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通胀压力下财政货币政策取向

作者
作者

  摘要:分析指出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在2011年开始退市,货币政策应该由“适度宽松”转变为“稳健”,并注意把握政策的关键点为,从而更好地发挥经济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经济增长,稳定为物价。
  关键词:次贷危机;财政货币政策;退市;通胀压力;缓解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187-01
  
  1、通胀压力产生背景
  
  1.1全球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8年9月15日,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倒闭为促发点的全球各国政府积极救市活动拉开了序幕,中国、美国、欧盟、日本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相继推出了经济拯救与刺激计划,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双管齐下。首先,在次贷危机的发源地美国政府动用了大量的财政资金用于稳定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2009年2月美国国会批准了7872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其次,从欧洲各国来看,在2008年,德国政府拿出了5000亿欧元用于救市;法国政府拿出了3600亿欧元用于金融救助英国政府向各大商业银行提供高达500亿英镑的资金以增强市场的流动性;西班牙政府通过总额最高1000亿欧元的金融援助计划为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担保;荷兰、葡萄牙、奥地利与意大利等国政府也分别宣布巨额的政府财政支出计划。以上这些措施也都使得各国政府的财政赤字逼近甚至超过其历史最高点在货币政策方面,欧美等普遍实施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1.2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我国为了防止经济过度快速下滑,从2008年第四季度起改变了稳健财政政策的基调,实施了规模庞大、内容丰富的积极财政政策,包括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实行结构性减税、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支持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等。积极财政政策中最受人瞩目的就是总额4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刺激计划。此外,还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家电下乡以及其他相应的配套措施同样,在货币政策方面,2008年底开始大幅改变货币政策的基调,变原来从紧的货币政策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连读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加大往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的力度等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
  
  2、现状及相关对策
  
  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1月居民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1%,创28个月新高。CPI上涨较快,特别是食品价格,2010年前期大蒜,绿豆张角,后期蔬菜,农产品价格也明显上升。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既包括货币政策,也包括对囤积居奇,商业炒作的处罚规定,有效处理物价上涨。11月物价数据也表明了一些新的趋势。我们看到,食品价格同比增幅从10月份的10.1%升到11.7%,这仍在人们的预料之中,同时,非食品价格同比增幅从10月份的1.6%升至1.9%。刚刚落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把稳定物价列为政策重点,在之后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表示:2011年的通胀目标约为4%,比2010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在进入本轮通胀之后,市场普遍把此次通货膨胀定义为暂时性,结构性通胀,其中受天气,投机炒作等因素影响的农产品价格上涨,被认为是本轮通胀的主要因素。作为通货膨胀现象中尤为突出的房价问题。近期数据显示,中等城市同比价格上涨的有68个,下降的只有2个的城市,其中,涨幅超过10%的城市达到10个。针对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国务院推出稳定物价的“国16条”,重点对农产品价格进行调控,全国一些城市的粮油价格开始回落。针对房地产价格高涨,国务院也相继出台了“国8条”,“国10条”对房价进行控制,通过“打压房价,增加经济适用房”双管齐下的政策来对房价进行宏观调控。
  
  3、总 结
  
  市场是看不见的手,在市场运行正常,有序的市场机制运转时,这只看不见的手起着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当市场处于混乱,无法正常运行时,人为地参与调控一方面可以克制因市场机制破坏而带来的经济问题,然而,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不利于市场今后的正常运作。
  政府扩大财政支出,用于公共基础建设,鼓励家电下乡,支持农村创业投机,提供大量信贷等。货币方面,降低贷款利率,鼓励实业投资。通过这一政策,大大刺激了国内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缓解经济问题。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经济冲击,也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复苏,同时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希望,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上升。然而,国家宏观调控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两面性。
  积极的财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过早与过迟都是国内发生通货膨胀风险的关键因素。积极地财政政策加大财政之出,导致政府赤字,宽松的货币政策成为膨胀的潜在因素。根据目前的经济形勢,我国经济已处于回升的态势,世界经济也不同程度的有所回升,积极地财政政策应该在2011年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应该转变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货币回笼,抑制经济过热,是目前缓解通胀压力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胡舒立,绸缪刺激政策的退出机制[J],财经,2009,(17):12-13
  [2]亚洲开发银行,2009年亚洲发展展望[EB/OL],新华网


作者 郑五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