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 公益众筹」平台模式研究

作者作者

摘要:在「互联网 +」国家战略的支持下,「互联网 + 众筹」的新模式逐渐在中国兴起,本文以水滴筹为例,分析了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的运营模式、盈利模式、潜在风险及启示,提出了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强化风险监管意识,提高双方素质和警惕的解决思路,以促进未来「互联网 + 众筹」模式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 +  公益众筹  水滴筹 运营模式

一、引言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互联网 +」行动计划的提出,「互联网 + 公益众筹」在这一大环境下应运而生。新型筹款方式为求助者和捐赠者提供了一个快捷、便利、灵活的平台,网络汇聚爱心,为救助他人创造了可能性。与此同时,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方式的出现让信息和现金突破了地区空间限制,进一步促进了公益众筹的发展。互联网公益众筹在人们生活中变得日益重要。

2006 年初提出了「众筹」的概念,2015 年中国颁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根据中国期刊文献数据库显示,关于「互联网 +」共有 16000 余份,其中「互联网 + 公益众筹」共有 200 余份相关文献,例如王佳炜、初广志(2016)对互联网公益众筹进行了分析研究;朱晓雪(2017)探究了风险管理,并为公益众筹未来发展提供参考;由秋芸(2018)分析互联网 + 公益众筹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机遇与风险,并提出对策。以上文献大多从公益众筹发展角度,研究其出现的风险以及解决对策,缺乏从「互联网 +」与「公益众筹」的关系角度进行分析,因此我们以水滴筹为例,重点研究「互联网 + 公益众筹」运营模式与互联网和公益众筹的组合效应。

二、「互联网 +」与「公益众筹」的关系分析

(一)互联网对于公益众筹的意义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扩展了传播范围。网络公益众筹依托于网络,解决了传统众筹信息传播范围窄、传播难的问题,令受助者在第一时间内得到帮助,促进了公益众筹的发展。新型「互联网 + 公益众筹」模式,增强了捐赠者与被捐赠者联系与参与度的同时,也系统化了其管理模式。智能计算机时代,审核和监管愈加严格,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普通个体参与互联网金融事业的广度与深度。缓解了投资和融资双方不对等信息的问题,在推动中国慈善市场进步与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人们可以更直观的查看相关信息,了解信息的真实性与平台的审核机制,判断真伪。

(二)互联网与公益众筹合作「1+1>2」的裂变倍增效益

互联网与不同行业的结合,从而产生新的机会,加快传统经济的转型升级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但这种合作并非简单的加减组合,而是一种深度融合。公益众筹通过互联网进行筹款信息传播,依附于互联网具有时效性的优点,众筹信息随着树型关系网的传播,为水滴筹免费获取了巨大的流量,在互联网时代,流量的存在最大化了资本的利益,同时利用资本释放流量资源,以此形成良性互利循环。庞大的流量为水滴筹平台自身产品打开了市场,网络与众筹相互促进,使得「互联网」加「公益众筹」绝不仅仅是「1+1=2」的关系。众筹与网络相互联结,互联网的新鲜血液注入使得传统的募捐项目产生了「1+1>2」的裂变倍增效益。

三、水滴筹模式分析

目前互联网公益众筹形式有水滴筹、老兵众筹、微信捐步等。在公益众筹项目中,大病救助类占多数,本文以水滴筹为例,分析其具体运营模式。

(一)水滴筹运作模式分析

求助人借助互联网大病社交集资平台,通过互联网上传并提交身份信息、医疗证明。平台进行审核并在 24 小时内完成,通过审核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之后求助者可依靠朋友和家人的帮助再次验证身份,以进一步提高事件的可信度。求助信息在各大社交平台内传播转发,辐射范围持续扩大。捐赠者线上对其进行募捐操作,当开始筹款 30 天,或是筹款达到目标数目将自动结束,无论是否达到目标金额,都可以进行提现。由此可见,互联网在公益众筹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水滴筹盈利模式分析

水滴筹作为一个企业,它的盈利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时间套利。水滴筹的筹款周期一般为 30 天,到期后申请人拿到筹款。在周期内,资金流由平台进行管理,由小积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流动资金池。据资料统计,水滴筹的月筹款高达 4.7 亿元,水滴筹平台可以利用这笔资金进行投资从中获取利润。第二,流量获利。求助信息的不断转发,传播量的增长为水滴筹获取了巨大的流量。水滴筹旗下也开发了其它的保险产品和互助计划,这种庞大的流量不仅为产品打开了市场,而且为水滴筹平台赚取了大量的广告费和合作费资金。第三,分销保险和互助产品。水滴筹筹款信息的传播增强了人们的风险意识。当人们具有风险意识时,往往第一反应是选择保险,水滴筹则很好的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用流量让人们频繁的接触到大病信息,唤醒潜藏的危机意识,人们在打开筹款链接时会弹出相关保险和互助产品,以此促进捐助人购买相关产品而获利。

(三)水滴筹潜在风险分析

1.信用风险。公益与商业经营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煳,网络具有虚拟性、数据量过大的特征,使信息依然难以完全公开透明,无论是求助者还是捐赠者或是第三方众筹平台,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对于水滴筹平台而言,筹款人购买过保险但不对平台进行告知,平台也无从查证,对公众造成了欺骗,浪费公益资源。

2.监管缺失风险。目前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但尚未有明确监督管理互联网加众筹行为的具体细则。目前中国个人征信和信用机制尚未健全,法律法规监管不够完善,对于众筹资金数目及去向,现阶段主要是由平台自行实施监管,容易导致监管缺乏公正性与透明性,难以把握资金方向,当众筹项目出现问题时,难以追根溯源挽回捐赠者的损失,因此,没有形成完善的监管体系,风险的存在和规范的缺失,不利于互联网众筹的发展。

(四)水滴筹发展模式启示

1.加快信用体系建设,落实监管部门责任。目前,社会信用体系、相关监管尚不完善,故需要加快信用制度体系建设,完善相关监管制度。国家需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众筹融资相关法律,加强对金融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规范问责机制;监管部门需明确、落实自己的责任,对于诈捐现象加强追责力度;平台做好相应的筹款项目监管,履行自身责任。以此,建立一套以国家监管及相关部门配合为主,行业自我约束为辅的监管体系,创造有利于公益众筹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2.提高双方自身素质和警惕。从求助者和捐赠者双方角度,求助者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在进行求助时,提供全面真实的求助信息;捐赠者在捐赠的时候,提高警惕,增强对虚假信息的鉴别能力,降低对诈捐等欺诈现象的容忍度。

四、结论

「互联网 +」技术为公益资金的募集提供了极为便捷的渠道,也使公益的运作更加高效化、透明化、多样化。本文选取水滴筹为例,分析了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的运营模式、盈利模式、潜在风险及启示,提出了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强化风险监管意识,提高双方素质和警惕的解决思路,以促进未来「互联网 + 众筹」模式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传统公益平台都在向「互联网 +」靠拢,然而「互联网 + 公益众筹」在飞速发展中必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较好解决,未来互联网公益将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大助力。

参考文献:

[1]郭云丽.互联网技术发展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互动效能分析.[J].中国国际财经,2018:25-26.

[2]柯湘.我国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的运作及其风险自控机制探析.[J].海南金融,2016(11):64-67.

[3]卢拓研.我国公益众筹的发展及模式分析.[D].吉林大学,2016.

[4]周明祥.互联网公益众筹的风险分析与应对措施.[J].时代金融,2014(12):39.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大学陕西省信用研究中心


作者 付梦乔 杨海怡 杨紫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