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信贷支持绿色经济发展实践路径探索

目前,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这一趋势下,我国各地区充分利用农业、能源、旅游等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优先发展绿色产业。从绿色产业发展的实际看,其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金融行业也逐渐成熟与壮大,这对于解决绿色产业融资方面的困境提供了重要保障。因此,绿色信贷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利用绿色信贷为绿色产业发展及项目建设提供信贷支持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一、引言
绿色信贷,顾名思义是「绿色」和「信贷」两大要素的结合体,是一种将环境保护与经济活动相结合的新型信贷模式。绿色信贷起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欧洲,2002 年,国际金融公司、荷兰银行等 9 家国际金融机构共同提出了赤道原则,首次阐述了绿色信贷这一概念,因此,「赤道原则」也被称为国际绿色信贷政策。国内对绿色信贷的定义不大相同,有些学者认为环境保护产品及生产企业可以列入到绿色信贷范畴,有些学者则认为只有那些对环境保护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或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污染或治染达标的企业才可以列入到绿色信贷的范畴当中,还有些学者认为节能环保企业也可列入到绿色信贷的范畴中。
笔者认为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是传统金融业务的延伸和创新,指的是商业银业、政策性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引,根据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对从事环境保护研究、环保防污设施生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绿色能源开发与利用、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绿色产品制造和生态农业的企业或机构提供信贷支持,而对「两高一剩」行业,特别是对环境污染较大的生产企业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信贷限制,从而实现信贷资金的「绿色配置」,其目的是引导金融机构认真践行国家「绿色发展」的理念,严格限制为高污染、高耗能型的工业企业或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将信贷资金投入到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等绿色经济领域,为地方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污水治理等环境保护领域提供融资支持,有效推动经济绿色发展。
二、相关文献
自绿色信贷概念提出来之后,国内外学者都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分别从绿色信贷的定义、作用、产品以及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作了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观点。
从国外研究的文献看,2002 年,Marcel Jeucken 认为绿色信贷是指金融机构通过充分运用自身信贷信息、信贷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为相关产业提供信贷优惠,而这些产业主要是国际上公认的绿色产业,金融机构在提供信贷支持的同时也将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理念向贷款企业进行宣传;2001 年,Baron.D 认为绿色信贷就是指金融机构在开展信贷业务时,应以企业的环保与社会责任作为信贷支持的标准。2010 年,Duan and Niu 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对绿色信贷进行分析,发现金融机构与企业信息的不对称是导致绿色信贷业务发展较慢的原因,因此,政府应加强对环境保护政策实施的监管,加大对相关环保数据的采集和审核,确保环保数据真实有效。
国内学者对绿色信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信贷的发展和实施上。如:学者邓聿文(2007)认为,绿色信贷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的政策要求,将信贷资金通过利率优惠的方式投入到符合环境保护或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上,同时严格限制「两高」企业及行业的贷款准入或执行高利率以约束其发展。原庆丹,沈晓悦(2012)认为,绿色信贷应该从政策和银行这两个层面理解,从政策层面看,绿色信贷是通过货币政策调控引导信贷资金支持环境保护;从银行层面看,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环境保护及产业支持政策要求,在信贷审批中对企业或项目的环保情况进行评估,目的是引导信贷资金流向对环境保护有益的企业和项目。屠行程(2014)认为,绿色信贷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企业生产经营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认为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如何通过发展信贷业务促进环境保护、支持绿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及实践。
2007 年 7 月,中国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对「绿色信贷」概念作了明确,提出了通过利用信贷手段来保护环境的重大理念,这标志着我国绿色信贷制度的初步建立。
2012 年 2 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了《绿色信贷指引》,明确了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务的原则、政策、管理和流程,提出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以绿色信贷为抓手,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支持,并以此优化信贷结构,有效防范环境与社会风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三、绿色信贷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理论分析
绿色信贷支持绿色经济发展主要是通过加大对绿色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以信贷支持为主要手段,为绿色产业领域相关企业、居民的绿色消费提供信贷支持,同时严格限制对环境污染较大、能源消耗较高行业或企业的信贷资金准入。金融机构发展绿色信贷,提供信贷支持,对生态保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绿色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一)绿色信贷支持生态环境保护
目前,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普遍共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避免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从实际情况看,环境保护不能仅仅依靠行政部门或行政手段来治理,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经济问题,需要从国家、社会、经济等层面加以解决,从源头上进行根治,在这一行为中,金融机构通过发展绿色信贷业务,加大对从事环境保护项目建设、研究的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而对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信贷规模进行限制,为保护环境发挥了信贷资金的支持与保障作用。
(二)绿色信贷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按照绿色信贷政策要求,金融机构应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信贷的发展,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支持,通过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重点加大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提供信贷支持,推动了环保、低碳、新能源、绿色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这不仅有助于加快我国经济向绿色化转型,也有利于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
(三)绿色信贷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金融机构在发展绿色信贷政策的指引下,各类高污染行业如钢铁、冶金、煤炭等行业的发展受信贷资金的准入限制其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而相关的信贷资源则会流向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绿色产业在金融资源的推动下,会产生一定规模经济效应,市场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各类要素市场如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等也会随着绿色产业的发展而实现商品、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向绿色产业聚集,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四、绿色信贷支持绿色经济发展案例分析
基于云南省保山市绿色信贷支持肉牛产业发展案例,本文对绿色信贷发展现状、绿色信贷支持绿色经济案例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绿色信贷及绿色经济发展实际,对如何发展绿色信贷支持绿色经济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一)保山市绿色信贷发展现状分析
1.强化引导与监测推动绿色信贷规范发展。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保山市中心支行通过年度信贷指导意见,引导金融机构结合辖内绿色产业发展实际,推动绿色信贷抵押担保方式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碳排放权抵押贷款等绿色信贷业务,为市场化运作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项目、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同时,依照《管理校准式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的相关要求,加大对辖区金融机构绿色信贷数据质量的管控,为绿色信贷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2.加大信贷支持推动绿色信贷规模稳步增长。近年来,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结合地方绿色经济发展实际,以支持地方绿色能源、绿色食品以及文化旅游等绿色产业为突破口,加大对水电硅材、生态农业、农业示范区、生态环境建设等符合绿色信贷政策支持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全市绿色信贷总体上呈现稳步增长趋势,有力支持了全市绿色产业发展。目前,全市 19 家银行机构中,有 13 家金融机构已开展了支持绿色经济发展项目贷款业务。截至 2020 年 12 月末,保山市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 85.17 亿元,余额比年初增加 13.59 亿元,增长 18.9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5.71 个百分点,绿色信贷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达 8.1%。2017—2020 年,全市绿色信贷投放呈现逐年增长态势,绿色信贷余额分别为 34.78 亿元、36.92 亿元、58.57 亿元、85.17 亿元,年均增长 16.79 亿元。
3.优化信贷结构支持绿色产业重点突出。近年来,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积极拓展新兴绿色信贷业务领域,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节能环保、绿色能源等绿色产业发展,信贷支持绿色产业重点突出。截至 2020 年 12 月末,保山市金融机构生态环境产业贷款余额 19.14 亿元,比年初增加 4.54 亿元,增长 31.12%;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贷款余额 58.35 亿元,比年初增加 9.02 亿元,增长 18.31 %。全市金融机构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 3.73 亿元,清洁生产产业贷款余额 1.26 亿元,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 4.08 亿元。
(二)保山市绿色信贷支持绿色经济发展实践
肉牛产业是云南省打造「绿色食品牌」聚焦的 8 大重点产业之一。自 2020 年以来,保山市高度重视肉牛产业发展,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明确了把保山市打造成云南重要绿色优质肉牛生产加工基地的目标任务。目前,已引进了东方皓月、上海鹏欣等多家大企业在全市发展肉牛规模养殖。人行保山中支充分引导金融机构有序支持肉牛产业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支持云南「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全市 19 家银行机构中,已有 14 家发放贷款支持肉牛产业,贷款余额达 22 亿元。支持建成存栏 1000 头及以上规模养殖场 5 个,支持引进北汽皓月现代生态循环全产业链项目、上海鹏欣 50 万头肉牛全产业链项目入驻保山。
1.建立健全金融支持肉牛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积极协调地方财政、农业农村、银保监局和辖区金融机构,推动出台《保山市信贷支持基础母牛养殖指导意见(试行)》《能繁母牛保险实施办法(试行)》《肉牛产业发展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细化金融支持肉牛产业政策措施,发挥财税金融合力支持肉牛产业发展,推动将肉牛贴息贷款主办行由农商行拓展至全市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同时,与地方财政、农业农村、银保监等部门协同发力,推动全市各县(市、区)均出台肉牛产业发展规划,「一县一策」细化信贷支持、配套政策、重点任务分工等各项举措,促进形成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
2.充分发挥财政担保保险合力助推肉牛产业发展。推动市级财政连续 5 年安排肉牛产业发展资金用于能繁母牛保险、贷款贴息及担保费补贴,积极支持担保机构为申请 10—300 万元贷款的肉牛养殖户办理费率优惠的担保业务,给予担保费 0.6% 的固定补贴。同时,发挥保险保障作用,推出政策性及商业性肉牛保险,为每头能繁母牛投保费 192 元,保险金额 6000 元,其中市级财政承担每头保费 100 元。目前,保山市首个保险资金支农试点项目顺利落地龙陵县,累计为 1213 户肉牛养殖户发放保险支持贷款 3072.8 万元,有效激发市场主体生产积极性。
3.创新信贷产品拓宽产业融资渠道。充分用好创业担保贷款、扶贫小额信贷等支持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2020 年,全市银行机构累计为肉牛产业市场主体发放创业担保贷款 7114 万元,扶贫小额信贷 1.09 亿元,支持相关市场主体 2754 户。鼓励和支持隆阳区农商行创新推出「30 万元以内免担保、财政贴息」的「肉牛贷」,为肉牛产业主体量身打造易操作、低成本、投放快的金融产品。截至 2020 年末,共发放肉牛养殖贴息贷款金额 1.60 亿元,受益 1778 户,为全市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信贷资金支持。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推广信用贷款业务,按照每养殖一头能繁母牛最高可申请信用贷款 1.5 万元的标准,对农户给予最高额度 30 万元,对专业养殖户、合作社和法人企业给予最高额度 300 万元的纯信用贷款支持,缓解肉牛产业市场主体融资难题。
4.加大政策工具运用提高支持精准性。指导全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通过「再贷款 + 扶贫小额信贷 + 财政贴息」「再贷款 + 龙头企业(合作社)+ 养殖户」「再贷款 + 专项贷款 + 财政贴息」等模式,运用人民银行再贷款精准支持肉牛产业。2020 年,全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运用再贷款资金发放肉牛养殖贷款 1.47 亿元,比自有资金发放贷款平均利率低 2 个百分点,为肉牛养殖主体节约融资成本约 300 万元。同时,用好用足两项直达政策工具,通过强化政策传导,发挥政策激励,扎实推进两项直达实体工具落地生效。截至同年 12 月末,已经向金融机构提供 1.79 亿元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资金;签订支持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利率互换协议》2.47 亿元,惠及辖内 93 户市场主体,地方法人银行已获得 192 万元的激励资金。其中,同年 3—10 月,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直接支持肉牛产业小微企业 447 户、金额 0.63 亿元,带动地方法人银行发放信用贷款给 11610 户肉牛养殖户,金额为 7.67 亿元;同年 6—10 月,贷款延期支持工具直接支持肉牛养殖小微企业 11 户、金额 509 万元,带动地方法人银行为肉牛养殖户贷款延期 6 户、金额 95 万元。
(三)存在问题
1.缺乏绿色信贷发展必需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从外部来看,对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业务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现有的促进绿色信贷发展的相关措施与规定大多以鼓励性为主,对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给予的优惠政策和补贴严重不足,使得开展绿色信贷的成本过高,缺乏有效的利益引导机制。从金融机构内部看,银行内部的管理制度、激励机制、产品创新、人员培养等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推广绿色信贷的内在动力。绿色信贷产品还停留在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融资贷款等传统金融产品层面,难以满足绿色信贷的发展需求。
2.绿色信贷产品较为单一。目前,全市金融机构在发展绿色信贷业务过程中,普遍面临着绿色信贷产品单一、创新不足等问题。从银行层面看,大型银行更倾向于把资金投向地方龙头企业和国企,但其自主性低,难以推出契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绿色金融产品;中小型银行业务简单,难以在绿色信贷上深入探索,业务发展能力亟待提升。全市绿色信贷产品质量不高、质性较大、缺乏一定特色,大多数只是传统工业、基础设施建设信贷产品的延伸,对于一些科技含量高、建设周期长的绿色项目的信贷需求很难满足。绿色信贷主要集中于传统水电站、水库、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种植养殖等领域。全市金融机构所发放的绿色项目贷款主要是依据上级行的信贷政策指引,结合地方绿色经济发展实际所推出的绿色信贷产品及制订的政策较少,绿色经济发展融资对接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
3.绿色业务发展支撑不足限制纵深拓展。目前,辖内企业对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缺乏足够了解,很少有企业向银行主动咨询或提出需求,绿色信贷的发展全靠银行单方面营销推动。地方政府对银行支持节能减排可能出现的风险缺乏财政贴息等补偿政策,银行开展绿色信贷更多是为承担社会责任,推广积极性难以提高。
五、政策建议
(一)探索建立支持绿色信贷发展的政策体系
首先,以政府为主导吸引社会资本发展绿色金融业务,构建以风险补偿基金、贷款贴息、税收优惠及费用补贴为主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专项补贴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环保高风险业,对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好的项目及支持银行给予一定的财政奖励。其次,要精简绿色信贷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发放效率,引导金融机构设立绿色专营机构或分支机构,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同时,金融管理部门应对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的商业银行予以一定政策倾斜,将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情况纳入银行年度综合考评指标。
(二)推动绿色信贷产品及服务方式的创新
目前,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业务主要以资金投向节能环保领域及绿色产业的信贷业务为主。因此,下一步应引导金融机构以绿色按揭贷款、绿色消费贷、低碳信用卡等原生性绿色信贷产品为核心,适度创新绿色信贷理财产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环保企业的特点探索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知识产权、品牌及商标等无形资产的抵质押融资。
(三)完善绿色信贷风险防范和环境信息披露机制
畅通银政企环境信息共享机制,促进绿色信贷可持续发展。政府以社会信用体系为基础,将企业的环保信息、环保违法信息和商业银行绿色信贷项目执行情况纳入系统中,实现银政企环境信息共享。其次,鼓励企业和商业银行定期向社会公布商业银行和企业的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信息,缓解环境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绿色信贷可持续发展。第三,建立有效的环保政策与信息共享的统一管理与发布平台,及时公开挂牌督办、限期治理、污染关停、环境友好等各类企业名单和企业环保信息,推进企业环境污染信息进入信贷征信系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保山市中心支行
作者 范应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