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管理中的权与责


如今,「权力下放」已成为一种共识。然而,具体做起来还颇有难度:基层的工会、退管会、老年支部、残疾人协会、信访办等部门的分管负责人,往往芝麻大的事情也得向上汇报,上司首肯后才敢照指挥棒做事,一线管理者几乎没有依法依规的独立行使权,更别说财权,替员工排忧解难常常成为一句空话。很多急事、要事均得不到及时的落实和解决,须等上司表态后再作「传声筒」……凡事均要向上报批,一件一个工作日可以搞定的事情,也许要几个月后才会尘埃落定。
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中写道:「第一线的管理人员承担着基本的管理工作——其运作状况最终决定其他一切事情的工作。以这样的方法看问题,高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是派生出来的,归根到底,是以帮助第一线管理人员从事他们的工作为目的的。从结构和组织上看,正是在第一线管理人员的身上集中着一切权力和责任。」德鲁克把一线管理的性质阐释得非常清楚,日常工作最终将取决于基层一线管理的执行力。
当基层一线管理者处于无决定权状态,他们本来不高的素质可能会变得更加低劣:可以不学法律法规,可以不读书看报,更不在乎工作水平,遇事习惯性向上一推了之。员工找一线经办人解决困难,一般都要向上汇报。上级领导接报,又要核实、了解情况后才能做出回答。马拉松式的「了解情况」,往往使许多事情没等到情况了解清楚就不了了之了。
若是基层一线亲自递交上来的汇报,上级例行公事还可能及时审批;若是利益受害者递交的汇报,多会遭狐疑,花费很多周折去了解实情,使审批无限拖延。更为可怕的是:这种上级领导与普通群众之间关系的信任危机,常常使一件合法合规的事情被推诿、耽搁,以至半途而废。事不关己,则高高挂起;有利益关系,则轻易通过,又导致了诸多不公平。
一线管理无权依法依规处理事务,势必导致法律法规及其政策不同程度地被践踏。某些低劣管理者,甚至可以对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封锁、截流,欺上瞒下,从中谋利。有人称之为「政策贪污」,它比公款贪污来得隐蔽,吞掉的不是一点现金,而是整块的国家优惠政策。政务不透明,外人缺少知情权,使这种政策贪污可以大行其道。
本是合法合规的事情也往往会被上下「踢足球」,一线管理以「无权」为由,推给了上级。上级需要摸底、「了解实情」,悬着拖着,无怪乎导致了上访者的骤增。
俗语说得有道理:「县官不如现管」。县官、县长很有能力,但基层一线管理者这一环节出了问题,同样可能引发全局性灾难。因此,给予一线终端管理以依法依规的独立实权,是尊重法律、简化办事环节的需要。一线有权,才会有责任感,同时,也会对他们的法治意识和综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定期对他们进行严格的培训与考评,执证上岗,鞭策他们不断进取,扎扎实实地为人民服务。
作者 许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