王占筠:写和画是生命的器官

作者
“生活在别处”——法国诗人兰波以它为诗句,昆德拉以它为书名,王占筠以它为梦想。
青年作家王占筠,是青岛最早活跃于中国一线城市的专栏作家。她以阿占为笔名,用冷抒情的写作风格记录着城市生活。在报纸、期刊的专栏里经常可见她优美流畅的文字,在立足时尚前沿的期刊中你会陶醉于她独树一帜的插画,那一瞥性感妩媚的作品让曲折的故事情节更添波澜,回味悠远。
“背着画夹,如侠客佩剑”
她才气逼人,5岁开始涂鸦,起初是母亲的旨意,有点过于严厉,但渐渐地,她从中找到了乐趣,因为画得有模有样而被母亲的同事、朋友称赞,贪玩的小孩获取了自信,从此她在绘画这条路上越走越宽。
青岛观象山脚下的6中,是滋养大师梦的摇篮,王占筠就在这里描绘出了自己青春范儿十足的梦想。那时每天放学,她和同学结伴到青岛火车站这颇具德国风情的地方画速写,豪情万丈的情怀加上桀骜不驯的性格,她在这里练出了自己的线条。
1989年,为准备高考,王占筠要到西湖边的浙美(现为中国美术大学)学画。出门前全家研究了地图,帮她选择了一条不走弯路的路线。她背着画夹,如侠客佩剑。两眼望天,内心轻狂,迈着轻陕的脚步,向着梦想出发。
考入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原苏州丝绸工学院)学习服装设计,在这里她找到了更广阔的舞台,演绎了人生的新精彩。而民风软糯富足的苏州城,对王占筠也是一种很好的颐养,正如她所言“1990年代的苏州,我的青春与河与街并行”,这份情感在她的文字里时常流露出来。
王占筠说她一直迷恋“看过世界的人”,集厚重、佻达、飘逸于一身,她也一直往这方面努力着,我想,这正是她生活最生动的写真。她待过的城市很多,读大学的时候在苏州、上海之间穿梭,一毕业就去了深圳,两年后去了厦门,在廈门待满两年,后去了北京,然后是杭州,之后回到青岛进了报社。而在2007年至2010年,阿占收拾行囊,去香港理工大学读书,探寻另一种生活,丰富人生,这之间她在杭州做过设计总监。丰富的阅历,用感情沉淀出的是文字的飘逸与画风的洒脱,王占筠说《设计·生活》是她边写边画的结果,《青岛蓝调》则是边走边看的成果。
她说在外游荡的日子都是很少想家的,几乎从来没有胆怯过。每到一个新城市,她常与地图为伴。在王占筠看来地图绝不仅仅是一张纸,它更促使她超越了性别所致的方向感局限,煽动起自己的好奇心。怀揣地图上路或者进入陌生城市时先买下一份地图,那种感觉,就仿佛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地图爱好者,正在把地图作为一部伟大的叙事史诗来阅读。
“写和画,是我生命中的必须品”
谈及今天取得成就的关键,王占筠说自己离成功还很远。写和画,是自己生命中的必须品,像器官一样不可或缺,没有它们,她就要生病了。她说绘画让她的性情蓬勃而奔放,写作则让她的性情变得内敛而含蓄。文字的力量是惊人的,很多人世界观的确立都是因为白纸黑字一句话,她在文字中樗取了安静,也在文字中找到了出口。
王占筠说今年计划推出同题新书与画展,分别在8月和10月,名字暂定为《糜生活》。书分上下两卷,上卷是打量自我,下卷是打量世界,前者主观,后者客观,通过100幅插画及10万字来表现。写和画,这两样她生活中的必须品今年将再结硕果,印证足迹,分享人生。
“浅处爱、深处活、宽处行”
当问及新时代女性特点的时候,她罗列了一串词语,“自立、自我、自强、自恋、自得、自如、自然”。她补充道,这些全做到很难,能做到其中的四点,就是成功女性,就能完全自成体系,百毒不侵了。
王占筠有份卓尔不凡的气质,也许是大学学习服装设计的专业所致,也许是丰富的阅历所致,她对时尚有敏感的洞察力,岁月对她而言,没有沧桑感,有的是木瓜清香的怡然。她说自己经常出入时尚场所,而当初作为设计师的工作属性,必须具备高度的时尚嗅觉和捕捉能力。后来从事媒体工作,她也必须接触多个层面,捕捉新事物,所以,“发现”已经成了她不自觉的惯性。
“浅处爱、深处活、宽处行”是她心中最理想的存在状态和处世哲学。她崇尚的是思辨能力以及如何保鲜敏锐,她从来不放过一闪而过的小火花,眼界就是这样很玄妙的东西。在她看来,“眼高手低”从来不是贬义词。
走到今天,经历了很多,王占筠说自己是个坚强的人。困难与挫折面前,需要幽默的力量,硬打冲锋是不灵的,人生并无标准答案,所以,也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她说自己喜欢勇敢的女性,最在意的品质是能把“叛逆与平常心结合到好处”,这应该是她一路走来风采奕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