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心区与新城协调发展分析

作者
作者

  【摘要】在通过建设新城来控制大城市不断蔓延的过程中,城市中心区与新城协调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城市中心区与新城关系的分析,在明确新城发展的基础后,提出城市中心区与新城协调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关键词】城市 中心区 新城
  引言
  18世纪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大飞跃,机器大生产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城市的经济构成与空间结构,巨大的聚集经济效益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向城市集中,而由于人类聚居模式的改变,古老的城市已不能适应新生产方式的变革,城市中的卫生、环境、居住等问题层出不穷。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聚集到城市是为了生活,期望在城市中生活得更好”。面对日积月累的种种城市问题,一些新的城市规划思想与模式不断出现,新城模式就是为了解决大城市规模过大和不断蔓延的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呈蔓延趋势;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城市中心地区房价畸高,人居环境得不到保障。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城市进行了新城的建设,以此来缓解城市拥挤。诚然,新城建设是既保障城市经济的增长,又解决城市无序蔓延,改善居住与生态环境的良好途径,但我国新城的发展与西方新城的建立有体制与形式上的不同,因此,全新的科技水平与发展形势下,应妥善处理城市中心区与新城协调发展的关系。
  一、新城缘起
  (一)理论发展
  霍华德被公认为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启人,其提出田园城市是为解决工业化阶段城市化的所有缺陷,包括城市空间、社会和政府管理的弊端。1898年,霍华德出版《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 )正式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思想。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带所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托人为社区代管(1919年田园城市协会定义)。从表面上看,田园城市既要保留城市的活力与效率,又要包括乡村迷人的风景,但霍华德在深层次上探讨的是对城市的空间形态、管理模式等的变革。
  1915年,泰勒在其著作《卫星城镇》中,第一次正式并使用了“卫星城”这一概念。他主张将工厂从人口稠密的地区迁到大城市的郊区去,以此来解决城市人口过于集中的问题。1924年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城市会议上,支出建设卫星城是防止大城市规模过大和不断蔓延的一个重要方法。
  1917年,沙里宁提出有机疏散理论,认为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因此城市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也应是于此相一致的,要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大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有机疏散就是将大城市的拥挤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的单元,并把这些单元有机组织成为相互关联的集中点,强调点与点之间的联系。
  (二)发展阶段
  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的郊区化过程为新城的萌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富裕阶层自觉或非自觉的搬离卫生、环境日益恶劣的大城市中心区,在城市周边寻找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当然,交通工具的变革是这一过程的重要推动力量。从单纯的依附,到功能的独立,再到并于大城市共生发展,卫星城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依附于大城市的“卧城”。“卧城”距离城市中心区较近,以居住功能为主,城内的居民的工作、文化生活等依旧集中在大城市。
  第二阶段是半独立的卫星城。此时的卫星城在“卧城”的基础上设置了一定数量的企业与服务设施,可以解决一部分居民的就地工作,独立性增强,减少了居民的工作通勤。沙里宁主持的大赫尔辛基(Greater Helsinki)规划方案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第三阶段是完全独立的新城。新城的功能相对完整,独立性强,可以依靠自身内部的运转解决居民基本的就业与生活问题,为居民提供较为完善的城市服务。
  第四阶段是葡萄串式的带城,由单中心的城市结构过渡到多中心开敞式结构。中心城市的功能疏散到各卫星城,卫星城间有便捷的快速交通相连。新城的功能实现多元化,人口密集度高,距中心城市较远。开敞式结构的另一种发展就是线状城市。它把传统的点状中心串联为线状,线状中心的两侧串挂着组团,其道路与城市主轴立体交叉。
  二、城市中心区与新城的相互作用
  (一) 中心区的辐射作用
  希腊建筑学家道亚迪斯提出的“人类聚居学”理论道出了城市的实质——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人类的聚居形成了城市,城市的发展又不断吸引新的人口聚集。城市化最显著的表象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人口的集中促进了工业、贸易、基础设施、服务、信息等产业的发展,是生产要素的聚集提供了城市发展的动力。也正是因为生产要素的不断聚集,大城市才体现出了其无法比拟的优势。
  市场要素聚集产生的规模效益与集聚效益创造出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大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的优化。大城市成为了具有高素质人才、高科技水平、高资本流动、高信息流通、高本质生活的发展高地。大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优势不断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大城市可以成为区域,国际,甚至是世界级的经济、文化中心,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进而提升整个区域的市场活力、经济实力与区域竞争力。同时,高密度人口,高收入水平又为城市商品提供了消费人群,有利于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信息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人与人间的沟通变得更加便捷,城市经济结构也因此发生了变化。信息化通过对产业布局与生产方式的影响,改变了城市人口的就业结构,促进了城市空间演化。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互联网的普及应用,遥感与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对城市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应用信息技术与交通工具缩短的时空距离有效的促进了城市中心区部分功能的郊区化,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
  (二) 新城的调控作用
  聚集发展带来的规模效益在达到一定的上限值后就会产生规模不经济现象。大城市的过度扩张也会带来诸如“城市病”等问题的产生。国外一些国家城市化的历程表明,當城市化率达到50%的时候,城市的分散作用就开始超过集聚作用,将会出现城市人口和产业向城外净流出和扩散的现象,主要是流向离城市中心地区不太远而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郊区。
  国外建设新城经验表明,新城的发展可有效缓解大城市中心城的人口压力、改善生态环境与居住条件,并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减少城乡差距。新城的功能完善,独立性越强,与其他新城联系越紧密,就越能承接大城市的发展压力,并把这种压力转化为新城的发展动力。对于在城市化过程中进入城市务工的农业人口,新城可以为他们提供更适宜的工作。相对于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新城无疑是一个良好的落脚点。对于大城市中的工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新城中相对低廉的地价将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外迁到新城发展是一个良好的选择。对于收入与支付水平较高的城市居民,新城低密度的人口、优美的生态环境及宽松的居住环境将满足他们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会选择在新城居住。
  三、城市中心区与新城协调发展的途径
  (一)统筹区域发展
  新城是大城市城市化过程中的产物,而城市化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发面的因素。因此,要突破地方观念,树立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把新城与大城市统一规划,处理好大城市中心区、城乡结合部及新城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使大城市与新城间、新城与新城间在经济生产、城市功能、空间组织、交通运输等多个方面建立起密切联系。此外,在进行新城职能定位时,应在区域的层面上全局考虑,发挥自身在区位、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避免在城市化过程中无为竞争与模仿。
  
  (二)加强政府引导,完善法律法规
  建设新城要以积极的政府引导为保障, 为新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纵观世界各国的新城建设,大部分都是在中央政府的宏观指引下进行的。许多国家为了有效地指导新城建设,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新城的规划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如英国《卫星城法》、美国的《卫星城开发法》、日本的《卫星城规划法》等。由国家和政府主导,以完善的法律法规来统筹及约束新城开发活动,有利于解决新城建设中各方利益的冲突。
  (三)强调共生发展
  新城是依赖大城市的支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是借助中心区的辐射效应创造经济价值。因此在新城的发展过程中要与大城市进行产业合作,利用大城市产业链条的延伸,促进新城产业发展。大城市利用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重点发展高科技及高端服务业,新城则利用土地与劳动力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不适宜在大城市发展的中低端产业。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商业、服务、科研、教育等大型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满足新城居民的物质与文化需求,增强新城功能的完整性与新城发展的独立性,改善新城的面貌与物质环境。由于基础设施具有建设周期长的特点,所以新城建设应以基础设施先行,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显得尤为重要。国际新城建设经验表明,大城市区域内必须由大容量轨道交通来联系和支撑中心城市和新城之间的经济社会活动,即便是相对自我平衡发展的新城也仍需要与中心有便捷的联系。便捷的交通联系可以极大提高人员物资的可动性,对促进新城的快速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区域的整体发展。此外,信息通信依赖的宽带网、光缆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应是信息时代新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
  四、结语
  城市中心区与新城协调发展是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大城市充分发挥其在市场、信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是新城以大城市为依托,调控大城市发展的步伐与方式。尽管我国新城建设的原因与西方国家存在差异,但是新城发挥的作用应是相似的。因此,我国新城建设应在吸取经验的同时,充分考虑我国城市的发展特性,站在区域发展的角度上,明确新城定位,统筹区域发展,完善社会结构,最终达到缓解大城市大展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婕,赵民.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思想的世纪演绎[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王圣学.大城市卫星城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J].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张捷.当前我国新城建设建设的若干讨论——形势分析和概念新解[J].城市规划,2003(5).
  [5]白旭飞,刘春成,侯汉坡.大都市卫星城空间布局模式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007(10).
  [6]董晓峰.国外典型大都市圈规划研究[J].现代城市规划,2006(8).
  [7]唐子来.田园城市理念对于西方战后城市规划的影响[J].城市规划汇刊.1998(6).
  
  作者简介:赵宁(1987-),女,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经济与开发。
   (责任编辑:陈岑)
  


作者 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