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高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有企业辅助模式、联合培养模式、实体合作模式。建立「政校企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只有由政府建立起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加以保障,发挥统筹和引导作用,才能使校企合作成为培养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和普遍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
毫无疑问,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同时还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本文拟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概念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种形式作探讨。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其中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实践教学等关键要素。高职院校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以市场需求为办学目标,以社会就业为办学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办学途径的模式结合。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的深层次合作,针对社会和市场工作岗位的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教师资源、技术研发、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时间、工学交替的方式,让学生一边在校内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演练,另一边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生产实习,形成学习 → 实践 → 再学习 → 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将学生打造成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同时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资源,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将校内教师以口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满足企业需要,基本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的零距离对接。
一般来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有如下几种模式:
第一,企业辅助模式 企业辅助模式是以学校为主体,企业通过技术或设备支持等途径发挥辅助作用,从而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的教学要求,学校可与主要实验设备的供应商建立「企业辅助理实一体基地」,以工作过程为参照,按照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顺序化,即将陈述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整合、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整合、工作过程与学生认知心理过程整合。通过企业的技术辅助,高职院校在课程教学中可将学习领域细化成具体的学习情境,以解决原有课程知识体系中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理论与实践相对分离的问题。同时,高职院校可与企业协商为企业提供对设备特别熟悉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就业,以此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成企业、学校、学生的互利多赢。
第二,联合培养模式 联合培养模式是企业按照自身的人才需求与学校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学校可以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挑选部分企业与之探索建立以企业名字命名的「冠名班」,共同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企业化的专业设置,对人才培养目标、能力结构、主干课程设置、实训实习模块安排、顶岗就业等环节实施职业岗位式设计。将学生进入企业所需知识和必备技能融入教学计划范畴,通过对职业需求进行分析,构建「基本素质模块 + 专业必修模块 + 订单模块 + 实践上岗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职业性需求与教学模块化的充分融合。在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上,也要采用灵活的「校企学分互换」模式。同时,高职院校可与企业协商设立以企业名字命名的奖学金,与学校的奖学金形成「双激励」,切实激励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从学习到就业的柔性衔接,做到毕业生的零距离上岗。
第三,实体合作模式 实体合作模式是一种能体现企业和学校在「产、学、研、用」方面相互依赖和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合作模式。此种合作对企业的要求较高,要求企业基础好、社会声誉好、诚信度高、地域优势明显、对学校有一定的依赖度,同时学校对企业又有一定的约束力(一般通过政府部门的参与来实现),能做到「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位一体的捆绑式深度合作。
学校可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最好是与学校、政府、行业都有密切关系的企业进行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并通过行业协会协助政府规范行业竞争。企业除为学校提供实习就业岗位外,同时也要提供资深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岗位指导教师,并与学校联合立项攻克企业的部分技术难题。学校也可选择这类企业参与学校的「校企合作理事会」,逐步实施「校中厂、厂中校」的深层次合作。在这样的基础上,学校还可在企业选择多种岗位与企业探索「轮岗——择岗——定岗」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半工半读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轮换试岗,之后再根据自身优势和特长择岗,最后进行定岗培养。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几种不同岗位方向的差异化、模块式培养方案,让学生有「套餐式」的选择。另外,针对不同岗位的薪酬差异,学校可与企业探索建立「共同而有区别」的薪酬体系,即学生上岗有统一的底线保障薪酬,在此基础上,不同岗位上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发放考核津贴,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按劳分配的市场经济理念和竞争、绩效意识,这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对学生的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校企合作要健康发展就必须打破双方不对等的合作关系,降低合作风险,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增强合作的稳定性。而这些仅靠市场机制来调节不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建立「政校企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由政府建立起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加以保障,发挥统筹和引导作用,才能使校企合作成为培养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和普遍模式。要尽快建立带薪学习制、政策倾斜制、校企合作保障制等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完善社会性的安全保险机制、学生在企业实习安全保障规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就业准入制度政府要处理好主导与市场调节的关系、与企业参与的关系、与学校自主的关系。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一实践证明,企业与高校进行校企合作并回报社会,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事业,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潘胜,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成功的十个关键点[J].职业技术教育,2004(06).
[2]李占军.「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索[J].职教论坛,2006(18).
[3]翟艳辉.高等职业院校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
[4]王怀学,潘会波.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6).
此文系 2012 年湘潭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高职院校基于校企合作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贺亮明(1964-),女,汉族,湘乡人,文学硕士、副教授职称、湘潭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职务,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郭果毅(1957-),女,医学教授,湘潭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助理;余庆皋(1955-),男,医学教授,湘潭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
(责任编辑:刘影)
作者 贺亮明 郭果毅 余庆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