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摘要】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金融业与实体经济是共生共荣的关系。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资金的需要是金融业的本分。近年来,在新常态下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系列困难,而造成实体经济发展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却来自金融方面,即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挤压,出现了企业弃实投虚,社会资本脱实向虚,实体经济产业空心化,去工业化现象。为解决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存在的矛盾,我们要采取相应政策措施,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 金融 脱实向虚 实体经济
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力量。稳健而发达的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和应对各种危机的重要根基,是当前我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主要载体。历史经验已经证明,没有强大的实体经济,经济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实体经济和金融业本来就是同生共荣的关系。实体经济以金融为血脉,金融以实体经济为根基,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立业之本。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是金融的本分。实体经济根基发达,金融业才会枝繁叶茂,金融与实体经济相互溶通,循环通畅,实体经济才会欣欣向荣。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受生产成本上升,企业利润下降,全球经济增速减缓,扩大出口受阻,我国实体经济经营环境恶化,出现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效益下滑、增长放缓、结构性矛盾突出等诸多问题。而造成实体经济发展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却来自金融方面,即虚拟经济在资金上对实体经济的挤压。由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互动机制不健全,传导路径不畅通,流动性资金大量在金融系统内部空转,出现了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企业资金弃实投虚的现象。资金的脱实向虚就是由于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等行业快速扩张,使社会资本离开实体经济而进入虚拟经济,致使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发展停滞甚至萎缩。尤其这几年资金的脱实向虚使得中国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规模不断膨胀,形成资产泡沫,对实体经济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致使实体经济出现产业空心化,又叫去工业化趋势。
在 2017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了振兴实体经济的重大任务。如何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相互关系,如何纠正金融中的重虚轻实、脱实向虚倾向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资金脱实向虚的表现
资金脱实向虚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越来越高
近年来金融资产投资规模增长很快,大量社会资金从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部门流到了房地产和股市等热点投资领域,比如各类资产管理平台从开始的 18 万亿元的规模扩张到现在超过 100 万亿元的规模水平用了不到 5 年时间,当前金融资产规模扩张速度远超实体经济。2001~2005 年,中国金融业资产增加值占 GDP 总量的比重平均为 4.4%,而这一比例在 2016 年达到 8.3%,远高于《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中的目标值 5%,也超过了同期英、美等金融发达的国家水平。
据有关部门估测,目前我国实体性财富的总价值约为 380 万亿元左右,这其中包括 150 万亿元的企业非金融性资产、160 万亿元左右的房地产、50 万亿至 60 万亿元的土地和资源性资产、和近 10 万亿元的汽车等。但中国金融资产的规模已经达到了近 450 万亿元(不含金融衍生品),已经是 GDP 总量的 7 倍之多了,它们包括 200 多万亿元的银行货币资产、近 100 万亿元的标准和非标准债券,以及 100 多万亿元的各类管理性资产。近年来金融资产不仅存量规模庞大,而且还在以每年新增 30 万亿至 40 万亿元的速度快速增长。
(二)实体经济企业运营资金短缺严重
这几年中国的货币供应量迅速增长,2014-2016 年 M2 分别增长 12.2%、13.3%、11.3%,而经济增长率却不断下降,2014-2016 年 GDP 增长率分别为 7.3%、6.9%、6.7%。主要原因是超发的货币未流入实体经济,实体经济融资困难。根据最近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布的数据,在今年二季度,信托资金的 74% 流向虚拟经济行业,而不是流向实体企业,这其中超过 43% 的资金进入了房地产和金融证券两大行业。
2016 年央行的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当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总额比上年增长 13.5%,其中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长 3.1%,企业经营性贷款比上年增长了 6.6%,而在这些新增加的贷款中,与房地产相关贷款比例达到 45%,说明房地产已明显金融资本化。从国家统计局的调查结果看,2017 年 3 月反映资金紧张的企业比重增加,升至 41.1%。特别是超过半数的中小型企业出现了融资贵、融资难现象。
(三)货币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空转
当前金融机构存在大量资金体内循环现象。当资金先从银行到信托和其他金融机构,再最终到达实体经济时,推高了资金成本,加剧了实体经济成本上升。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在理财、同业、票据业务、资产管理等领域创新发展较快,同时也引发了链条过长、杠杆过高、规模过大、关联过于复杂等问题,造成金融业整个资产负债表畸形和异化。如同业借款超过存款、表外资产超过表内资产。这种过度的资金体内循环,不仅抬高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而且虚增了银行金融业的利润。
(四)房地产业形成资产泡沫
当前货币资金正从金融部门过度流向房地产业而没有流入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现在房地产业创造的 GDP 只占全国的 5%,而它却占有了 25% 的信贷资源。随着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涨,近年来出现大量闲置社会资本流到金融、房地产等经济领域进行投机的行为,以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表现为涉足房地产业的各类企业越来越多,特别是有明显获取贷款优势的国有企业利用廉价的资金大举进入房地产市场、土地市场,在资金脱实向虚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还有是大量实体企业也寻找机会纷纷涉足到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金融业牟利。再次是许多上市公司企业依靠金融、房地产投资等非主营业务收入来增加营业收入。这些都使房地产的资产泡沫化日益严重。
二、资金脱实向虚的原因
目前社会资本脱实向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金融资产的收益高于实体经济
从今年发布的中国企业 500 强排行榜来看,进入 500 强的 245 家制造业企业的利润之和仅有 5493.1 亿元,占 500 强企业整体利润的 19.53%。而入榜的仅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几家国有银行的利润之和已超过 1 万亿元,占 500 强企业整体利润的比重超过 36.6%,是制造业企业利润的两倍。
当前传统制造业产能趋于饱和,一些产业甚至产能过剩,制造业利润水平下降。再加上制造业的原材料价格和劳动成本不断上升,实体经济生存困难,不少企业面临着破产倒闭的危险。加之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转型升级后劲不足,导致资金缺乏好的投向,造成一方面金融业要寻找新的盈利出路,另一方面实体企业也进入金融领域寻找新的机会。
(二)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互动机制不健全、传导路径不畅通
当前金融业的发展形势很好,金融业资产逐年增加,但现在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的情况依然存在,金融业并未有效支撑实体经济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间接融资占比过大。由于中国企业的融资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这种间接方式进行,所以经济的运行风险多集中于银行系统。面对经济增速回落的形势,银行方面防控风险的压力很大。惜贷、断贷情形严重,这加剧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二是我国还存在大量低效无效的僵尸企业,这些企业并占用了大量资金。大量宝贵资金被无效占用使得正常运行企业的投资率下降,企业融资成本增加,干拢了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根据国家统计局规模以上企业数据,正常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是 51%,而僵尸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 72%。只要采取措施清出一部分僵尸企业,就有可能降低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
(三)实体经济企业投资不足
资金的脱实向虚使企业资金陷入流动性陷阱,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企业将大量的资金停留在存款账户上,对市场存在持币观望的态度。企业没有进行有效投资,大量的货币贷款的发放没能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企业的投资意愿不足。当前实体经济面临着高成本高税费困境,负债率上升,利润摊薄,盈利能力逐渐下滑,这给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生存带来许多困难。另外在企业投资信心不足的情况下,面对未来经济走势不明朗以及实体经济回报率持续下行状况,大部分企业的第一选择是将货币资金用于短期金融投资。
(四)过度金融创新使监管工作困难
当前快速发展的金融业态与相对滞后的金融监管格局之间存在矛盾。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业态的出现,在带来融合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监管难度更大、传染性更强、风险更加隐蔽等消极的一面。当前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和交叉性金融产品创新过度、过快,导致出现监管真空,形成监管套利。一些所谓的互联网金融、网贷业务处于监管的空白和边缘地带。在金融业跨界和综合经营,以及新技术运用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风险加大,并随时有向其他领域溢出的风险。
三、脱虚向实,振兴实体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金融监管和制度约束,防止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挤压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是大力推进土地制度与住房制度深层改革,建立适应市场规律又符合中国国情的的长效机制,使房地产健康平稳发展。加快由行政性调控为主向以经济杠杆调控为主的转变,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减少房地产无序发展对实体经济的挤压。其次是加强对各类易发金融风险的预测和金融风险的研判。政府要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规范金融市场,防止造成风险的不合理金融行为。要全面加强股市监管,严厉打击各种黑幕交易、投机套利违法行为,抓紧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分红制度、新股发行和退市制度。最后是要建立统一监管机构,规范金融市场经营行为,对金融衍生品实行集中监管。完善市场交易和清算制度,增强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透明度,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坚决打击过度炒作行为,打击各种非法金融活动,彻底整顿理财产品市场,加强对投资品市场交易的监测和监管。
(二)改革创新金融业服务,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是提高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提升金融服务的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加强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的精准服务。推动金融业创新改革,使金融行业资金由自我内部循环转向服务实体经济。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精准服务又适用对象广泛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二是要加快转变各类金融机构经营方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做大做强,服务社会,发展经济,创造价值。要治理各种乱收费现象,继续降低金融机构服务收费标准,缩短资金流通链条,清理规范中间环节,努力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构建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租赁机构和综合服务中心,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三是要赋予商业银行合理的市场自主决策权,优化资金投资结构,增强银行信贷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要。要大力发展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金融租赁市场和商业票据市场,引导资本流向那些发展良好的优秀企业。
(三)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实体经济增强对资金的吸引力
加快制造业等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是防范资金脱实向虚的根本之策。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太低是资本脱实向虚的根本原因。投资回报率太低必然造成企业更愿意投资经营金融与房地产业等虚拟企业而不愿意投资制造加工等实体企业。另一方面,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也对实体投资意愿不强,它们更愿意把资金大量地配置到收益率更高的证券、信托、保险等虚拟部门,由此造成实体经济部门资金短缺,资源脱离实体经济,产业「空心化」的恶劣状态。
化解金融风险,避免产业「空心化」,振兴实体经济,根本出路是实体经济必须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具体措施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进一步加大降成本力度,重塑实体经济竞争新优势;二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实体经济创新能力;三是要加快经济体制的深层改革,解除发展的束缚,激发实体经济活力。确实提升实体经济资本收益率,使其回升到资金成本以上,企业以持续稳健的利润来增强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实体经济发展困境解析及对策.经济日报,2017-02-27.
[2]董涛.如何遏制资金「脱实向虚」.中国经济报告,2017-07.
[3]彭飞,刘洋.风控视角下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银行家,2017-10-05.
作者简介:唐悦(1997-),女,汉族,江西南昌人,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研究方向:金融学。
作者 唐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