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研究

作者
【摘要】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及高级化能够促进经济健康、快速、有效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而且,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该问题会导致一系列的消极影响,从而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产业结构趋同问题,采取相关有效①的对策建议来对其进行矫正,这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产业结构 趋同 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一、关于产业结构趋同概念的界定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的内在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经济的支撑,直接决定了地区的经济实力、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所具有的特征:系统性、层次性、有序性。
本文中的地区间的产业结构的趋同是指各地方的产业结构在演变的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地区间产业结构的高度相似性。这种产业结构的相似性的增强使得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由于各地方没有充分发挥利用当地的比较优势,地区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降低,盲目追求门类齐全、自成体系的完整工业体系。
产业结构趋同的表现:一是各地区没有按照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原则,盲目进行投资建设,引发严重的重复性建设,形成恶性竞争,造成资源浪费;二是各地区均追求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了门类齐全、自成体系的封闭式产业结构;三是地区间的产业结构高度相似,并且使得经济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四是产业结构趋同会造成产业结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状态升级的过程中处于低水平状态,即引发产业结构的低度化。
二、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分析
(一)交通运输条件落后、交易成本过高
交通条件是比较落后造成了地区间在空间上的运输成本较高,相互间经济联系较弱,限制了各地区间的分工与协作,从而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致使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而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吸引了企业在交通沿线的聚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从而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甚至是国家经济的发展。如美国的128公路沿线就形成了高科技信息产业集群,美国的波士顿-华盛顿高速公路沿线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从而进一步的带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甚至是国家经济的发展。
(二)地方政府的行政性垄断
政府的行政垄断这也造成了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既离不开政府的干预也需要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干预是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杠杆和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调控,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促进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高级化。市场机制是对区域产业结构产生作用的途径,是供需关系、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有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及升级,使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高级化。但是政府的干预也是有度的,对市场过度干预会使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制约经济的发展。
(三)市场的自由进入和退出机制不对称
市场的自由进入和退出机制的不对称也是导致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求有完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使得资源能够自由流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自由、公平竞争环境,增强市场经济的活力。地区之间同样也要完善的市场经济,建立地区之间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使的产业能够自由进入某一地区。如果限制企业或产业的自由进入和退出,实行地方保护,则会阻碍资源的自由流动,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遏止经济的发展。
地方政府的过度干预阻碍着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存在这进入和退出机制的不对称,往往只具有进入市场的偏好,而对退出市场有着很大的抵抗力,限制退出机制功能的充分发挥,致使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出现,使得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制约着地区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似
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形似也是导致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由于有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似的资源禀赋包括地理条件、自然资源条件、传统文化、要素禀赋以及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等,这些相似条件构成了产业结构趋同的物质基础。各地区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发展战略和选择主导产业时,必然会出现相似的选择。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似性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的相近,会产生相似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并形成相近的生产函数和需求函数。因此在进行产业发展和产业选择上就会趋同,造成区域间的产业结构趋同。
三、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趋同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积极影响
地方为了追求产业自成体系,有可能背离专业化分工原则,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不能有效发挥,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从而使得区域经济得不到有效的发展。产业结构当符合市场经济的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同时也坚持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出现的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不需要担忧。并且出现这种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的前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完善的市场体制,有对称的市场(产业)进入和退出机制。另一方面,不存在地方保护主义,资源能够自由流动,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如硅谷是美国电子和计算机工业中心,集中了全美96%的半导体公司,如思科、英特尔等。在硅谷聚集了上万及高科技企业,其中有4000多家是电子工业公司,众多企业之间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获得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推动硅谷经济的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趋同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能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前提条件一旦发生变化就会向消极方面转变。事实上产业结构的趋同积极影响只是在很小的程度上存在,所以本文对产业结构趋同造成的消极影响进行重点分析。
(二)产业结构趋同产生的消极影响
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造成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制约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不利于产业的发展。现在的产业结构趋同发展状况给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
1.产业结构趋同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地方政府的行政垄断,使地方保护和地方割据现象趋于严重,宏观管理失调,影响产业的合理布局,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如小煤窑、小冶炼厂、小磷厂、小水泥厂、小造纸厂等大量存在,不仅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还污染了环境。
2.产业结构趋同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发展,特别是在产业结构趋同化的过程中,那些资源丰富、具有资源开发优势的地区,由于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进行行政性的干预,在基础产业薄弱,加工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劳动生产效率低,总体经济效益低的情况下,盲目的追求高高工度化,形成加工业比重过度提高的现象。而对于资源贫乏但加工发达的地区,由于资源丰富的地区的产业虚高度化减少了原材料输出而得不到足够的原材料,从而出现加工业大量技术设备或生产能力闲置及技术力量过剩的现象。这两种现象的存在,对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加工发达的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不能形成规模经济,不利于城市与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本质包括:一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二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三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四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五是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国家和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产业结构趋同的弊端要远远大于它的积极影响,所以本文将产业结构趋同的消极影响作为分析重点,根据分析产生的原因并结合矫正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基本理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四、针对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采取的对策建议
(一)引导趋同的产业结构向积极的方面转变
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不能忽视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引导产业结构趋同向积极的方面转变。政府应该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引导和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具体体现在:正确选择主导产业,以更好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鼓励制度、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此外,政府还要有意识的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沟通,促进地区间产业的分工与合作,提高各地区的竞争力。积极的引导企业根据本身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发展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改变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现状,促进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高级化。
(二)继续完善交通网络
加强交通设施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继续加大运输设施建设规模。自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已来,运输需求越来越高了,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要求继续加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加大公路的建设规模,提高运输效率,同时,还需加强对铁路和民航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二是坚持交通设施建设融资方式的多元化。在交通设施建设方面要采取多种融资渠道,扩大资金来源,保证交通设施建设顺利进行。融资渠道在争取得到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同时,也可以通过商业银行来筹集资金,还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来向民间进行融资,此外还可以采用BOT模式、TOT模式等。
(三)加强政府对产业选择的引导
市场机制对产业选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是不能解决产业发展的所有问题的,所以进行产业选择还得需要政府的引导。政府为了促进产业的发展,根据不同类型、性质的产业来制定出合理的产业政策,进行恰当的产业管理。政府除了对产业选择进行引导外,还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有意识的培养各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相关的前后向产业进行配套。
(四)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产业集群是指在一特定领域中,相关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和相关支持机构如集群中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政府、教育和培训机构等,在空间上的集中,形成的即合作有竞争的现象和机制。产业集群本身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产业链中若干配套的企业和相关的支持服务体系集群在一起而形成的专业化分工网络。分工专业化与产业集群有着密切的联系,分工能够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反过来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会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费用、促进技术创新、形成专业化市场、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该市场,使得市场范围扩大,专业化分工得到进一步深化。
(五)促进专业市镇的形成与发展
专业市镇是在特定区域内某一两种产业内的企业因为比较优势、运输和生产中的规模经济、聚集经济的存在而聚集在一起,吸引了众多的同类企业,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城镇。
美国工业化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与市镇专业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发达的东北部各市镇专业化生产特征十分明显,形成一系列的专业市镇。专业城镇的形成能够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专业城镇间的分工协作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经济协调、稳定、健康的发展。同时,有利于城镇规模的扩大,进一步深化了城镇间的分工协作,促进城市群的建设,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六)促进城市群的建设
城市群是在专业化分工深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工深化与城市群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分工深化促进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反过来,城市群的发展又促进了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分工的深化能够带来专业化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了城市的交易效率,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了分工的发展,产业链条的延长和附加值的提高,吸引了众多产业的聚集,促进了产业集群和专业市镇的形成与发展,城市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各个城市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比较优势,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得到加强,进行着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最终促进了城市群的形成。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利于规避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
分工深化与城市群相互促进的机理,用图3表示如下:
(七)继续完善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能够有效的调整产业结构。市场机制的作用就在于各地区能够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鞭策企业和经营者提高经济效益,以促进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的协调发展。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的发挥,能够有效的促使稀缺资源从低效率行业或地区向高效率行业或地区自由的流动,而那些不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退出市场,或是对结构趋同的产业进行重组、合并,从而可以解决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郭斯顿.地区产业结构同构化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06.03:1-3.
[2]韩宝江.走出产业结构趋同的误区[J].领导之友,2001(1):27-28.
[3]张明龙.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46-47
[4]刘世锦.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16-17
[5]杨林,白奉源.区域产业结构趋同[J].兰州大学学报,2002(3).
作者简介:齐微微,女,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金信息管理系教师;魏贺亮,男,电子工程学院研一队。
作者 齐微微 魏贺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