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对策

作者
作者

【摘要】河南作为一个自然灾害较多的传统农业大省,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常常面临着许多风险,农业保险对河南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河南农业保险经过近 30 年发展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仍然面临着农险「供给不足」的困境。文中针对河南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和困境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提出了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探索发展新模式、加强管理技术和宣传的对策和措施,促进河南农业保险进一步快速、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保险 发展模式 建议与对策

一、引言

农业保险是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如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市场风险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相应赔偿的一种保险。河南省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其粮食生产和农业的稳定发展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河南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小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肩负着重大责任,河南农业发展的好坏不仅决定了整个省的经济发展,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河南历史上就是一个自然灾害比较多的内陆省份,不是干旱,就是雨涝,或者大风、冰雹,以及由于极端气象条件引发的病虫害,对农业生产影响非常大。农业保险是保证整个农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发展河南省现代化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农业保险经过近 30 年发展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仍然面临着农险「供给不足」的困境。文中针对河南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和困境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提出了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探索发展新模式、加强管理技术和宣传的对策和措施,促进河南农业保险进一步快速、健康的发展。

二、河南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所面临的困境

人以食为天,世界各国都把农业作为最重要的基础产业加以保障和保护。由于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和生产过程的特殊性,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在整个再生产循环过程中都会面临着许多风险, 是典型的风险产业;农业风险的特点一般有风险单位大、发生频率较高,而且损失规模较大、区域效应明显,还具有广泛的伴生性等特点。为了保障农业发展,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就是通过农业保险来减轻农业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帮助农民抵御农业自然灾害风险。

(一)河南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经营模式

河南农业保险的发展自 1982 年起已经走过了 30 多年的历程,期间河南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主要以下三种:第一模式,保险公司自主经营模式。目前在河南主要承保农业保险的公司是人保财险和中华联合,主要以人保河南省分公司为代表。人保河南省分公司自 1982 年就开始办理农业保险业务,主要针对种植业和养殖业,分别推出了农作物种植险:主要有小麦种植成本保险、烟叶种植保险、果树保险、棉花种植保险;农业火灾险:小麦收获火灾保险、林木火灾保险。另外推出了大牲畜保险、奶牛保险、养猪保险以及养鸭保险和养鸡保险等。但是在整个运作过程中,由于农户参保不积极,主动投保不足,当风险发生时,频率高、涉及面广,损失大,单单依靠商业保险的投入远远不够,但是政府的各项政策及落实不到位,补贴和扶持力度不够,所以人保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严重挫伤了商业保险对于农业保险的投入。第二种模式,农村统筹保险互助会模式。1990 年,河南省着手探索一种新型的农业保险模式:农村统筹保险互助会。首先在新郑县进行试点,取得一定的经验后,向河南全省进行推广。农村统筹保险互助会模式主要是农民和养殖业主统筹互助,但是由于参加人员有限以及资金不足,当面临大的风险面前就显得势单力薄。尽管互助会采取将 30% 的保险责任以再保险的方式向人保支公司分保来进一步分散风险,但是效果仍然不佳。农村统筹保险互助会的最主要特点是由于互助会是非赢利性保险组织,政府给予免除其营业税、所得税和利润调节税等全部税赋的优惠政策。尽管农村统筹保险互助会模式有其理论的依据和其他经营模式所不具备的优越性,但主要是由于规模和专业人才的缺乏使这种曾经引起全国保险业界和学术界瞩目的经营模式连同其农业保险试验仅仅生存了五六年便销声匿迹了。第三种模式,政府和保险公司合作模式。河南省农业经过多年的探索,最终认识到农业保险必须走政府强力推进和支持,商业保险积极参与的发展道路。于是河南省地方政府和人保河南省分公司建立了一种联合经营模式。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各方按照一定的比例投入风险准备金,所有经营成本费用以及保险收入均按比例分摊。这种模式理论上讲是比较完美,但是在实践中同样也出现了一些难以逾越的实际问题。特别是遇到大面积巨大灾害的时候赔付率居高不下,结果造成长期经营亏损,业务逐步萎缩。

(二)河南农业保险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河南农业保险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目前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困境。一方面,改革开放 30 年,河南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保险需求日益增强。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 2012 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 1127.72 亿斤,连续 9 年创历史新高,2011 年,肉类总产量达到 624.6 万吨,禽蛋产量达到 390.5 万吨,奶产量达到 306.6 万吨,均居全国前列。油料、蔬菜、水果、水产品总产量 2011 年分别达到 532.36 万吨、6709.74 万吨、2414.12 万吨、99.4 万吨。累计发展无公害农产品 1690 个、绿色食品 389 个、有机食品 62 个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48 个。建成农产品出口示范区 57 家,总量居全国第二位。目前,河南省已拥有 60 家国家级、562 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重点龙头企业 2502 家。全省食品加工已发展到 23 个门类、24 个行业。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居全省工业各行业之首。河南农业产业化的高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随着河南农业产业化组织经营规模越来越大,投资成本也居高不下,对于现代农业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业产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也越来越大,他们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也日益增强,与此同时河南农业保险面临的供需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农业保险「生产」的正外部性与「供给有限」严重制约了河南农业保险的发展。农业保险所谓的「生产」正外部性,是指为农业保险人提供农险的私人边际成本大于社会边际成本,而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由于系统性风险、信息不对称以及农业、承保、定损、理赔的高难度,使农业保险的赔付率和经营成本较高,农业保险人亏损严重,私人边际收益极低。而外部代表社会利益的政府,用很小的代价就可以获得农业保险带来的好处,社会边际收益为正。所以,农业保险人「生产」农险时,承担了部分本应有社会承担的成本,边际私人成本高于边际社会成本,但边际私人收益却小于边际社会收益,正外部性由此产生。根据经济学原理,保险公司和社会分别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确定农业保险的均衡量。结果作为产品的供应方和生产方,保险公司的最佳「生产量」小于社会最佳规模,造成农业保险的「供给不足」。另外,由于各种原因,政府各项农业保险扶持政策难以落实,结果形成政府对于农业保险支持不足客观事实,众多从事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的状态,以至于各个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或者不愿开展农业保险。据调查数据显示,农业保险的赔付率高达 88%,有的地区竟高达 250%,这大大高于保险界公认的 70% 的临界点。在农业保险盈利艰难的形势下,多家专业农业保险公司不得不采取「财政补贴 + 以险养险」模式,即「以商业险养农业险」。由此造成长期以来河南农业保险供需矛盾的交替变化一直是河南农业保险难以摆脱的困境。

三、河南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河南农业保险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严重制约了河南农业保险的快速、健康发展。只有逐步消除农业保险「消费」的正外部性与「需求不足」和农业保险「生产」的正外部性与「供给有限」之间的矛盾,使之到达均衡,才能走出河南农业保险发展目前的困境,才可以保证河南农业保险的长期健康发展。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从而促进河南农业保险的快速发展。

(一)充分利用农业保险政策优势,调动保险公司从事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中央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及农业保险的发展,每一届政府任职的第一件事就是出台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中央一号文。自 2004 年以来,中央连续 11 年在一号文件中将农业保险列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2014 年党中央、国务院第 11 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导「三农」工作中再次指出,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要求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可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各级财政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完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明确提出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力度;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希望通过银保互动机制进一步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根据中央历年的一号文精神,河南省也启动了政策性农业险的省内试点工作,由河南省保监局与省发改委、财政厅共同起草上报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方案,河南省一些市、县因地制宜,主动加强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探索。希望能够充分利用目前我国和河南地方农业保险的政策优势,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调动保险公司从事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使河南农业保险「生产」的正外部性与「供给有限」的矛盾得到明显的改善。

(二)探索农业保险新模式,促进河南农业保险的快速发展

借鉴国内外农业保险发展经验,探索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新的模式和机构,促进河南农业保险的快速发展,其主要从以下几种模式进行思考和实施。第一,商业保险公司加政府补贴模式,由政府制定总体的补贴政策性,商业保险公司根据自己的业务情况申请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业务,并开展各种业务,然后根据政策领取政府补贴。在这种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如下:首先由各级政府财政结合当地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共同出资设立一个农业风险基金,然后按照各方协商的出资比例交给农业风险基金,当出现农业风险需要保险赔付时风险基金把相应的资金支付给商业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再把赔付款支付给农户,形成由各级政府、龙头企业、保险公司和农户共同承担风险的体系,极大限度的减轻商业保险公司的负担。第二,借鉴德国和法国的农业保险合作社经营模式。农业保险合作社经营模式的本质是以被保险农民为主体的民间农业保险合作组织或农业保险相互会社。这种模式通常是由各级政府帮助组织和建立,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利益一致,可以有效规避道德风险。第三,政府支持下的相互制农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相互制保险公司是参加保险的人为自己办理保险而成立的法人组织,也是国际上比较成熟和被广泛采用的一种保险组织形式。相互保险公司在组织形式、资金来源、经营模式、经营目标和分配机制等方面与股份制公司有很大的区别。相互制保险公司具有经营灵活、成本低、适于道德风险较高的保险业务等优势。

(三)加强农业保险管理技术和宣传力度,增强农民保险意识

河南农业保险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管理技术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我国目前仅有的几家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的保险费率的制定基本上是按照作物的收成的一定的比例来确定。这种方法很不科学,而且很多时候保险公司其保险费率、赔付率等决策过程基本上是靠经验和协商,缺乏定量的科学根据,必须要加大科学管理,根据河南省的具体情况加强农业保险的科学性研究,使农业保险制度的制定更加具有合理性。在对农业保险的管理过程中要针对农业风险的特点,从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预警技术方面加以提高,另外,加强科学的农业保险定价技术和防灾减损技术,提高农业损失的测定水平及理赔技术,提高农业保险分散风险管理水平,扩大农业再保险,降低保险成本,提高保险公司的综合盈利水平,为农业保险提供更好的保障服务。

加强农业保险宣传力度,增强农业保险意识是进一步发展河南农业保险的基础。农业业主或从业者的保险意识直接决定着农业保险需求,是农业保险发展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和保险公司应当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知晓率,增强政策执行的透明度,扩大政策的影响力。农业产业从业人员往往文化程度较低,保险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对农业保险的方法、作用等了解不多,不能真正理解保险救助灾害、扶贫济危的本质含义。发展农业保险,农民是主体,为了改善农民意识薄弱的现状,当前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结合生产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紧密结合农民生产生活特点,采取灵活多样、富有成效的宣传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工作,如:在农民喜爱的电视节目时段利用滚动字幕形式宣传政策内容;在村头张贴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画册、出黑板报;编制政策性农业保险「明白纸」,发到每一个投保户手中;利用乡镇、村召开代表大会契机,宣传政策。

参考文献

[1]胡慧源,王京安.政策性科技保险存在的经济学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7).

[2]张权辉.河南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探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4).

[3]张权辉.国外农业保险的经验与借鉴[J].生产力研究,2011(2).

[4]张汀汀.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J].经济视角,2010(10).

[5]刘溢海.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1(2).

[6]兰贵荣.我国农业保险的回顾、思考与建议[J].西南金融,2010(4).

[7]河南省统计局.2013 年河南经济蓝皮书[R],郑州,2013.

基金项目:此文系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屈波(1969-),男,河南南阳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与风险管理。


作者 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