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会计信息质量的思考

【摘要】会计信息包括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信息和由此为依据而形成的各种统计信息,是国家宏观调控和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国家制定科学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投资者做出正确经营决策的基本前提。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失真 表现形式 产生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的现象,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政治经济后果十分严重,它会动摇国家会计信息资源的基础,误导业绩评价,引起决策失误,导致社会资源的无效配置,甚至催化经济危机的发生。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很不成熟,毋庸讳言,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普遍存在,在网络、报纸等媒体上我们看到在会计信息上弄虚作假的案例很多,还基本都是大型企业,在笔者接触到的中小型企业中,行政、税务、银行各一套报表的现象也基本普遍存在,再加上地方官员因政绩需要修饰数据而造成的会计统计信息的失真,可以想见,从基层层层汇集而成的、国家赖以决策的会计统计信息存在着不可靠性,会计信息质量已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运行秩序,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杜绝虚假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试着从基层会计人员的视角,剖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寻求最大限度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以期从基层抑制会计舞弊行为,为上层制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办法提供一些基层建议。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会计信息失真从产生过程看,可以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前者是指经济业务在会计接手处理前就已造假,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亦所谓「假账真算」,具体表现如空拟销售合同虚、增销售收入、高估或低估资产公允价值(特别是商誉等无形资产的价值)调节利润、改开支出发票篡改经济业务性质(如招待费改开办公费)等;后者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反应了客观经济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错误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亦所谓「真账假算」,这种情况在基层运用较多,具体表现如随意变更会计政策或滥用会计估计(如改变固定资产折旧率或改变坏账准备计提率等)粉饰业绩或偷逃税款、混淆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调节应税所得额、滥用往来科目调节盈亏或结余赤字额等;在财务报告或统计报表上直接做手脚,这在基层是最常见的。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原因
(一)利益驱动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一般而言,一个企业有政府、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股民等几大利益相关主体,各利益主体有各自的利益驱动和各自的行为目标,出于利益考虑,他们都有可能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经营者最关心业绩的增加能否带来最大经济利益,因此他们对外的信息披露只会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要,甚至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惜利用直接管理企业的先天优势操纵会计信息,形成不实会计信息;企业所有者最关心投入的保值增值,他们一方面最想获得真实会计信息,另一方面,为了偷逃税款或为了在股市或债权人中树立财务状况良好的形象,往往会指使经营者或财务人员粉饰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产生不实会计信息;股民和企业息息相关,但现在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以赚取短期差价为目的的股民占大多数,而以股东身份出现的长期投资者为数甚少,会计信息真实与否对广大股民来说并不重要,他们所关心的是会计信息能否令股价上升,因此少数投机者为了操纵股市牟取暴利与企业合谋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债权人从理论上说也应该最需要真实会计信息,因为他们需要及时分析判断债权的可收回性,要有尽可能早地应对反应,但我国目前在企业的债权人中,一般债权人无权监督企业会计信息,没有获得真实信息的能力,只有最大的债权人银行有这个权力和能力,但对于银行经营者、银行信贷部门及信贷人员来说,银行是国有的,业绩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利益才是自己的,所以会计信息真实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任期的会计信息是否有利于他们这一任期的益绩考评,因此他们有时默认甚或纵容企业的会计舞弊,采取边还边贷的方式瞒天过海,增加业绩;至于政府部门,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最需要真实会计信息,因为他们肩负着管理国民经济、调节社会经济运作、保障公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职能,他们能直接感受到会计信息失真的严重后果和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但是会计信息首先被信息所产生的那一层的地方政府所使用,出于部门或地方利益考虑,或出于粉饰政绩的需要,地方官员对于上报的各项经济指标必定要进行一番推敲斟酌和修饰,或者直接支持或默认下属企业或单位的假信息,最终形成政府行为的谎报数据,产生不实信息。
(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较大自主权,与之相适应,会计制度的改革也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这就给了企业较大的调节会计信息的空间。比如折旧方法、坏账计提方法的选择;资产可收回金额、可变现净值等的确定;合同收入、或有负债、或有资产的确认等,这些直接影响损益的会计活动,一定程度上依赖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虽然有许多规定迫使这些选择和确定尽量贴近客观经济状况,但仍有较大的主观性和可调节性,有意无意间产生不实会计信息,这类不实信息有的是不合法的,有的却是合法的。
(三)整个社会的不良会计环境,是滋生不实会计信息的温床。如前所述,一个企业各利益主体间都不能形成抑制会计舞弊的机制,控制和监督的职责全靠法规制度和监督体系。目前我国会计法规和会计监督体系可谓全方位多层面,法规制度有会计法、会计准则、各项会计制度等,会计法规不可谓不健全;监督体系有财政、审计、税务、银行、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等,监督力量不可谓不强大,可是再健全的制度再强大的监督体系很轻易地摧毁在一个「执法不严」上。从基层看,在目前腐败漫延的大气候下,执法监督部门较真的人已不多,这是会计造假能够明目张胆地普遍存在的根本原因,我们看到许多案例甚至大案,如琼民源会计造假案、红光实业欺诈发行股票案等,其造假手段并不高明却能连连得手,有些案例普通百姓早已明眼看破的,我们的执法部门非得等到严重后果形成了才发现,其内中原由不言而喻。如此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案发栽倒的少,投机成功的多,舞弊谎报的人发了财、升了官,这样的会计环境自然使虚假会计信息成了气候。
(四)从基层的角度我们还发现,对于会计信息造假,即便是东窗事发,其处罚也不是很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成功率较高,最终是罚点小款、判点小刑,无关痛痒,这内中原由除腐败风人情网外,也有法律制度温柔的一面,以致违法成本小,机会利益大,促使一部分人铤而走险。
(五)基层会计、统计信息上报途径相分离,信息资源不能共享,财务一套报表,统计一套报表,这给粉饰数据创造了条件,政府制定政策、评价业绩最终利用了哪套信息我们不得而知,但笔者相信,除强调要核对口径的指标外,两套报表信息一定有不小的出入。还有行政事业单位年报与平时的会计核算相分离,重口径,轻实际,年报的重点工作是层层卡口径而不是督查是否按实填报,一些基层数据因此无法汇集上报,比如业务招待费,年报口径规定了占公务费用的比例,所以各级财政每年用于业务招待的费用中央就无从知晓,如何能统计出招待费的实际支出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最近好像成了媒体的热点,这其中除人为瞒报的因素外也可见报表中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和可利用性中存在的问题。
三、从基层角度思考杜绝不实会计信息的措施
(一)严惩重罚。从我国目前情况看,杜绝会计舞弊不仅是完善控制制度加大督查力度的问题,而是要加大处罚力度,虽然不能发现每一次造假,但只要发现一次就该从严查处,让被处罚者有痛感,让旁观者有惧怕感,让我们的法律制度发挥它应有的威力,立场鲜明地惩治舞弊、奖励真实,以此迫使他们自律,这是杜绝会计舞弊的根本措施。
(二)实行责任追究。从我们基层看,会计舞弊许多情况下不仅是会计本身、单位本身的事,许多会计舞弊案背后其实都有深刻复杂的背景,比如政府干预,比如监督不力甚或监督与被监督合流等,对这些现象不顺藤摸瓜一查到底,逐级追究责任,就好比斩草不除根,春风吹还生,所以我们必须标本兼治,挖出滋长会计舞弊的深层积垢,从根本上改善基层会计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建立完善会计制度是一个永远的动态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会计法规制度必须同步发展完善,通过充分的实践演变,减少制度上的疏漏,避免主观判断上的随意性,减少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四)将平时核算和财政年报、统计年报等紧密结合,年终报表不仅要注重口径,更要注重真实反映全年收支状况、资金的来源和去向、盈亏或结余赤字状况等,使基层的会计信息能真实原本的逐级上报。寻求开发财政年报、统计年报和平时财务核算数据公享的软件,避免谎报瞒报粉饰数据等,从核算方法上减少会计舞弊,杜绝虚假会计信息,使国家赖以决策的会计信息真真可以依赖,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简介:陈亚(1969-),女,汉族,江苏金湖县人,本科,会计师,研究方向:会计领域有关理论。
(责任编辑:陈岑)
作者 陈亚 郑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