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已逐渐成为业内共识。从国际经验看,国际化是全球大型商业银行保持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从国内银行业的发展进程看,国际化既是中国银行业实现战略转型,应对国内外竞争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中国 银行业 国际化 战略
一、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的现状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银行的国际化发展一直位于全国银行业的前列,早在 1929 年,中国银行就在伦敦设立了第一家境外分行,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除中国银行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外,其他大型银行的国际化重点是建立国内的国际业务部和与国外银行建立代理关系。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银行业转轨和金融业对外开放逐步深入,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意识增强,银行业国际化进程加快。一方面,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开始在海外大规模设立分支机构,如工商银行于 1993 年、1995 年分别在新加坡分行和香港设立分行;农业银行于 1995 年在新加坡和香港设立分行;建设银行于 1993 年在新加坡设立代办处,1998 年升格为分行,1995 年在香港设立分行。2000 年以后,工、农、中、建「四大行」海外机构设立进一步加速。另一方面,随着境外金融业向我国银行开放,我国的银行业加大了海外并购的步伐,如,建设银行 2006 年收购美国银行(亚洲),2009 年收购美国国际信贷(香港)有限公司;工商银行 2007 年收购南非标准银行 20% 的股权,2012 年收购美国东亚银行 80% 的股权。我国银行业的跨国并购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
为分析我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水平,笔者拟从我国银行境外资产、收入所占该行比重两个维度来衡量。以「四大行」为例,2006 年以来,「四大行」海外收入和资产均呈现爆发式增长,有关数据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银行的国际化程度最高,但由于其海外业务较多,受 2008 年金融危机影响,近几年境外资产及收入占比呈现下滑趋势。工、农、建三大行境外资产占比持续增长,境外收入占比略有波动,但整体看,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二、中国银行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展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外部经济环境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结果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金融作为经济的血液也开始在国际间广泛流动,以此推动了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着增强,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主要贸易伙伴。自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银行业逐步全面向外资开放,通过「引进来」的方式让外资银行参与国内银行业的经营与竞争。同时,国内的中资银行大举「走出去」,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实施国际化战略,开展跨国经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推动了我国银行业与国际金融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加快了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步伐。
2.国内企业跨国经营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参与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近几年,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经营取得了很大成绩。根据商务部统计,2011 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是 1034 亿美元,同比增长 12.15%,新签合同额是 1423 亿美元,同比增长 5.88%。过去十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增长了 11.62 倍,新签合同额增长了 10.95 倍;2011 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 132 个国家和地区的 3391 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实现直接投资 600.7 亿美元,同比增长 1.8%,而 2001 年仅为 68.9 亿美元,十年增长了 8.72 倍。对中国的银行业而言,大量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涉足国际经营或境外直接投资,意味着客户资源的跨国流动,这为中国银行业跨国经营为客户提供贴身服务提供了契机。因此,国内企业「走出去」推动了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
3.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经济国际化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已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一是跨境人民币结算逐步推广。据统计,目前人民币已「走进」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一些国家已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截至 2011 年末,国内所有银行累计办理经常项目下人民币跨境业务结算金额 2.58 万亿元。二是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速发展。自 2007 年香港启动人民币债券市场以来,境外人民币债券市场蓬勃发展,2011 年末境外人民币债券市场融资总规模已达到 1850 亿。三是境外人民币存量激增。截至 2011 年 12 月底,香港人民币存款达 5885 亿元,较前一年增长近一倍。我国的银行业本身是以经营人民币为主的金融机构,在境外开展人民币业务应该是最有优势的,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角度看,我国的银行业应该伴随着人民币一起走出国门,参与到跨境人民币结算、境外人民币债券发行承销、全球人民币清算等业务中去,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发挥最主要的作用。
(二)内在动因
1.国内银行业资本实力不断增强,逐步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近年来,国内主要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造,公开发行上市筹集了大量的资金,资本充足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011 年末,国内中资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 12.7%,比上年末上升 0.55 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 10.2%,比上年末上升 0.16 个百分点,390 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均超过 8%。从资本结构看,核心资本与资本的比例为 80.6%,资本质量较高。而 2003 年仅有 8 家商业银行达到 8% 的监管要求。近十年来,国内银行业不断强化资本管理,资本充足水平大幅提升,抗风险能力显着增强,这为我国的银行业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国内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实施国际化发展是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银行业盈利状况良好,为抢占市场份额,各地纷纷成立各类银行机构,外资银行也开始进驻国内,我国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据统计,自 2006 年以来,国内城商行新增 31 家,农商行新增 199 家,农村合作银行新增 110 家,外资法人金融机构新增 26 家。随着竞争主体的快速增多,国内银行业的发展遭遇巨大挑战,需要寻找新的业务发展空间,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开展跨国经营成为了众多国内大型银行的重要选择。从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国际知名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看,大多是在本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实施国际化发展,通过多年的积累才成长为当今世界银行业的领头羊。因此走出国门,开展跨国经营是大型银行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的建议
过去十年,虽然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取得了显着的进步,但是在综合实力和国际化程度上和世界先进大行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的银行业还处于国际化发展的初期。在今后的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应立足国内实际,制定符合我国银行业实情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
(一)区域选择策略
首先要以港澳和东盟地区作为我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的重点区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崛起,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逐渐增强,我国与区域国家的政治、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已成为东盟国家主要的贸易伙伴,这一地区对中资银行的认可程度较高,且中资企业的分子公司众多,业务机会也较多,应成为我国银行业国际化布局和业务发展的首选地区。其次要加快在伦敦、东京、纽约、巴黎等国际金融中心的机构布局,这些大城市金融资源丰富,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高,我国银行业在这些城市设立分支机构,一方面可以加强与国际大行的同业合作,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国际知名度,跻身国际化大型商业银行的必然要求。
(二)客户与业务选择
除中国银行海外经营的时间较长,国际影响相对较大外,我国大部分银行走出国门的时间并不长,很多都不为当地所知和认同,如何实现「走出去、扎下根」是我国银行业跨国经营必须面对的问题,这就需要摸清中资银行的海外优势,在客户和业务定位方面做好选择。客户选择方面,要以海外投资经营较多的央企为重点发展对公业务,要把国内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延伸至境外,推动我国银行业海外分支机构与中资企业海外分子公司的合作;要以华人华侨为重点发展零售业务,目前海外华人华侨约 5000 万,是一笔庞大的客户资源,共同的文化背景会提升客户对银行的认同感,因此华人华侨应作为中资银行海外零售业务的重点。业务选择方面,要以境内外联动为重点,发展内保外贷,满足境外中资企业融资需求,要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契机,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和同业人民币清算,要加强与境外银行的合作,积极参加国际银团,以此带动海外业务的快速发展。
(三)审慎选择境外机构扩张途径
银行跨国经营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即新设和跨国并购,考虑到在海外新设子银行难度较大,我国银行在海外一般选择新设分行,但分行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在业务范围和监督管辖上依从母行,由于我国银行在资本金和资产质量方面与国际大行有较大差距,这对新设的海外分行开展业务造成一定的障碍。通过国际并购,建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受东道国法律约束的子银行,则可避免严格的开业审查,并可开展母行多不允许的投资银行和信托保险等领域的业务,但一般首次投入会较大。当文化差异较大、目标市场的集中度较高或竞争对手反应较为激烈时,可通过并购控股子银行的形式,将比新设投资更能节省交易成本,经验的积累和传递所遇到的阻碍也相对要小。当目标市场上原有机构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即我国银行具有规模、管理、技能等优势时,可以直接新设机构,避免并购带来的组织学习成本,获得更高的知识传递效率。究竟以何种方式在海外扩张经营机构,要综合考虑银行的自身因素,当地的市场特征及政策法规,并按照成本收益原则进行测算确定。
(四)加强与国际大行的战略合作
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不仅仅是营业机构的海外设置,还包括人员素质、管理水平、业务结构等方面的国际化,与国际大行开展合作是我国银行业提升国际化软实力的捷径。目前,多家国内银行与国际大行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如农业银行与渣打银行、交通银行与汇丰银行、建设银行与美国银行。以建行与美银为例,自 2005 年以来,建行与美银在零售银行、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信息技术、信用卡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有力地促进了双方的业务交流和优势互补。截至 2011 年上半年,双方累计完成 98 个合作项目、307 个经验分享项目。建行累计 124 人次赴美参加跟岗培训,6200 余人参加短期培训。通过广泛的合作和创新,建行从规模、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全方位跻身于国际先进银行的行列,为业界瞩目。
作者简介:丁振辉(1981-),获管理学学士、硕士学位,现就职于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大客户部,任高级客户经理。
(责任编辑:刘影)
作者 丁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