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支付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农村支付体系建设是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转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考虑到目前商业银行网点布局在基层农村缺位的现实状况,充分发挥电子化自助金融的优势,通过发放智能银行卡、布放各类自助终端等基础设施来推动农村支付体系建设是当前现实有效的选择。全国各地在投入农村支付基础设施建设和延伸各类特色服务方面都在进行有益尝试,本文就辖内一个县区的实际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该地区农村支付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试图以小见大,为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支付体系建设,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挥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农村支付 建设 存在问题
一、地域概况
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地处上党盆地北部,是山西省的经济十强县,以煤焦、化工为主的典型的能源经济为支柱产业。2011 年地区总产值 268.8 亿元,财政收入 35.7 亿元,在周边县区名列前茅。该县下辖 11 个乡镇 323 个行政村,总人口 27.24 万,其中城镇人口 10.77 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6 万;乡村人口 16.46 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8172 元,在国家一揽子刺激经济、拉动内需政策推动下,农村消费需求快速增长,2011 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4439 元,同比增长 40.8%,对农村支付的有效需求也大幅增加。
二、农村支付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得益于相对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襄垣县在周边县区中金融机构最多,业务种类也相对齐全。目前该县金融机构数量已达 24 家,包括邮政局储蓄所在内的金融机构营业网点 53 个,业务范围覆盖银行、证券、保险、典当等各门类。随着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相关政策的落实,该县又陆续成立了 2 小额贷款公司和 1 家村镇银行。
为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不足,该县各金融机构累计安装 ATM 等自助设备 32 台,布放 POS 机 325 台。同时,依托农行、信用联社为主体的涉农金融机构积极推广惠农卡转账电话、银行卡助农取款等创新型的农村支付结算工具,大力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截止 2012 年 10 月末,该县共发放惠农卡 66789 张,布放惠农卡转账电话 525 台,行政村覆盖率达到 162%。面向农民发放信合通卡 67541 张,福农卡 2621 张,设置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 213 个,利用惠农卡转账电话和助农取款 POS 机累计办理取款业务 1970 笔,金额 44.72 万元,为辖区农民群众带来了真正的实惠和便利。
三、农村支付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自助设备、POS 机等终端机具分布集中,功能受限
剔除涉农机构在政策因素引导下集中布放的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后,常规的终端机具布放呈现向经济相对发达区域高度集中的明显特点。在襄垣县现有的 32 台 ATM 机中,79% 集中在县城中心地带,112 台 POS 机中,90% 集中在县城中心。
在终端机具的使用中,功能限制较为突出,如该县农行布放的惠农卡转账电话只能使用「惠农卡」、联社布放的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终端也只能受理本行发行的借记卡,对跨行卡种只受理查询业务,而邮储银行的 ATM 机只能办理取款业务不能办理转账。
(二)对农村支付基础设施的投入缺乏持续有效的激励机制
目前,建设农村支付基础设施的投入主要由银行业金融机构承担,成本收益的不对称是造成设施建设中心城区集中,偏远村镇稀缺的根本原因。终端机具的布放和运维成本都较高,一台离行式自助服务终端的购置成本在 20 万元以上,每年需持续投入的实时监控、加钞、押运、通讯、故障检修、突出事件处置等物资和人力成本至少要十多万元,向偏远落后地区拓展安装更是风险大,收益预期差,违背市场规律,片面要求金融企业不顾盈利性的要求履行社会责任,长期来看,必然难以为继,农村支付基础设施的投入亟需政府的主导和支持来代替市场的激励。
(三)银行卡和机具的使用率偏低
目前,农村居民的银行卡持有率很高,而使用率过低是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发展「瓶颈」所在。以襄垣县为例,仅农行和联社向农村居民发放的银行卡已共计 13.4 万张,即便考虑到一人持双卡的因素,持卡农村人口的比例也至少在 60% 以上,但使用率却明显偏低。全县 6 万多张惠农卡,卡均存款仅 104 元,有存款的有效卡仅 5263 张;525 台转账电话中,仅 74 台发生过业务。213 台助农取款 POS 机截至目前平均交易量仅 8.5 笔/台。究其原因,农民存在现金偏好,未形成用卡习惯是一方面,「钱到账」尚未全面实现也是重要原因,涉农银行卡所代理的业务种类少、存量资金小,如惠农卡目前仅代理全县的新农合和新农保,联社信合通卡仅代理了部分三农补贴的发放。缺乏能够有效推动农民进一步认识和使用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外部需求环境。
(四)对特约商户或服务点的管理和培训不到位,受理环境待优化
虽然,各金融机构对发展特约商户普遍采取地市级以上机构集中审批制,但负责特约商户初审、上报、实地考察和日常培训管理的一般仍是各基层网点。目前,人员紧张,素质偏低等情况在基层金融网点普遍存在,老员工对信息化、电子化类的新业务缺乏驾驭能力,新员工又难以及时走上管理岗位,这使得对特约商户和服务点的管理和培训往往流于形式,商户中随意拒刷,不合理操作、忽视客户信息保密等问题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人为增加了农村居民使用银行卡的顾虑。
四、相关建议
(一)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在拉动内需、健全地方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基础作用
根据各村镇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针对性的农村支付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政策,尤其对地处偏远,经济落后的农村要明确相关金融服务设施的公共产品性质,实行政府主导,金融机构参与的建设模式,明确建设目标,并将其纳入对镇、村一级政府的考核内容;同时,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对金融机构和商户形成投入激励。
(二)人民银行作为农村环境建设的组织领导部门,在充分鼓励金融机构进行农村支付工具创新实践的同时,要注重对辖区相关业务开展情况的跟踪监测、合理指导和外部环境协调
在银行卡和终端机具的数量已达到一定规模的前提下,要积极引导和探索提高银行卡和机具使用率的有效途径。业务宣传要注重发挥各金融机构的合力,业务推广要主动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的号召力,在涉农补贴、社保、农产品购销等各环节推广和普及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使农村支付的有效需求上规模,上效益。
(三)农村金融机构要扩展银行卡的功能,大力发行借记卡,推进银行卡在农村的推广和发行
积极探索信用卡透支功能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村个私企业、养殖户、农民经纪人在核定的授信额度内先交易后还款,满足小额资金短期周转的需要;在农村乡镇机关推广使用公务卡,促进银行卡在医院、学校等与农村居民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应用。
作者 王玲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