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立和改善民生长效机制问题

作者作者

【摘要】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建立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目的是保证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广泛地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完善建设全民性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科学的服务民生运行模式;坚持发展经济促进改善民生。是我们当前迫切的工作。

【关键词】建立 改善 民生 长效机制

建立、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21 世纪头 20 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立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目的也是保证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广泛地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建立和改善民生,需要做的工作许多,但目前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建设全民性社会保障体系

就全国大部分地区而言,财政底子薄,历史欠账多,教育、医疗卫生,距离人民群众的期望值差距较大,是普遍问题。因此,要持续改善民生,必须首先建立起城乡统筹、全民覆盖、多元结构的全民性保障体系。

(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各地党委和政府应及时研究制定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体人员养老保障指导意见。继续推进养老保险关系转续、医疗保险关系转续和医疗保险异地结算工作。继续巩固养老保险门诊统筹、付费改革工作。继续巩固养老保险统筹成果。制定解决「老工伤」人员保险纳入工伤保险统筹范围。加强困难群体社会保障。抓紧推进未参保城镇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行困难群体缴费贷款贴息,帮助接续养老保险关系。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将国有军工、矿业、林业等单位的「五七」工、家属工、农垦工商企业长期临时工、顶岗工等未参保群体纳入养老保险。探索建立城镇老年无工作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应该说,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改善民生长效机制赖以运行的实践基础。

(二)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积极推进新农保扩大试点。以城镇居民、大中小学生、关闭破产企业的退休人员及困难企业职工、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强基本生活救助、就业援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衔接。完善社会救助功能,提高社会救助能力,既注重解决群众生活困难,又着眼帮助群众发展生产。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帮扶和送温暖活动。做好救灾减救工作,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要建立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灾民救助、城乡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机制;建立以就业服务中心、劳动力市场、城乡劳动保障所和社区社会保障平台为主的就业服务体系;要加快建立适应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健全廉租住房保障方式,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切实保证住有所居;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困难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切实保证学有所教;要健全公共财政投入和长效保障机制,坚持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的管理

做到应收尽收,并切实加强监管。在实践中,众多民生项目只有少部分以现金形式发放,使群众直接受益,而其他大都投入到了公益性基础设施上,而且涉及面广,项目芜杂不一,缺乏统一的、可持续性的总体规划。相比之下,在保障和改善发生方面的投入却往往呈现临时性、被动性和短期性,没有一个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规划和成体系的预算安排,导致了财政投入在保民生的能力上滞后于社会事业的发展。为此,必须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管理办法,抓紧研究新农保基金财务管理、会计制度和基金投资运营政策。

二、建立科学的服务民生的运行模式

(一)在服务模式、运行手段上推进民生长效机制的建立

由于民生工程涵盖面广、资金投入大、时间跨度长,所以建立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科学规划、严密组织、协调运作,将需要与可能相统一、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建立科学的服务运行模式十分必要,特别是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能有效地适应基层工作的实际需要时,善于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完善服务民生的经营机制,才能保证把改善民生工作抓实做好。

(二)在工作推动、服务经营机制上和运行模式上进行创新

项目建设中既要使质量有标准,过程好控制,又要保证资金来源,明确完成任务期限和责任追究主体。适度引入企业化管理机制和手段可能更有利于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在服务理念上,地方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立足长远一以贯之抓民生,探索以民生为导向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做贴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好事。在推动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突出解决就业、住房、上学、看病、社会保障等方面问题,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三、要坚持以发展经济促进改善民生

(一)加快事业发展

例如实施科技发展计划,全力争取国家和省科技项目,培育科技型创新企业;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设标准化学校,整合教育资源;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疾病防控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搞好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深入挖掘人文历史资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打造区域软实力;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注重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工作;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发展老龄和残疾人事业;打造特色旅游;做好民族宗教、气象、人防、地震、外事侨务、地方志等工伤。

(二)高度重视社会管理

例如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大打击刑事犯罪力度,防止重特大恶性事件发生;推进「五五」普法和法律服务,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注重行政复议工作,有效化解行政争议;加强信访工作,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切实维护群众信访权益;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执法、治理、教育「三项活动」;排查整治安全生产隐患,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注重应急管理工作,科学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加强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全力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

(三)尽全力办好民生民利实事

例如继续开发公益性岗位,提升就业规模;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和城镇居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坚持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坚持改造棚户区及危旧房,建设城市廉租住房,改造农村泥草房;推进完成乡村扶贫开发工作目标;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建成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大院和计生技术服务站;提高农村等级公路建设规模及通车率;开展城区环境整治,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空气环境质量,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

(四)建立财源保证体系

例如坚持科学发展,加快民展,积极积累财富,使之源源不断地用之于民生项目建设的投入,使发展成果惠及于全体人民;始终坚持通过发展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的政策;办好民生实事,将每年新增财力的一定比例用于改善民生;实行民生实事承诺制;制定民生工程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体系;坚持每年集中力量办成几件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大事、实事,使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责任编辑:刘晶晶)


作者 胡学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