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摘要】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民营企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并不多,民营企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民营企业 家族化管理 技术创新
一、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成为我国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至2004年,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吸纳就业人口超过1亿;民营工业企业完成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以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一半以上;各类民营企业已经实现了我国70%以上的对外出口;在全社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各类民营企业的投资比重超过了40%。概而言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
(一)民营企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1978-1986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私营经济开始出现,从1981年国务院肯定了个体工商户的存在与发展到1986年我国个体工商户人数成倍增长,这期间民营企业以个体、私营为多,这个时期便是民营企业的早期发展阶段。
(二)民营企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1987-1992
党的十三大强调了私营经济的发展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这在客观上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随着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使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的必要性又一次得到肯定,这为民营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做了充足准备。
(三)民营企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1993年至今
这一时期,各项相关法律法规配套支持着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新道路。期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这极大地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二、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我国民营企业的共同特点是:家族式管理是重要的管理方式,经营决策不受行政部门干预,实行市场为导向、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发展模式等。民营企业的特点在带给他们创造辉煌业绩的同时,其自身的先天不足与矛盾也日益凸显。归纳起来,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民营企业的认识上思想观念落后
1.在国家政策方面,缺乏行业准入政策的支持
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并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没有获得真正的“国民待遇”。因此出现产业分布单调、经营领域小的特点。缺乏平等性的准入机制,使得民营经济对一些行业可望而不可及。在一些垄断和半垄断的行业,如铁路、公路、电力、通讯等行业,从投资决策、资金筹措、施工建设到经营管理均在部门内封闭运行,投资主体单一化,使得民营企业难以进入,这极大地缩小了民营企业的投资和生存空间。同样,在开发领域由于对民营企业看法偏颇,也造成民营企业在许多经济交往关系中陷入尴尬的境况,各级政府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无法完全落实到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
2.在有关保护民营企业的法律建设方面还不够健全
民企在经营过程中,经济权益受到侵占、损害或出现经济纠纷时,难以得到法律保护。所以应该像保护公共财产那样尽快从立法上对个体、私营财产予以保护,以使民营企业主通过自己合法经营所获得的积累于个人名下的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二)融资渠道不畅
资金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民营经济筹资难是当前的普遍现象,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由两个方面因素造成:一方面,融资渠道窄。民营企业融资可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从内部看,民营企业本身的规模小,而且民营企业都是企业家自己单独创业,因此企业的资金不雄厚,份额占有有限,内部融资获得的资金有限;从外部看,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而面向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相当狭小,且市场进入门槛高。上市门槛的限制,将绝大多数企业拒之门外,特别是那些经济效益好、有发展潜力的高成长性企业,得不到有力的资金支持,这使一直受政策限制和资金困扰的民营企业难以上市融资。另一方面,融资渠道受阻。民营企业外部融资的另一主要来源是银行贷款。银行大多因为风险的原因不愿意把贷款投向民营企业。
(三)家族化管理模式普遍存在
我国目前的民营企业家族化管理非常盛行。一份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当代中国的民营企业,普遍采用家族拥有形式,并采用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一般都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家族治理的特征是企业所有权主要由家族成员控制和以实现家族利益为基本目标。家族治理模式虽然在企业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负面作用对企业健康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如果说家族化管理尚且适合民营企业成立时期的经营环境,那么,在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层次、一定阶段后,家族管理的严重弊端往往就暴露出来。这些弊端不但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已经危及到企业自身的生存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任人唯亲,不利于企业招纳贤才和科学管理;
2.家长集权,不利于决策的透明化和民主化;
3.产权不清与产权单一化;
4.企业领导权传递给第二代或第三代后企业有分裂、解散和破产的风险。
(四)技术创新能力不高
从总体上讲,我国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欠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大部分民营企业管理者没有重视技术创新,无技术创新意识,忽略了技术的重要性;
2.民营企业主体的中小企业资金并不充裕,而核心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研发资金,因此技术创新没法付诸行动;
3.缺乏技术创新的专业技术人才,一般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4.一些企业有了技术创新并实施,却忽视教导员工如何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
正是以上这些原因,当我国民营企业面对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市场机制日益完善的跨国公司竞争时,显得力不从心,技术创新能力差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三、促进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和对策
(一)改善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1.加强对民营企业问题的战略研究,研究适合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模式,探索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规律;
2.加强对民营企业发展扶持的力度,完善我国民营企业健康成长的环境和政策体系。重点是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和条件,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保护和扶持;
3.抓紧制定保护民营企业的法律法规,出台引导和约束民营企业经营行为的文件,明确执法部门保护和支持民营企业的责任;
4.调整市场准入政策,扩大民营经济的投资领域;
5.建立和规范民营企业协会组织。由政府来规范职能,协会负责或帮助落实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扶持政策。
(二)扩宽融资渠道,有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1.针对民营企业融资困难,我们的政府和相应的金融机构有必要为民营企业提供方便。民营企业初创时,政府要尽快拿出一块资金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并不断完善担保机构的运行机制,为民营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2.成立中小银行为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服务。政策性银行也可依托地方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开展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转贷款、担保贷款等业务;
3.中央人民银行可以发挥贷款利率浮动政策的作用,引导和鼓励各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切实发挥银行内设民营企业信贷部门的作用,提高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比重;
4.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应当帮助民营企业培训财会、营销等专业人员,进一步规范管理,为民营企业现代化转型创造条件,帮助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吸引国际金融组织投资。
(三)实行民主管理,提高企业民主化
1.实行集权与分权的有效结合。民营企业应在内部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鼓励员工对企业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改变过去那种片面要求下属服从的做法;企业领导人在做出重大决策时,应集思广益,听取专业人员和员工的意见,改变过去那种凭直觉的做法,减少决策失误的风险;
2.积极创造传统型家族式民营企业向现代型家族式民营企业转化。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民营企业最主要的特征。实现两权分离,可以分两步走:其一是提倡家族成员主动放弃管理权(当然,有管理能力的可以留任),从台前退向幕后;其二是从投资主体多元化入手,最终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建立起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是改善家族式管理、提高企业民主化的核心;
3.明确产权,优化外部环境。家族式民营企业的产权必须量化到人,创立时要明明白白。当然,产权的切实明晰,有赖于外部环境优化,否则无法可依时必影响内部产权明晰。
(四)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管理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其目的在于协调企业内部的分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目标体系。将企业的宗旨和使命转换成明确具体的业绩目标,为管理活动指明方向,为考核提供指标,还能起到激励员工和凝聚员工的作用;
2.重视战略管理。企业战略是企业在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经营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它是企业制定各种计划的基础;
3.搞好生产管理。提高生产管理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讲求经济效益,坚持科学管理,坚持均衡生产;
4.重视质量管理。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一方面要满足组织内部进行质量管理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满足顾客和市场的需求。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五)促进技术创新,实施人才战略
在新经济条件下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不断创新,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努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才能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而技术创新离不开人才,企业发展更需要人才来维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施人才战略,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管理者应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2.加大技術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技术的创新离不开企业资金的不断支持;
3.招聘并建立人才梯队。建立人才梯队和防止近亲繁殖应当同时进行,既利于考察培育,又可以防止思想雷同僵化;
4.适当的引导培训和思想教育。企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层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所有员工接受相关的培训很有必要。培训在提高知识和技术能力水平的同时又可以进行思想教育,是一种较好的激励性约束措施。
参考文献
[1]李亚.民营企业公司治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柳培虎,王李忠.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9(03).
[3]马福婷.中国民营企业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5(09).
[4]孔德兰.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及策略分析[J].浙江金融,2006(04).
[5]张智利,潘福林.企业管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6]汪小红.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8(05).
[7]茅于轼,张玉仁.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前景[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06).
作者简介:郑晶(1980-),女,汉族,河南省淮滨县人,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管理学。
(责任编辑:陈岑)
作者 郑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