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

【摘要】依法筹划是进行税收筹划的前提条件,税收法律、法规是进行税收筹划的基本依据。为了有效降低税务成本,很多企业都开展税务筹划研究。而在所有的税务筹划研究内容中,所得税无疑是一项重点。本文通过分析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可行性,总结出企业对所得税税务筹划的错误认识,提出了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企业 所得税 纳税筹划
无论何种企业,只要是独立运转且经营,便均要纳税。税务成本是企业成本管控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一项成本开支。为了有效降低税务成本,企业应根据当前所得税法的内容,全面地剖析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可行性,并确定新形势下的企业所得税筹划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所得税税务筹划概述
一直以来,税收都具有三大特性,即无偿性、固定性、强制性。税务成本是任何一个企业都会面对的成本开支。相较于企业的经营成本,税务成本是一种沉没成本,未来基本没有收回的可能。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实际是一种变相的成本管控。不仅有助于企业降低纳税成本,还有助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此外,税务筹划是根据我国的现行《税法》,利用各类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的纳税事项进行调整,是一种合法行为,与《税法》的立法宗旨相符合。因此,税务筹划是一种合理、可行的避税行为。企业可进行筹划的税种有多种。其中,所得税的税负弹性最大。而且,在我国的现行《税法》中,对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也最多。比如,国家对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鼓励和照顾的一些企业等,都制订了一系列优惠纳税措施。因此,企业对所得税进行纳税筹划空间较大。
二、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可行性分析
(一)现行税收制度因素为筹划提供了空间
税收优惠是国家税制的组成部分,国家为了达到对经济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充分运用税收经济杠杆的效应,实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达到各种资源在整个经济中的高效配置,针对部分需要优先发展的地区或产业制定不同税收政策,同时还对类型不同的经济主体执行不尽相同的相关税收政策,使得相同的经营项目在不同的地方,或同一地方的不同经营者和经营项目执行不同的税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比如减税或免税等政策。
(二)会计核算方法的可选择性为筹划提供途径
在企业所得税筹划中,比较常用的会计核算方法是成本(费用)调整法。成本(费用)调整法是通过对成本和费用的合理调整或分配(摊销),冲销收益,降低利润,从而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达到避税。方式有多种,比如说五成摊销法,直接记入法,分期平均分摊法,净值摊销法等,企业应了解自身企业费用的特性,选择恰当方法。根据现行税收法规制度和会计准则,合理的成本(费用)调整和分摊是在允许的范围内所作的合法处理,它并不是违反有关法规制度,不是乱摊成本、乱计费用。具体运用时,有发出存货成本计箅方法,折旧计算方法,费用分配方法及技术改造运用方法等。
三、企业对所得税税务筹划的错误认识
(一)企业不注重对成本费用的节约与调整,过度增加企业的成本费用
在实际中,很多企业其实并不真正懂得税法知识,认为成本费用只要合理,便可以在缴纳企业所得税之前扣除。于是在企业的发展运营中,对成本开支不注重节约与调整,任其发展。殊不知,并非全部成本开支都能在税前扣除;也并非所有合理的成本开支就一定能够被全部扣除。在我国的《税法》要求中,只有特定的成本费用项目才允许被扣除,而且是在合理的标准范围内允许被扣除。一旦费用项目不合理,或者超标,一律不得扣除。
(二)企业利用与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变相实现成本开支的抵扣
在实际中,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下属分子公司。集团企业与分子公司之间实际是「一套人马,两套班子」,企业的管理人员实际还是原有人马。有些企业在进行成本管控时,会根据自身的经营需要,将成本开支在两个公司之间「拨来拨去」。自作聪明的以为通过这种方式为企业减少了税务成本,殊不知,这种行为实际并不符合《税法》要求的独立性原则。关联业务往来需要按照合理方法在母子公司或者母分公司之间进行调整。因此,企业所利用的关联方交易不仅无法帮助企业实现税务筹划的目的,反而还会增加企业的偷漏税等税务风险。
四、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主要途径
(一)在决策过程中合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减少应纳税额
决策过程中合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减少应纳税额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选择投资方向。《企业所得税法》税收优惠方向主要是: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鼓励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业发展和节能环保、促进公益事业、照顾弱势群体等。另一方面是促进技术创新。《企业所得税法》相关规定有: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 500 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 500 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加计扣除 50%,不再受增长达 10% 的限制;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二)企业应结合收入结算方式进行税务筹划
目前,我国企业的收入结算方式有多种,既可以销售之后直接收款,也可以采取分期收款和赊销的方式。企业收入的具体确认时间因收入结算方式的不同而各异。我国《税法》对每种收入结算方式的收入确认时间做了明确说明:直接收款方式下,企业收到货款的当天或取得销货凭据的当天即为收入确认时间;委托收款方式下,企业发出货物或者办妥托收手续的当天即为收入确认时间;分期收款或赊销的方式下,合同约定时间即为企业收入确认的时间。笔者建议我国企业应根据《税法》的上述规定,选择合理的销售方式,控制收入确定时间,归属收入所属年度,实现减税或延缓纳税的目的。比如,企业现销时,可与客户协商延迟收款时间,以实现延长收入的确认时间,获得递延纳税的税收收益。
(三)合理利用所得税税前扣除的相关规定
1.工资薪金的相关规定。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正常发放的工资薪金可以税前扣除;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总额的部分可以税前扣除;职工教育经费不超过工资总额涨的部分可以税前扣除,超出部分可以在以后年度进行扣除;发生的职工福利费不超过工资总额 14% 的部分准予扣除。针对以上规定,企业可以修改过去的工资制度,将部分福利费并入工资总额,以工资的形式发放,如此不仅可以降低职工福利费用的支出,同时还增加了工资计税基数,提高了扣除额度;另外,企业可以适当增加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增加职工培训的机会,在提高职工素质的同时合理增加税前扣除金额。
2.业务招待费的相关规定。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业务招待费只有六成可以税前扣除,且扣除金额不得高于当年销售额的千分之五。据专家计算,当企业发生的业务招待费占销售收入的 1/120 时,费用可以最大限度的扣除。所以,企业应尽量提升自身的销售能力,使两者的比例更接近于这一科学比例;另一方面,企业还应严格界定会议费支出,发生的相关会议费用一定要取得会议费发票,且将会议发生的相关附加备齐。
3.研究开发费的相关规定。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但已计入当期损益的,可以按 50% 比重加计扣除;已形成无形资产的,则可以以成本的 150% 摊销。针对这一规定,企业应重视对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合理增加研发费用,使企业在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同时,合理降低所得税支出。
4.对外捐赠的相关规定。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利润总额 12% 的部分可以税前扣除。所以,企业在对外捐赠时,一方面要注意捐赠比例;另一方面还要确定捐赠对象必须为社会团体或者机关。
(四)利用会计核算方法的可选择性,推迟纳税时间
利用会计核算方法的可选择性,推迟纳税时间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合理选择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方式。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方式的选择对企业总的税收没有影响,但是采用公允价值或者按合同价计税却会影响税收在不同年度的分配。当企业亏损或者税收减免时,应选择按公允价值计税,在一般情况下,应选择按合同价计税,延期纳税,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当采用公允价值方式时,收款年度确认的收益应同时计税,采用合同价方式时,收款年度确认的收益不再重复计税。另外是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运用加速折旧法,最初几年可以减少纳税,以后年份多缴纳,这相当于将税款延迟,提高资金的使用率。有些刚成立企业在初级阶段,资金比较紧张,采用有利的折旧方法,可以暂时解决资金紧张情况。
参考文献
[1]叶绿琴.浅谈纳税筹划存在的风险及其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09(14).
[2]杨文侠.纳税筹划风险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09(04).
作者 毛伟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