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能源企业商业竞争战略研究

摘要: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是紧紧围绕某一地区主要生物质能源资源展开的。生物质能源企业主要集中在固体生物燃料、液体生物燃料和生物质能源发电的开发与生产利用上。根据我国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有利条件与潜力以及相关法律、政策的出台,各省各地区与之相配套的生物质能源开发与利用的企业已经或将要建立和发展起来。简要分析了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地位以及生物质能源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竞争力,旨在得出有利于生物质能源企业商业发展的竞争战略。
关键词:生物质能源企业;商业竞争;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037-02
1、生物質能源产业发展地位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的增长,在能源的消费结构上,我国目前还主要是依赖石化能源。一方面,长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资源利用效率和产生的经济效益不高,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另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的激增导致能源的绝对短缺。近年来,我国的能源形势越来越严峻,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按照我国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我国最少需要4.5亿吨原油,而届时本土生产能力将至多不超过2亿吨。与此同时,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也给我国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要真正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必须尽快改变我国的燃料结构。因此,要积极发展各种可再生新能源。
为了明确生物质能源产业地位,确保生物质能源产业的稳步发展,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积极推动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例如对乙醇,2004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8部委联合发布《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方案》和《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工作实施细则》,在中国部分地区开展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工作。在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的同时,试点区域的省份均制定和颁布了地方性法规,地方各级政府机构依照有关规定,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严格市场准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对中国生物质燃料乙醇产业发展和车用生物乙醇汽油推广使用起到了重大作用。此外,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为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提供保障。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提出,“国家鼓励清洁、高效地开发利用生物质燃料、鼓励发展能源作物,将符合国家标准的生物液体燃料纳入其燃料销售体系”。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提出,“加快开发生物质能源,支持发展秸秆、垃圾焚烧和垃圾填埋发电,建设一批秸秆发电站和林木质发电站,扩大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生产能力”。除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和标准外,2002年以来,中央财政也积极支持燃料乙醇的试点及推广工作,主要措施包括投入国债资金、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并优化财政补贴机制等。
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政府把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放在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整个生物质能源产业的行业地位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2、生物质能源企业各成长阶段的竞争力
2.1初创和学习发展期的竞争力
从创新活动和学习发展的内容看,这一时期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一是科技人员将科技成果从理论方法和实验室层面向现实生产力转移;二是吸引各种资源要素的投入,创建一个具有生产经营职能和严密组织结构的经济实体。
以科技研究与开发为重点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成了该阶段企业创新的主导。如同一般企业,创建之初需要各种资源要素的投入,加上生物质能源企业所固有的高投入的特征,所以这一阶段资金需求数量往往非常大,投入密度异常高。但是,由于企业刚刚创立,生存性较弱,未能在短期内得到社会各部门的认可,筹资成了一大难题。所以能否筹集到企业生存所需的足够资金和选择有效的筹资渠道,是生物质能源企业初创阶段面对的主要问题。另外,企业在这一阶段还面对很大的风险,即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现生产力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经营风险、技术风险、产品风险、市场风险的综合。企业要能经受上述风险,首先需要企业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主要是对技术成果转化前景的把握和对行业发展的预测,另外,还需要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产业的发展。
2.2学习与快速成长期的竞争力
学习与快速成长期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合理配置和利用人才、技术和资本等各种资源要素,扩大规模,降低成本,迅速占领市场,增强竞争力;二是保持活跃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科技研究开发优势。前者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各方面的问题,因此,与之相应的企业创新主要表现为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其中管理创新是核心,因为在这一阶段,吸引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投身企业成了关键。后者要求企业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围绕企业的经营主业,从战略上、整体上安排和实施技术创新,并且创新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价值取向。
在这一阶段,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而出现快速增长,需要大量追加资金的投入。不过,筹资不再是难题。因为随着企业管理逐步走上正轨,企业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融资能力明显增强,资金来源相对而言宽松,企业可以从各种资金来源渠道筹措资金。
进入成长发展期,高新技术企业基本排除了技术风险,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由于科技进步加快对企业的影响远远大于一般中小企业,上述风险在程度上较一般中小企业要大得多。为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企业由单一经营优势向综合经营优势过渡。
从市场环境看,在这一阶段,产品在市场上已具有自己的定位,市场份额逐步提高。创营销市场成了这时期的首要任务,因为科技型企业已由以前的直觉型感性管理转变为职业化的管理,技术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但由于市场环境变动带来的市场风险很大以及新的竞争者开始进入市场参与这一领域的竞争,企业应密切关注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调整公司产品、服务和营销方式以适应新的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
2.3技术创新、规模扩张期的竞争力
处在技术创新、规模扩张期的企业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成熟,但是,随着原有技术优势的逐步失去,其发展度开始放慢,甚至出现停滞现象。因此,为了成功地过渡到蜕变期,企业在保证正常运营的同时,必须加强对高技术产品研究和开发力度,以掌握新的技术优势。所以技术创新仍然是本阶段企业创新活动的主要内容。
从资金需求和来源看,在这一阶段,企业管理比较成熟,并已形成一定的市场地位。因此,企业在保证正常的运作资金之余,主要是加强与技术创新各过程相关的资金投入。其融资渠道与前一阶段基本相同。从风险特征看,这一时期企业的产品已在市场上占有较大比例,管理风险、市场风险均较大程度降低,技术风险增大。从市场环境看,在这一阶段,企业的市场地位比较稳固,但由于更多竞争者的介入,竞争极其激烈。
2.4组织创新、企业整合期的竞争力
这一阶段在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基础上表现为对观念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需求。因企业的成功蜕变要求企业家和科技人员能自觉地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观念、技术、市场和组织管理的变革,此时,企业的创新行为比以往各阶段显得更为重要。由于科技型企业高技术的特征,在组织创新和企业整合的过程中会涉及到比一般企业更多的资源重组和置换,因而转型风险非常大。为了降低风险,企业大都采用渐进式的转型。
从市场环境看,在这一阶段,企业在社会上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新产品很容易被市场接受,盈利剧增,因而能否为市场提供足够的产品成了企业成功的关键。但是,企业还必须加强营销体系的建设和营销渠道的开拓,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取得更大的发展。
3、生物质能源企业的商业竞争战略
3.1政策扶持的竞争战略
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是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开辟新的农业资源、拓展农业经营领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选择。各级政府应给予高度重视,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瓶颈问题、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和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来实施,并通过政府财政补贴奖励、贷款担保或贴息、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农民扩大能源作物的种植和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鼓励和支持投资者兴建生物质能源产业化项目,鼓励企业加大科研力度以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3.2“两头在外”的商业竞争战略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吸引更多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向本省生物质能源产业,形成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强大动力。一是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生物质能源企业到省内投资,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国内外资源,尽快壮大本省生物质能源产业规模,提高竞争力。二是通过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贸易,增强本地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后劲,提高国际竞争力。
3.3上市融资的商业竞争战略
加快本地区生物质能源企业上市融资的步伐,促进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生物质能企业通过上市和吸引其他上市公司参股投资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为生物质能源企业提供充足的科研开发基金,另一方面还要加大资本营运力度,通过联合、控股、参股等方式,促使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培育生物质能源大公司、大集团。
3.4技术集成的商业竞争战略
生物质能源产业能否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关键在于生物质能源资源产品能否被有效利用。而这主要取决于相关的加工、种植技术和设备工艺水平。因此,要加强对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技术研究和开发,尤其是要注重生物技术集成创新和成套装备研发,促进生物质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注重生物质能转化与催化前沿技术研究,大幅度提高生物质能转化效率、效益{加快生物质能源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生物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保障生物质能源科技创新发展。各级政府要建立能源农业科技进步基金,用于支持、补贴能源植物品种的发掘和选育、能源植物种植技术研发及其成果应用推广、生物质能源化处理高新技术研制与实验发展以及生物质能源生产企业孵化等,为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吴怀俊,邓珍琴,国内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09,(12)
[2]谭欣,科技型中小企业各成长阶段特征及其需求分析,经济论坛,2007,(9)
[3]傅梅烂,秦辉,科技型中小企业各成长阶段的生命体特征[J],商业研究,2005,(9)
作者 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