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现状与特征分析

作者
作者

【摘要】本文对互联网保险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浅析的介绍,运用 SWOT 模型总结出了互联网保险的优势与劣势,并综合分析得出了现阶段我国互联网保险的机会与威胁,并针对 SWOT 模型所总结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保险 SWOT 模型 特征分析

一、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现状

互联网保险的定义和内容互联网保险,是指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或者网络公司通过互联网为客户提供在线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具体业务上既包括网上投保、承保、核保、理赔等传统的保险环节,也包括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有关保险服务的信息咨询。互联网保险涵盖很多具体内容,各个公司提供的服务内容也不一样,从不同角度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业务内容。但是从保险业务流程来看,互联网保险的具体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数据的搜集和分析、保险产品设计和营、提供专业的保险需求分析、提供保险产品购买服务、提供在线核保与理赔服务、提供在线交流服务六个方面。

二、互联网保险的 SWOT 分析

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尤其特有的优势与劣势,对优势与劣势进行如下详细阐述,同时分析得出其威胁与机会,对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互联网保险的优势分析

1.互联网保险的最大优势是拥有更高的运营效率、更有效的降低成本、是保险公司有更强的竞争能力。因为互联网保险的绝大部分业务都是通过网上办理,通过计算机的大数据处理,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可以大幅度降低劳动力成本;另一方面互联网保险可以省去中间环节,省去之前占大额销售成本的中介费用,能有效的降低公司运营成本,同时可以让利给保险人。

2.互联网保险可以有效提升保险业的透明度。通过互联网,投保人可以全方位的了解其想知道的信息,对保险产品和企业信息比较选择,同时能有效降低投保人大量选择险种的成本,方便其自主选择最适合的险种,减小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劣势;同时能降低保险业的进如壁垒,避免由几个寡头长期垄断市场,为保险业注入新鲜血液,使得每个保险公司都能公平的参与竞争。

3.扩大投保受众、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发掘市场容量。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互联网以较低的成本向投保人传达大量保险信息,拓展保险的覆盖面,根据客户需要高快速低成本的推出可以与其匹配的保险产品。通过大数据处理客户潜在的需求,用互联网思维快速推送其可能需要的产品,将潜在的需求转换为实实在在的营业额。互联网保险的出现大大刺激了保险业的同业竞争,可以提升客户的个人议价能力,同时也可以倒逼保险公司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推出更有吸引力更有市场的保险产品。

(二)互联网保险的劣势分析

虽然与传统保险相比,互联网保险发展优势明显、潜力巨大,但也存在一些劣势。

1.客户缺乏信任感,保险公司难以保证信息的绝对安全。相比与直接见面交易能有实物合同和实际的公司办公场地,互联网保险难以提供如同传统保险业的信任感给予投保人;同时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保险公司的网络安全系统容易遭到恶意攻击,导致信息袭泄漏。

2.互联网保险会导致行业不正当竞争更加多样和隐蔽化,对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传统的销售模式转为互联网的新型销售模式,可能带来竞争对手恶意攻击对手网站、通过网络各种社交平台恶意诽谤竞争对手,也可以针对客户擅自修稿保单信息,利用投保人缺乏相关专业性知识进行有力于保险公司的操作,这都对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由于增加了核保的难度,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增加。容易出现在承保过程中保险公司和投保人都有逆向选择的可能性。同时投保人通过互联网不一定百分百传达了自己的真实信息,容易出现道德风险。

(三)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的机会分析

我国现行各方网络环境,为互联网保险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利机会。

进入「十三五」谋划之年,国家十分重视互联网产业,提出了众多互联网整合发展计划,同时为规范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国家不断完善了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让互联网行业和其相关联产业进入快速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互联网保险就属于重要的互联网概念板块,在政策上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在操作上也得到技术上完美的兼容。

国家最新推出「宽带中国」的发展战略,同时不断完善国内软硬件的建设,为互联网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条件。同时随着我国互联网企业不断走出国门,不断将国外的先进的网络技术引进国内和国内网络人才的大批涌现,为我国互联网保险全力开拓市场提供了大量的硬件和人力资源储备。

国内互联网普及率和电子商务在近年来得到巨大的发展,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了国民常见的购物形式,为互联网保险消费提供了大量的潜在客户。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网上购物已经取得了国民的认可和信任,网络消费已经日趋常态,正是消费方式的快速转变,保险消费购买模式的转变也必将发生,互联网保险也得到保险公司极大的重视。

(四)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面临的威胁分析

我国现行信息环境、保险行业环境和互联网保险本身条件都可能为互联网保险发展带来潜在的威胁。

1.我国互联网用户的结构特征与互联网保险潜在的客户结构存在差距。(1)我国互联网的主要使用人群的年龄结构与保险潜在客户年龄结构差异明星:我国 20 岁以下的互联网用户占比 28%,20~29 岁用户占比最多为 29.1%,而这两个年龄结构购买保险的意愿很低。(2)我国互联网主要使用人群的收入结构与保险潜在客户收入结构差异较大:月收入低于 4000 元的达到 65.3%,其中 28.7% 的月收入在 1500 元以下的,互联网使用人群中拥有购买保险经济实力的人数占少数。(3)我国互联网主要使用人群职业结构是学生,占比 27.6%,学生基本上不具备购买保险的能力和意识。可见,我国互联网的用户结构特征与互联网保险潜在客户特征差异较大,这将成为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的主要威胁。

2.我国保险业长期以来过高的赔付率不利于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在 2011~2013 年的三年间,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在逐年递增,但每年实际赔付金额已经超过其保持盈利的数额,并且赔付率还在不断逐年递增,2013 年更是创下 36% 的赔付率。由此可见,我国保险业整体在发展,虽然保费收入在逐年增加,但过高的赔付率导致保险公司时常出现低盈利或亏损的情况,这跟我国保险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有很大的关系,若要实现互联网保险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改善原有的经营模式,有效的降低赔付率,特别是简单赔付率,实现我国保险公司的长效盈利。

3.互联网自身的优劣势可能成为其发展过程中的威胁。由上所述,互联网保险有高度的透明性,而这也将给互联网保险业带来一系列的威胁。首先就是会导致产品同质化,由于产品并未有较大差异,客户会倾向于选择有品牌效应的大保险公司,从而导致中小微型互联网保险公司难于经营存货。其次是投保人的广泛性和对其地域差异的非选择性,会导致出现一系列如异地理赔的难题。此外,价格战将成为互联网保险公司争夺客户的手段,这极有可能导致互联网保险公司间价格的恶性竞争循环,严重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

三、发展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对策

(一)完善互联网保险的费率厘定制度

保险定价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保险的发展,过高的价格会导致销量的减少;而过低的价格则会导致保险公司的亏损,所以合理的定价显的尤其重要。互联网保险的一个巨大优势在于降低成本,但是目前的保险监管法律却对保险费率进行比较严格的控制。保险公司不能随意改变保险费率,所以大部分产品费率差不多,不能体现互联网保险的优势。所以保险监管机构应该逐步放开保险费率的管制,让市场在保险定价中处于决定作用的地位。充分发挥互联网保险的低成本优势,鼓励创新,放开费率管制,促进互联网保险的健康发展。

(二)完善和开放个人与企业的征信系统

保险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因此如何获取尽量多的客户信息,对于判断是否承保和控制风险尤为重要。这就非常需要一个强大的征信系统,而且是一个适当开放的征信系统。互联网保险的特点中,有一个就是虚拟性,尤其是开展纯互联网保险,全程都在网上进行旳保险公司,更需要强大的完善的综合征信系统。诚信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短板,但是征信系统的封闭和垄断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当前使用的征信系统但是中国人民银行 2007 年推出的新系统,从推出之日起便引发了社会公众对征信系统信息征集范围和公开程度的讨论。问题的焦点主要是信息征集和隐私保护的关系,以及征信系统开放性问题。如果能够把更多的信息记录下来,征信系统能够更加开放,那么贷款企业也就能够根据个人信息情况进行甄别,而不至于靠单一的央行征信系统做出错误的判断了。

(三)促进包括保险业在内的金融混业经营

金融混业经营对互联网保险的促进作用有几个方面:(1)有利于保险产品配合其他产品捆绑销售。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人们的投资理财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的行为。同样的对保险购买也不再是单一的保障,人们需要的是全方位的,一体化的,一站式的保险保障服务。单一的保险产品在竞争中逐渐出于劣势的地位。(2)有利于保险公司获取更多的客户信息。在混业经营下,保险公司获取的客户信息可能不仅仅是客户在保险公司的信息,还获取客户在银行的存贷款信息以及信用卡信息等,此外还有证券基金等方面的情况。互联网保险通过从客户到产品的过程,通过大量数据分析,获得客户的精准的保险需求,然后在设计保险产品,这才是互联网保险的真正优势。(3)有利于互联网保险风险的控制。金融混业经营不仅有利于保险公司获取更多的客户信息,也能够使得保险公司更能抵御风险。一是能够根据客户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使得每个客户为自己不同的风险交纳合适的保费;二是混业经营有利于扩大保险公司的资金实力,从而为互联网保险提供更安全的经营环境,是的客户对互联网保险更有信心。

参考文献

[1]刘小微,互联网保险步入爆发式增长期[N],金融时报,2013.

[2]罗艳君,互联网保险的发展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3.

[3]文刀,互联网保险时代来了[N],经济观察报,2013.

[4]陈华.广州市网上保险消费者偏好行为的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2006,(2).

[5]高雷,杨爱军.欧美网络保险的最新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保险研究,2010,(11).

作者简介:晏景瑞(1993-),男,湖南株洲人,湖南农业大学学士,研究方向:商业保险;李朝晖(1968-),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金融保险与保障。


作者 晏景瑞 李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