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业经营趋势下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摘要】金融混业经营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从分业到混业的转变会带来金融创新、规模经济、分散风险的好处,但同时也带来了由于金融内部交易而产生的信息不透明从而加大监管难度的问题。而现今的金融监管是难以适应这种金融混业经营的,所以监管当局应未雨绸缪,做好准备以迎接挑战。
【关键词】金融监管 混业经营 审慎监管 信息披露
2003 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分业监管的金融格局的正式确立,这对于金融监管的专业化、技术化,提高各部门的独立性,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事实却与初衷有所偏离,以人民银行与银监会为例,便可略知一二。银监会的成立是为了实现金融宏观调控与金融微观监管的分离,但实际上这种分离却很不彻底,反而加大了监管的难度。央行仅对宏观金融进行监管但不涉及具体的金融个体是很困难的,如对商业银行设置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或贷款限制等,都与每一个银行主体紧密相连,另外,央行对这些条款的限制也早已进入银监会的监管范围,如此一来,央行与银监会的冲突是在所难免的,而这些都是以监管效率的下降和效果的损失为代价的。
金融的混业经营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从分业到混业的转变会带来金融创新、规模经济、分散风险的好处,但同时也带来了由于金融内部交易而产生的信息不透明从而加大监管难度的问题。而现今的金融监管是难以适应这种金融混业经营的,所以监管当局应未雨绸缪,做好准备以迎接挑战。我国实行混业经营的机构主要采取了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模式,其特点主要是集团混业,经营分业,各控股子公司存在适当的分离机制。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关联交易使得风险在各个子公司的传递变得更为容易,并且这种大型控股公司的复杂性也导致信息的不透明程度加大。目前我国对于这方面的法律仅限于规范集团内部交易的关联交易准则,而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实际资本构成、投资范围、商业性子公司与金融性子公司的交叉持股现象等没有明确规定,进一步加大了监管的真空。
金融监管始终是人们长久以来争论的话题,金融业是否能稳定发展乃至一国经济能否健康成长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金融监管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应对金融业发展中出现的以上种种问题绝不意味着再次回到金融监管的「大一统」模式,至少现在的条件还很不成熟;更不代表应该简单地加大或减少政府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而是应当在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下,进一步协调各监管部门的职能,在不妨碍金融稳定发展的前提下,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监管,对此,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一、金融监管重点应从合规性向审慎性监管转变
对金融业的合规性监管侧重于现场检查和对事后违规的惩罚,但这种监管方式无疑会漏掉对过程违规的监督,从而纵容了相关人员的违法操作,此外,监管法规的制定落后于金融创新会导致经济效率的损失等。建立审慎性监管不仅保证了从过程到结果的全程监督,而且由于更加注重事前的风险防范从而减少了违规事件的发生。具体内容包括:1.严格市场准入。对金融机构的成立实行更为系统全面的审查,对于当地是否需要此类金融机构要进行反复论证,并根据需要对金融机构的功能和业务范围做出明确规定,防止金融机构盲目扩大经营规模而发生恶性竞争。2.重点检查监督金融机构的内部风险控制系统。内部风控系统是否完善、有效,关键在于度量和管理风险的能力,必须与每个金融机构的具体情况相适应,而不是检查其是否符合事先确定的标准。监管规章应明确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机制中应健全的事项,要求金融机构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内部程序等;要求金融机构在内部建立独立的监管机制;要求金融机构建立迅速的危机处理机制等。
二、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
金融监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消除信息不对称,事实证明,在一个信息高度透明化的市场,市场的各种行为能够得到有效的纠正,因此,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是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的基础。根据新巴塞尔协议的精神,监管机构应树立全面监管的理念:不仅要披露内部关联交易的信息,而且要披露风险评估和管理的过程、资本构成及投资结构的信息;不仅要定期披露,而且在发生任何有实质性影响的变化后应立即披露;不仅披露核心信息,而且要披露核心信息。
三、进一步完善各金融监管当局的协调机制
为应对混业经营的趋势及已出现的混业经营的事实,目前的分业金融监管模式必须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合作,从而避免重复监管或监管真空的问题。金融监管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更需要监管者的调控艺术。法律虽规定了各部门的职责,但其内容僵硬,划分不清晰,所以无法实现协调的作用。因此,建议成立一个金融稳定协调局,其成员由各部门人员担任,定期召开会议以加强沟通,为协调各方利益,必须确立一个总方针,即以金融稳定为基本目的,确定人民银行为主要协调人的核心组织机构。
四、加强各监管部门的独立性
以我国央行为例,各分支行受地方政府的干预比较严重,往往与地方政府站在同一战线,很多时候没有考虑到经济发展的全局规划。为做好应对混业经营趋势的金融监管工作,各监管部门必须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这种独立绝非完全脱离政府,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拥有自主监管的权力,从而避免因政府的短视行为而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一点在以后的金融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胡庆康,陈华龙.混业经营趋势下我国的金融监管改进策略[J].上海金融,2006 (04).
[2]慕刘伟,曾志耕,张勤.金融监管中的道德风险问题[J].金融研究,2001(11).
[3]王曙光.金融自由化中的政府金融监管和法律框架[N].北京大学学报,2004.
作者简介:陈亭竹(1991-),女,四川广安人,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责任编辑:刘晶晶)
作者 陈亭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