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促进农村金融加大支农力度的几点认识

作者
金融发展可以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同样,发展好农村金融也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增强动力。发展农村金融,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优良的金融服务和信贷支持,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嵩明县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中,我们对如何进一步做好农村金融工作,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农村金融与现实需求不相适应
近年来,经过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已有大幅提高,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也要看到,农村金融改革和服务中仍然存在几方面问题有待解决。主要是农村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高、政策性扶持不到位、涉农金融机构改革仍需深化、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相对较差、涉及农村金融的法律规范还不健全等。与现实需求不相适应方面还有很多,最明显的是: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将从农村吸收的资金投入城市的比例仍然很高,一些农户及个体经营者依然面临贷款难问题;农村金融机构分布不均衡,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山区,由于金融机构过少而出现金融供给不足现象;农村金融服务单一,未能形成配套的保值增值体系,农村居民投资理财方式少;风险保障体系不完整,农村保险业发展还比较滞后。等等。目前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脱农倾向依然明显,只贷大户的现象有所抬头,对低收入农户扶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农村信用体系缺失,担保体系和法律保障机制还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的扩展和深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二、几点建议和思考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通过与农村金融机构和涉农企业、农户交流,多方面地了解了当前农村金融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听取了金融机构和涉农企业及农户的意见建议,机构分析思考,我们认为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农村金融平稳较快发展,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当前应突出抓好下几方面工作。
(一)突出抓好农村金融信用环境建设
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信用环境,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做好农村金融工作的当务之急。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环境建设。调动和发挥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引导、鼓励各地方结合当地农村地区特点,深入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探索有特色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模式,充分发挥信用信息支持“三农”的作用。逐步扩大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改进农户信息服务,支持农村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发展。加强对农村地区的信用及相关金融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大力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工作,改善农村地区信用环境。广泛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相(镇)、信用企业”评审,对等级高者提供包括贷款、银行卡、结算汇兑等一揽子金融服务便利及费用优惠政策,对等级低者在信贷支持上实行疏远政策,直至实行停止贷款、停止开户、停止结算等措施;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监管,建立和完善风险性监管指标和评价体系,加强监管机构间的信息共享,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推动农村企业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制定符合国情的信息披露标准,规范企业改制破产行为;建立以当地政府为主导,工商、税务、财政、公安、检察、法院、金融机构、新闻媒体等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的工作体系,为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信用环境提供组织保障。
(二)突出抓好农村金融机构体制改革
只有深化农村金融机构体制改革,才能有效提升农村金融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继续深化农村金融机构体制改革,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转变经营思路和作风,强化服务农村的责任和义务;拓宽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方式,增加服务品种,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差异化、多样性、全方位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小型合作金融组织和商业金融组织,基于农村多样化需求开发多样化金融产品。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逐步解决竞争程度不高和金融服务空白问题。以资本质量为核心,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经过各方面的积极努力,使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发展成为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对金融服务的新要求、资本充足、合规稳健的社区性现代金融企业;引导农业发展银行深化改革,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加快推进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建设,完善独立运行机制和考核体系;结合邮政储蓄银行风险管控水平,督促全面开办各类支农信贷业务,巩固完善资金回流反哺农村的机制和渠道;进一步扩大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范围,试点机构数量重点向农业地区、贫困地区和金融覆盖率低地区倾斜,有序引导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促进民间借贷的规范、合法运作。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和激励更多商业银行参与支农的积极性。加快服务方式创新,切实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三)突出抓好农村保险和风险分担机制建设
建立和完善农村保险体系和运行机制。建立以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为主、以商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为辅的组织体系,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有效增强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对农业提供保险补贴,以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支持农业稳定健康发展;建立国家和省级两级农业保险发展基金,在财政补贴之外支付农民的保费补贴和农业保险部门的超额赔款补贴。同时,加快组建农村担保机构,探索创新信贷担保方式,切实解决融资担保难问题。农村金融机构应针对农村实际,研究推出多种担保办法,如实行动产抵押、权益质押、应收货款质押等担保形式,运用联保、担保基金和风险保证金等联合增信方式,为农户与成长中的中小企业取得发展资金提供便利。加快建立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加强金融的风险管理功能。加快推进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解决少数长期经营不善、包袱过重、风险较大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化退出问题。存款保险制度实际上将成为中小机构的重要增信手段。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和农业保险。扩展直接融资所占比重,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分散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的市场风险。不断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创新农业保险品种,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努力做到保障有力,风险可控,支农力度加大。
(四)突出抓好各种扶持政策的完善和科技支撑力的提升
在这方面,要制定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配套政策措施,提高金融支持的效率。不断完善涉农领域财政税收支持政策,建立规范的制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对重点涉农业务的适当补贴和扶持,引导各金融机构开展涉农信贷业务,增加信贷投放。针对不同的涉农金融机构实施差别化的监管政策。在县域,要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改革,完善对农村信用社的扶持政策措施,激励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安心服务“三农”,更好地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增强货币、财税和监管政策的协调性,逐步构建起正向激励的、长期化、制度化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扶持政策体系。应用现代科技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现代计算机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在农村地区扩展低成本、低风险的基础金融服务提供了条件。可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在农村地区低成本地拓展存款、汇款、贷款和保险等基础性金融服务,有利于金融机構在维持财务可持续原则下,不断拓展金融服务覆盖面。要重点着眼于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加快支付结算软硬件环境建设,要从农村的时间出发,不断推出适合农村、农民的支付结算产品,形成分工合理,有序竞争的农村支付结算服务体系。
(五)突出抓好农村金融法规和政策体系的建设
制定和完善农村金融法规和政策,强化农村金融机构“支农”的职能定位,提高其综合服务功能和规模效益,为农业加快发展提供优良的服务和信贷支持,保障农民及相关农村经济主体真正享受农村金融机构带来的利益,改变贷款难、只存不贷或限制性贷款等状况,防止农村资金外流;依法保障农村金融机构的权益,制止和打击各种逃债、赖债、废债、骗债、恶意欠息等失信行为,提高失信者的违约成本,减少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只要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为己任,切实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法规和政策体系,农村金融的活力就会不断迸发出来。
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得好不好,支农功能强不强,也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更关乎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各有关部门都有责任做好相关工作,共同推动农村金融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推动建立低成本、广覆盖、可持续、风险可控的农村金融体系,才能实实在在增强农村金融支农的力度,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户和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作者 赵加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