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

【摘要】资产证券化已在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得到广泛应用,对于金融企业分散风险、增强资产的流动性及盈利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另一方面,资产证券化因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又累积了新的风险,特别是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的爆发,进一步证实了资产证券化会通过激励机制的扭曲产生一系列潜在的风险。
【关键词】资产 证卷化 风险
一、资产证券化概述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创新的信用体制,它通过结构性设计和重新组合,将预期能产生稳定现金流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变为可以自由转让的证券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流通,一方面实现了担保制度与证券制度的完美结合,另一方面也有效拓宽了资本的投融资渠道,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分散了金融资产的风险,成为近 40 年来金融领域里最重大的变革之一。但是资产证券化在开放的金融体系中的流通,也会加速风险和危机的传播和扩散,加大系统性风险和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
(一)定义
指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发行的以资产池为基础的证券就称为证券化产品。
(二)分类
1.实体资产证券化:是以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为基础发行证券并上市的过程。
2.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把银行的贷款、企业的应收帐款等欠流动性但有未来现金流的信贷资产经过重组形成资产池,并以此为基础发行证券。
3.证券资产证券化:将证券或证券组合作为基础资产,以其产生的现金流或与现金流相关的变量为基础发行证券。
4.现金资产证券化:是指现金的持有者通过投资将现金转化成证券的过程。
(三)作用
1.对于发行者来讲,转移和分散贷款风险是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功能之一。银行通过向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发行证券,将抵押贷款等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转移和分散给投资者,虽然风险在转移的过程中不可能被完全消除掉,但可以在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之间进行分担,实现最优的分配。同时资产证券化还可以扩大资产的流动性、便于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等。
2.对于投资者而言,资产证券化主要是提供了高收益的投资渠道、扩大投资规模、增加了投资品种。资产证券化一般是以超过一个基准利率的利差来交易的,满足了投资者对「基于利差的投资工具」的需求,从而达到投资多样化及高收益的目的。
二、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结构性融资方式,其过程复杂,涉及多个环节和主体,根据风险的传递途径,资产证券化风险水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风险。
(一)系统性风险
资产证券化使不同层次的信贷市场更紧密地相互依存,所以当风险出现时,也就更容易波及到优质市场。资产证券化的发行者将初始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转移给了共同基金、养老基金以及投资银行等众多投资者,投资银行通过各种创新手段将初始的证券化资产进行打包和重组,由此形成了证券化的平方和立方,这些产品被其他的投资者购买后,风险就实现了再次转移。随着监管的放松,这一过程会不断地衍生下去,风险也就在不断转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被放大和扩散,积累了系统性风险。政府一旦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而实行货币政策紧缩政策,系统性风险就会直接转化为损失。
(二)道德风险
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使所有权与控制权发生了分离,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一些负责证券打包和发售的公司在购买抵押贷款后又把贷款资产委托给专业公司进行管理,还有债券评级机构,这些以收取手续费为目的的激励机制使他们在提供各种专业服务时出现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
(三)形成资产泡沫
随着以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的发售,使得抵押贷款机构流动性大增,使得他们提供贷款的能力大大增强,大量的信贷资金就会随之流入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引起房地产的价格不断攀升,形成巨大的价格泡沫。
(四)导致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放大
在次贷危机之前,由于经济过热,资产证券化因扩大流动性的功能为房市提供大量的资金,使房市出现过泡沫。但当经济过热导致通货膨胀抬头时就会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以此刺破价格泡沫,导致房价下跌,市场就会出现争先恐后的抛售现象,导致主要以房产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的价格和评级下降,银行持有的证券化产品不断减值,证券化产品也渐渐地失去了销路,证券化产品扩大流动性的功能骤停。市场中又因为缺少必要的资金,爆发流动危机,引起经济过度下滑,最终导致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放大。
三、国外信贷资产证券化对我国的经验启示
中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始于 2005 年,此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银行,发行了多款信贷支持类证券。随着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内地信贷资产证券化陷入停滞。2012 年 5 月,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首期信贷资产证券化额度为 500 亿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产证券化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但随着金融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扩大,我国大力发展和培育金融市场迫在眉睫。如何利用信贷资产证券化这个金融创新产品,从上述国家发展历程的成功经验中可以带给我们许多借鉴和启示。
(一)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需要建立高度开放的投资市场
高度开放的投资市场是证券化的动因,便利的交易市场是证券化的前提。只有建立一个能够使证券交易的各方主体能够自由便利的进行证券买卖的投资市场,才能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在证券市场交易过程中,在尊重市场交易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不同功能。所以,建立高度开放的资本市场是国外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给我国的首要启示。
(二)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需要建立成熟的证券市场
证券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它的成熟程度直接影响着其金融工具的发展程度,我国证券市场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也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如:证券市场规模过小,投资品种有限,制度不健全,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同时存在等。
(三)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资本市场是高风险的市场,证券化将各类风险划分得更为细致,每一项创新的背后都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监管体系作为保证。
(编辑:唐荣波)
作者 王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