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合」模式下云贵两省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云南省与贵州省同处祖国西南部,两者在旅游资源上具有各自优势,所面临的市场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竞合」模式下发展滇黔两省的旅游产业是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主要是分析「竞合」模式下两省的旅游产业现状和条件,为进一步深化「竞合」模式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竞合」模式 区域旅游 共生理论
一、文献综述
(一)区域旅游相关理论研究
对于省域间的旅游研究不可避免的需要应用到区域旅游系统理论。
李明德(1993)、何焕臻(1995)等从旅游资源整合、市场营销、竞争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1990 年「第五届环渤海旅游协作理事会」的召开,标志着政府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关注,「大旅游」观念逐步树立。
(二)区域旅游产业「竞合」理论
目前对区域旅游「竞合」所用到的理论主要是「共生理论」。「共生」又叫互利共生,来源于生物学领域,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1897 年提出,其本义是指两种生物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在 21 世纪初,这一理论由学者袁纯清引入国内小型经济研究领域。当更多领域的学者将此理论应用到各个学科后,「共生理论」开始提供一种对认识社会、自然现象的新角度和新方法。
其中,吴泓和顾朝林(2004)等学者将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引入旅游竞合研究,经过研究后提出「一体化共生」是区域旅游「竞合」的理想组织模式。
(三)综述小结
目前关于旅游「竞合」的研究对象集中于东部地区城市,缺少在省际旅游层面的研究,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对此,本文以云贵两省省为例进行简要探讨。云贵两省自然资源丰富,人文资源丰厚,对国内外游客有着很强的吸引力,然而这些旅游资源未得到有效的整合,优势尚未发挥出来。区域旅游「竞合」模式作为一种新尝试,它提供了一种从更大更广层面上挖掘两省旅游资源的新可能。将为西南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二、区域旅游「竞合」模式的内涵
竞合模式是针对主导旅游资源相似的临近地域而提出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the cooperation-competing model,简称 C-C 模式)。
(一)竞争的必要性
竞争首先对于旅游市场的开发是最基本的动力。旅游从业者作为旅游产业的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其终极目标,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通过市场的重重竞争,抢占份额来达到。竞争其次是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市场发展的现阶段,这个行业中涌入了大量的旅游产品和消费者。正是由于竞争的存在使得,旅游产品开始细化,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同时消费者的偏好对会对旅游产业的下一步竞争起到方向指引的作用。
当旅游产业的竞争陷入到无序、盲目的境地是,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结果。比如:旅游同质产品的大量出现;各个景区的在营销方面的「单打独斗」虚假旅游广告对旅游消费者的欺骗行为;超低价的旅游产品对市场的扰乱等。恶性竞争的发生会从根本上严重影响区域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大环境下削弱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买卖双方的利益都会受损。
(二)竞争层面上合作的重要性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区域合作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由于游客的可移动性和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以及旅游消费的一次性、服务性,区域旅游合作显得更加重要。同时,区域旅游合作并不排除竞争,而是内在地包含着竞争,只有致力于提升区域旅游市场竞争力,才能使得整个区域旅游水平的提高。
区域旅游竞合是将原有的多个地域的旅游产业整合,形成微观竞争,宏观合作的模式,整体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利益。单一的竞争或者单一的合作目前来讲已经不适应现今繁杂的旅游市场。这里提到的区域旅游竞合是将竞争和融合同时融入到区域旅游发展当中去,以竞争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以合作维护区域旅游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
三、云贵两省实施「竞合」模式的条件分析
从对云南贵州两省旅游的调研来看,云南省提出旅游产业的「二次创业」,而贵州省提出文化旅游的自有品牌。结合市场不断变化,观光式旅游向休闲度假式旅游的转变,两省都在旅游创新上做出各种尝试,积极推动旅游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因此在这种新形势和新挑战下,采用「竞合」模式进一步共同提高两省旅游发展水平的时机已经成熟,有诸多有利条件,对此需要正确分析。
(一)云贵两省地缘相近,旅游交通方便
从地理位置来看,云南贵州两省地处中国西南地区,云南东部与贵州西部相邻,因此由东部地区进入的云南的陆上交通绝大多数需要通过贵州。贵州省路运交通中有十五门户,包括赤水、桐梓、道真、沿河、松桃、碧江、玉屏(大龙)、从江(洛香)、独山(麻尾)、罗甸、安龙(巧马)、兴义、盘县、威宁、七星关,连通周边四川、重庆、湖南、广西、云南等省区市,贯通大西南。其中兴义、盘县、威宁分别对接云南的罗平、曲靖、昭通,成为云南和东南亚市场进入贵州的门户。目前在建的沪昆高铁,将云贵两省紧密的联系到一起,未来高铁的建成,贵阳到昆明的行车时长将从现在的 8 小时缩短到 3 小时不到。将大大减少东部发达地区前往西南地区的时间,提高游客发的旅行舒适度。
相对贵州与多个省份相邻,云南拥有 4060 公里的边境线,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分布着 16 个国家一类口岸和 7 个二类口岸,水、陆、空皆有。昆明长水机场 2013 年度检验放行超过 180 万人次,航班 15531 架次。已拥有曼德勒、仰光、万象、金边等 14 个东南亚国家城市的航线和加德满都、加尔各答、达卡、科伦坡、马累 5 个南亚国家城市航线;在西亚方向,通航迪拜。对比之下贵阳龙洞堡机场 2013 年检验放行出入境人员 200978 人次,出入境航班 1659 架次。不难看出在出入境的便捷性上云南省更胜一筹,「竞合」模式的实施必将为贵州带来更多的海外特别是南亚地区的游客。
(二)两省区域内资源禀赋高,存在相似性也存在互补性
云贵两省向来是传统的旅游大省,在旅游资源上因为其地理、历史、文化背景,具有大量共性。自然资源上两省皆有溶洞景观、大峡谷河流景观、喀斯特景观、森林生态环境、丹霞地貌等。云南省以石林、腾冲高黎贡山、香格里拉为代表,贵州则以织金洞、小七孔、雷公山、梵净山为代表。人文资源上云贵地区是少数民族地区聚集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民俗文化。
自然资源上两者的互补性在于,云南省由于其纬度跨越较大,海拔高度差异明显,同时拥有玉龙雪山、梅里雪山和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垂直气候分布。并且拥有泸沽湖等高原湖泊。而贵州省以全国最大的瀑布黄果树瀑布闻名,同时拥有世界稀缺的三叠纪奇观。并且贵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特别是夏季平均气温 23.2 摄氏度,是全国知名的避暑胜地。文化资源的互补性在于,云南省有 52 个民族,其中世居 26 个,15 个为云南独有。包括独龙族、景颇族、德昂族等,极具特色的民族聚居地是具有垄断性的资源。同时由于边境线漫长,云南省拥有大量的边境口岸,以瑞丽、河口、勐腊为代表的边境城镇是云南省竞争力较强的旅游资源。贵州的人文资源以苗族的千户苗寨、侗族的侗族大歌为代表,同时拥有百越文化、氐羌文化等多民族历史文化。在旅游商品方面,云南省的普洱茶、鲜花饼、翡翠、黄龙玉皆是蜚声海内外。贵州的茅台、玉屏的箫笛、大方县的漆器同样是受游客热捧的伴手礼。
(三)客源潜力巨大
高度相似的旅游市场是实现区域旅游「竞合」模式的关键因素。从(表 1)可以看出排名前 7 的国内客源市场情况。排除本省的游客外,四川、重庆都排列靠前,四川和重庆的比率之和分别占到云南和贵州省国内旅游总人数的 11.03% 和 14.10%。四川重庆皆为云贵两省的客源重头。同时云贵两省分别为对方的客源地。然而两省相比仍有差异,云南省的主要客源地包括了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贵州省的主要客源地多源自于周边省市。现阶段情况下云南省的旅游更被广为人知,游客的消费层次较高。贵州在北上广三地市场上仍有巨大的开发空间,是未来客源拓展的重要目标。
资料来源: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年度报告(2010~2011)。
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2~2013)。
出境游市场,两者在客源地上也有相似之处。以 2008 年的排名,云南省入境客源市场排名前 6 的分别是:泰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美国、新加坡;同时期贵州省的排名为: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两省客源地高度一致,集中于日韩、东南亚、欧美市场。未来的营销合作可以从上述国家着手。还可以发现的是从 2011 年的统计数据来看(表 2),贵州与云南相比,在资源禀赋、区位特点、风土人情等相似的背景下,贵州入境市场明显处于低迷状态,贵州省旅游收入 1.4 亿美元,在全国排名第 27 位,同期云南入境收入为 16.1 亿美元,在全国排名第 10 位。两者在入境游方面还与国内旅游大省相去甚远。
(四)竞合机制初步实施
近几年,云南与贵州旅游竞合机制逐步建立,云南与贵州定期、不定期互派旅游考察团,双方就旅游市场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开辟新的旅游项目、完善交通工具联动性等问题进行交流。2012 年 9 月 10 日贵阳市召开「滇黔自驾旅游推介会」。云南省重点推荐了两省共同参与的环线滇黔自驾车旅游线路、8 条出境自驾车旅游线路、4 条川滇黔桂藏渝自驾车旅游线路。为上述线路修建的配套设施有自驾游工作站,可以提供餐饮、补给、医疗等服务,并为自驾游客提供包含食、住、行、游、购、娱的信息。最后两省签订了《旅游交流与合作协议书》,迈出了「竞合」模式的第一步。
四、构建云贵两省旅游产业「竞合」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完善旅游线路
目前两省已推出自驾游的旅游路线,然而更大的机遇则是今后沪昆高铁的全线贯通。高铁沿线经过的地区拥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高铁的建成使得游客的目标选择更加丰富,行程规划变得更加的细碎,为沿线地区带来了更多的旅游人潮。高铁带动旅游发展的同时,也对旅游开发提出了要求,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城市、景区的旅游接待能力,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衔接等问题都是旅游开发中要重点考虑的。因此,高铁建设和旅游开发要尽量实现同步化,高铁带来人流和客源,旅游开发具备相应的接待能力。
(二)共同开发旅游资源
对于两省资源的共同开发,要以旅游项目为切入口,总结滇黔桂石漠化片区旅游发展规划、罗炳辉将军纪念馆暨将军山森林公园改扩建工程等项目的合作经验,跨区域整合体量较大的河道、水体、山体等旅游资源。破除行政区划对于共同发展的桎梏,在规划上两省统筹,合理布局,充分发挥政府在其中所能发挥的牵头作用,努力为合作项目的顺利推进创造宽松、便捷的环境。
(三)联合开拓客源市场
首先需要的是加强两省间的消费者互动,鼓励本地居民前往对方地区旅游。其次是将本省接待的游客引入对方省份,使两省的客源形成共享,旅行者将两省视为新的旅游整体。再次巩固提高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客源大省的市场份额,大力吸引中国北部、西南和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旅游客源。最后,两省通过共同参加国际性质的旅游博览会、旅游研讨会,联手在欧美、日韩市场开辟客源。
(四)健全竞合机制
云贵两省的政府部门要就旅游规划、监督和管理等达成合作共识,签订并落实双方的互为无障碍旅游区的合作协议这将是竞合模式开展的基础。并且举行适当频次的联合会议、座谈会等,逐步建立完善的磋商机制,对关键和重大问题达成共识。在旅游信息上,两省可以进行信息互联,在面对突发性重大事件上可以做到互通应对。两省的旅游企业可以凭借灵活的市场行为加强合作对接,扩展业务范围,实现互利共赢。
五、结论
区域旅游「竞合」理论和源自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体系在本质内涵方面存在着极大的相似之处。「竞合」模式因此适用于旅游资源禀赋高度相似的区域,要求所包含的区域在原有单纯的竞争上,强调区域间的多层次联系。在路网互联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信息网、客源网络的高度互通,并且在成员间建立起内部的协调机制,最终使得区域内成员共同获得更大的收益和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德.谈谈对区域旅游的认识[J].旅游学刊,1993(1):22-23.
[2]何焕臻.对 96 北方旅游交易会的设想[J].旅游学刊,1995(6):2.
[3]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1).
[4]李世泽.广西与东盟旅游市场竞合模式研究[J].中国与东盟,2007(2):25.
[5]陶伟,戴光全.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探索:以苏南三镇为例[J].人文地理,2002(4).
[6]陈国生,张瀚文,赵晓军.基于共生理论视角的区域旅游「竞合」模式研究——以湘黔渝川边缘地区民俗生态旅游发展为例[J].荆楚学刊,2013(6).
基金项目: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项目「云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基地」;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YB2013025)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刘博雅(1990-),女,汉族,湖北宜昌人,云南民族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国民经济学。
作者 刘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