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作者
作者

  摘要:通过分析经济转型中需求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要素结构转型,结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提出解决转型中非公有制经济以及政府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最后总结给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经济转型;非公有制经济;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022-01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便开始了转型。资源配置由政府占主导地位,转变成市场占主导地位,而3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也展现了市场在配置资源过程中的效率。同时,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我国经济体内部,也面临着由粗放式经济增长向集约式经济增长的转型,国家从“九五计划”开始便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问题。在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下,一批处于产业链低端,依靠老工艺、生产老产品或者靠仿造贴牌经营的企业,大批停产,濒临倒闭。而这批倒闭的企业中,几乎全是非公有制企业,他们由于资本规模较小,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科技含量较低,产品结构不丰富,市场调整能力不强,死在了危机的第一线。作为为我国GDP增长贡献60%,解决了80%就业的非公有制经济,如何认识经济体中各个结构的转型,根据经这些转型做好企业自身的转型是屹立于转型经济过程不败的王道。经济转型主要表现在需求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要素结构转型中,而非公有制经济在认识和处理这些结构转型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差异,直接导致企业转型的成败,也直接关系到非公有制经济能否把握转型经济的关键,实现突破和发展。因此充分认识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遇到的问题,是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瓶颈的前提。转型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需要转变的方向主要有以下三个:
  
  1、需求结构转型导致非公有制经济目标市场转变
  
  众所周知,需求结构包括内外需结构,内需又包括消费与投资。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消费、出口共同驱动,其中最稳定、最长效、最可持续的是国内居民的消费。长期以来我国需求结构不合理,主要靠投资和外需来促进经济增长,国民经济对外贸依存度较大,内需严重不足。2007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仅为52%,其中居民消费率为35.4%,与历史最高水平的1985年的52%相比,下降了近17个百分点。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平均消费率稳定在73%-79%,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最终消费率也达到65%-70%左右。消费率偏低,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这必然带来经济比例关系失衡,影响经济健康稳定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出现严重下行,主要是出口急剧下降,国内主要是沿海城市大批出口导向型企业倒闭所致,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包括“四万亿”和“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民生工程等,内需的持续加强,加上外贸恶化状况的缓解,我国经济才实现“保八”目标。
  需求结构的转变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变的基础,非公有制经济中很大一部分还是面向国外市场出口加工型企业,面对需求结构的变化,非公有制企业需要将目光转移到国内市场,寻找国内消费者的市场空白,而不是单纯的将出口创汇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
  
  2、产业结构转型要求非公有制经济产业升级
  
  2010年世界杯赛场上闻名的“嗡嗡祖拉”在国外市场上售价为每个54元,它们基本全部由中国浙江和广东的生产商生产,而生产商每个毛利仅2毛。今年大卖的iphone,售价为4000元左右,而作为其全球唯一生产商的富士康,每部手机毛利仅74元。中国制造在世界产业分工中,承担着最为低廉的工作,产业结构升级成为中国制造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而且,在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全世界主流选择的今天,只要产业升级才能保护日益脆弱的地球,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键在于继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一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二是加速推进现代服务业,三是继续巩固和提高农业现代化。国家提出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既包含传统重工业,如钢铁、汽车、船舶、石化、有色金属,也包括纺织、轻工等轻工业,更包括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这种高新技术产业,而作为现代服务业代表性行业的物流业,也加入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行列。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重要地位从来没有忽略。在这样的国家层面的产业调整中,非公有制经济应该将目光提高,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过去的30年中,非公有制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在40个工业行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在27个行业中的比重已超过50%,在部分行业已经占到70%以上。在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已占主体地位。在冶金、汽车、电力等行业,已经出现投资规模在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私营企业。但是相对于公有制经济在部分行业的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在产业链高层的企业并不多,抓住当前国家产业调整振兴,以及国家进一步对非公有制经济行业准入条件放宽的机会,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整体的产业升级是转型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3、要素结构转型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科技水平
  
  经济增长和发展依靠的主要是资本、劳动力、技术和企业家才能。在过去的经济增长中,我国企业过多的依赖物质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的消耗,走的一直是粗放式经营的道路,在资源日益枯竭、劳动力成不日益增加的环境下,加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生产效率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在当前市场约束进一步强化,资源争夺更加激烈,科学技术成为决定竞争成败关键因素的情况下,只有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科技进步、自主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综合竞争力,才有可能真正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的整体转型。
  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非公有制经济一是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和提升企业的研发机构,激发企业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意识,积极转化企业创新成果。二是倡导政府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技术创新离不开资金供应渠道的创新,这就需要政府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充实和完善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金融、税收和政府采购政策。用多种手段鼓励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和前沿核心技术领域进行创新,争取尽快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三是要重视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非公有制经济需要在技术、管理、资本运作方面积累人才,建立人才梯队,为自主创新源源不断提供动力。
  综上所述,转型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着目标市场改变、产业升级压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垄断高利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一是靠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积累,转变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形成适合现代经济发展,能够进行资本运作的企业结构,同时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加大对科研投入,提高企业在产业链中层次,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和利润;二是要靠政府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监管,放宽垄断高利行业准入条件,推进市场经济法制,同时,加强融資渠道建设,提高风险投资在整个投资中的地位,建立与企业相匹配的全方位立体化融资平台。
  
  参考文献:
  [1]吴志菲,厉以宁:把脉中国民营经济[J],今日中国论坛,2007,(1)
  [2]吴光玲,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3):54-56
  [3]张岳嵩,金融危机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现状、制约瓶颈度有效对策分析—以大连市甘井子区为例,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6
  [4]张秀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历史变迁[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1):Z7-31


作者 胡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