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作者
作者

  【摘要】会计信息失真一直是会计领域的“顽症”,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经济秩序和经济建设。本文针对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 原因 治理对策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通过对经济业务事项的确认、记录、报告一系列过程,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分析、决策、预测所需的信息。据统计,会计信息占整个经济信息量的70 % 以上。作为经济信息总体的一部分,会计信息对企业经营、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以及社会发展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较为严重,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如何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我们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利益驱动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最根本的原因。经济利益是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在自身单位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为了粉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一些企业人为地对相关账务进行处理,通过在会计原则、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科目使用以及在会计要素确认、记录上弄虚作假、掩盖问题,使会计信息失真。从企业竞争的角度出发,一些企业通过在会计信息上弄虚作假,夸大自身实力以骗取顾客的信任,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从税收的角度出发,企业人为地降低利润或制造亏损的假象,达到少交或不交税的目的。
  2.产权关系的存在是会计信息失真的诱因。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委托代理关系。为了最大限度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通常将经营者个人的收入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投资者追求的是股东财富最大化,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 而经营者更看重企业的当前经济利益。在这种利益冲突下,经营者利用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制造不真实的会计信息,来证明自己的经营才能,获取股东的信任,从而达到薪酬、声誉、社会地位等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3.监督和惩罚不力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温床。在理论上,我国形成的政府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 “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政府审计的监督重点主要是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和国家重点建设资金,对企业的监督有所弱化;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企业内部监督难有成效;社会中介机构之间的不正当的竞争和一些注册会计师业务素质较低,使一些经审计确认的会计信息仍缺乏真实可靠性。总之,在部分企业中,“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无法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同时,行政执法机构对会计信息失真行为多是以罚代法,打击不力,缺乏震慑作用。
  4.法规体系的不完善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可乘之机。我国的会计法规制度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起步较晚,例如会计准则制定的滞后,使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有很大的弹性,为会计造假提供可乘之机。又例如会计政策为企业提供越来越宽的选择范围,信息制造者总是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有利于自身的会计政策,从而使会计信息失去客观公正。[1]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1.加大处罚力度,提高会计造假成本。会计信息失真最根本的是经济利益的驱使。企业主管人员是否有会计造假的冲动,要看其造假收益与成本的关系。一旦发现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应加大处罚力度,提高会计造假的成本,追究造假当事人的民事和刑事责任,使造假者付出的成本大于其得到的收益,以此消除利益驱使而造假的可能,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改进业绩评价模式,全面评估经营者的能力。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应改进经营业绩评价模式,正确、全面地评估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实行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业绩评价模式,依据各项指标综合评估经营者的能力。这样有利于企业经营者把个人利益与所有者利益、社会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有助于企业提供客观、公正的会计信息。
  3.健全监督机制,加强监管职能。首先,完善公司内部监督、稽核制度。通过相关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增强企业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会计人员要依法行使监督职责,遵守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 内审人员要坚持原则,作风正派。其次,在国家监督中,税收、工商、纪检、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等有关行政监督部门要通力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发布对同一单位的信息检查结果和处理意见,以加强对企业诚信方面的共同管理。最后,要加强社会监督的力量,建立和完善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体系。在赋予注册会计师权力与义务的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保证其执业过程中真正发挥其审计检查职能。只有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有机监督体系,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4.完善会计法规制度,提高其可操作性和权威性。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特点,对经济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要及时修订或补充有关的法律法规条款。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要进行严格规范,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对一些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概念要尽量明确规定其判断标准,以提高会计法规制度的可操作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会计法规制度中,加大对有意制造会计信息失真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会计法规制度的权威性。
  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相关各方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只有为我国的经济领域中各个利益参与方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健康、快速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孟须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财经纵横, 2011.01.
  [2]段勇.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危害及防范对策.现代商业, 2011.02.
  [3]陈晓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企业研究,2010.20.
  
  作者简介:周晓燕(1986-),女,汉族,山东菏泽人,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税法;韩娜(1987-),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理財理论与实务;王义(1978-),男,汉族,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信息化。
  
  


作者 周晓燕 韩娜 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