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尼金融合作问题研究

作者作者

【摘要】首先对中国与印尼的双边贸易与投资进行分析。其次对实际 GDP 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进行皮尔逊相关检验以及 VAR 模型分解得到需求与供给的冲击对称性。最后提出关于中国印尼金融合作的思考。

【关键词】金融合作  需求冲击  供给冲击

一、中国与印尼金融合作基础的分析

中国与印尼自 1990 年恢复外交关系以来,经贸合作一直是两国合作的重点,也是两国合作的主渠道。2000 年,两国建立长期稳定的睦邻互信全面伙伴关系,为经贸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2005 年,中国与印尼确立战略伙伴关系,两国经贸往来更加密切。伴随 2010 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启动,双边贸易投资的便利化和自由化进一步提升。

(一)双边贸易合作分析

从双边贸易来看,如表 1 所示,中国与印尼贸易进出口额逐年上升,自 2007 年到 2012 年,中国与印尼的进出口都呈较快的增长率且高于同期的中国从东盟进口增长率;特别是自贸区启动以来的 2010 年和 2011 年,双边进出口额更是呈现约 50% 的增长。2012 年,虽然增长率有所下滑,但双边贸易总额仍占中国与东盟十国贸易额的 16.6%,印尼成为中国对东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1]。2013 年,中国已成为印尼第一大进口国和第二大出口国。在印尼与多数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进出口贸易都呈现负增长的情况下,印尼对中国的货物贸易额进口和出口分别增长至 298.50 亿美元和 226.01 亿美元。实现进、出口额分别同比增长 1.6%、4.4%[2]。

表 1 中国与印尼进出口额

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亚洲司。

(二)双边外商直接投资分析

从外商直接投资(FDI)来看,2007 年至 2012 年,中国对印尼 FDI 呈现波动式的增长,于 2009 年达到 359 百万美元的峰值。但是,印尼的主要投资来源国主要为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中国与印尼的双边投资关系还可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自 2008 年以后至 2011 年一直下滑,这可能与金融危机对印尼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从而对外直接投资下滑有关。

表 2 中国印尼直接投资额

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ASEAN statistical yearbook,中国统计局官网。

二、中国与印尼金融合作分析

(一)中国与印尼金融合作历程

在金融机构互设方面,创立于 1938 年的中国银行雅加达分行于 2003 年恢复营业,在服务中国-印尼两国间贸易及非贸易服务方面有着独特优势。2007 年 9 月,中国工商银行与印尼的哈利姆银行完成股权转让,后者正式成为中国工商银行印尼有限公司。

此外,由于印尼在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受打击最深,中国通过世界银行向其贷款 10 亿美元,无偿援助 300 万美元,2000 年,又追加 3 亿美元贷款和 4000 万人民币的无偿援助。2002 年,中国又提供 4 亿美元信贷用于印尼基础设施建设,并赠款 5000 万人民币用于印尼社会福利[3]。2003 年,中国与印尼签署了总规模为 10 亿美元货币互换协议。2005 年 10 月,在加强《清迈倡议》有效性取得进展情况下,两国又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在印尼需要短期流动性支付时可以印尼盾兑美元的形式从中国获得不超 20 亿美元的融资支持,2006 年该规模增至 40 亿美元。2009 年,双方签署 1000 亿元的货币互换协议,旨在促进双边贸易及直接投资的发展。2013 年,又续签了 1000 亿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2008 年 3 月,中国人民银行与印尼央行签署总额为 1000 亿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10 年 7 月,中国银监会与印尼中央银行签署《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同意在信息交换等方面加强监管合作[4]。目前(2009)中国对印尼基础设施提供 20 亿美元优惠贷款,印尼成为中国在东盟地区提供优惠贷款最多国家[5]。

(二)中国与印尼金融合作实证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中国与印尼金融合作的可行性,本文分两个层次进行衡量,一是宏观经济变量的相关性分析,二是关于冲击对称性的 VAR 模型分解分析。为使结果具有可比性,本文选取中国与同属于东盟国家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的相应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1.产出增长与通货膨胀相关性皮尔逊检验。首先,为比较两国经济周期的相似性,根据前人的研究基础,选取产出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两个指标进行皮尔逊相关统计性检验,相关系数符号为正且越大,相应的两国间经济周期越具有一致性,进行金融合作的前提条件越充分。由表 3,中国与印尼产出增长率相关系数为 0.314,不及与新加坡的 0.477,与经济联系程度较紧密的新加坡马来西亚之间的 0.773 比还有较大差距;同时,由表 4,中国与印尼的通货膨胀相关系数 0.261 也相对处于较低水平,而相关系数较高的为与马来西亚的 0.667。由于印尼长期以来都在经历较高的通货膨胀,2001—2010 年,印尼通货膨胀平均值为 8.59,而同期的中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只分别为 2.15,1.62,2.62,2.21。所以,印尼的高通胀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与其进行金融合作造成了较大障碍,提高了金融政策的协调成本。

表 3 5 国产出增长率相关系数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GDP growth。

表 4 5 国通货膨胀性相关系数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GDP deflator。

2.经济冲击对称性的 VAR 分析。由于经济增长以及通货膨胀最终都是由于需求和供给冲击所引起的变动,因此,有必要借助 VAR 模型识别出需求和供给冲击从而在更深层次把握两国间经济周期的一致性。

(1)方法数据说明

根据经济冲击对称性理论,从 VAR 模型的拟合残差中识别出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残差序列,并根据脉冲响应数据的正交性,通过计算脉冲响应函数从而计算出响应经济体的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序列。在此基础上进行冲击的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越高,则经济体间面临的冲击对称性越高,开展金融合作的成本越低,越有利于相互间的金融合作。数据均来源于 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database.2014.04(1980~2013)。其中,经济增长率 lnyt 和通货膨胀率 lnpt 分别以不变价的 GDP 和 GDP 平减指数来衡量。所有的数据结果都在 EVIEWS5 运行所得。

(2)实证分析说明

为消除时间趋势的影响,首先对所有数据都取对数,然后进行平稳性检验,显示印尼、新加坡、泰国为 I(2),中国、马来西亚为 I(1),统一进行二阶差分处理。分别估计出各经济体的 VAR 模型,并根据 lag length criteria 确定滞后阶数为 2。最后根据脉冲响应的正交性,由模型的残差序列转换得出各经济体的需求和供给冲击序列。

表 5 5 国需求冲相关系数

表 6 5 国供给冲击相关系数

从需求冲击来看,与其他国家相比,印尼与中国的相关系数 0.074 为较高,但是与区域内其他经济体两两间的先关系数相比则低得很多,如印尼与马来西亚、泰国相关系数高达 0.778、0.621。此外,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两两间的相关系数在区域内最高,这与这些经济体间紧密的经贸合作有关,尤其是三国之间组建的「新柔寥」三角洲经济合作区对于加强区域内经济金融合作有较大促进作用。这也为我国加强与印尼等新兴国家的金融合作提供了较好借鉴。

从供给冲击来看,印尼与中国的相关性为-0.24,为与所有比较国中的最低。这与两国间的需求冲击对称性是不相符的。而中国与泰国相关系数为最高 0.46,从所选取的对比国数据看,供给冲击对称性较高的还是需求冲击对称性较高的三国。而供给冲击作为在长期内对产出具有影响力的因素,其较低的对称性不利于两国间开展金融合作。供给冲击的不一致性为相互间金融政策的协调带来较大阻碍,增大了金融合作的成本。

三、关于加强中国印尼金融合作的思考

伴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逐步完善和发展,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一体化也在不断加强,而由贸易投资的融合又引致金融合作与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印尼作为中国在东盟地区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国,近年来双边的贸易投资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加强双边金融合作势在必行。

2013 年,印尼与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达到 3509 美元和 6747 美元,双方都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消费需求规模和水平都较为乐观,此外,印尼华人超过 1000 万人,约占其人口总数 5%,华人在其经贸和工业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作用,这对中国推进与其金融合作的发展是独特的优势。因此,在加强双边金融合作上,两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双方金融机构可以加强沟通,推进双边信息共享,可以较为直接地了解对方需要本方的哪些金融服务从而使合作更具有针对性;而金融监管机构比如央行则可以定期开展会晤,制定适宜双边金融发展的金融合作政策。

注释

{1}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印度尼西亚(2013 版)。

{2}此处数据来源于中国商务部亚洲司。

{3}温北炎.中国—印尼经贸关系的现状与前景[J].东南亚纵横,2002(07)。

{4}许利平.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下的中国—印尼合作:基础、现状与趋势[J].东南亚研究,2011(03)。

{5}李洪阶.印尼经济转型及其与中国经贸合作前景[J].亚太经济,2011(05)。

参考文献

[1]丁文丽.大湄公河次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理论、基础与对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谭庆华.对东亚货币一体化的再考察:一个基于经济冲击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文汇,2002(06).

[3]万志宏.从宏观经济对称性看东亚地区汇率合作的基础[J].南开经济研究,2003(03).

[4]李晓洁.亚洲货币联盟可行性研究—东亚实际产出波动的冲击分析[J].财经研究,2004(06).

[5]蔡彤娟,孙瑾.中国—东盟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基于经济冲击对称性的 VAR 分析[J].亚太经济,2012(06).

作者简介:吴征兰(1988-),女,汉族,云南宣威人,云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金融;胡列曲(1971-)男,汉族,云南墨江人,云南财经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作者 吴征兰 胡列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