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程地质与土质》课程教学过程设计探讨

摘要:《工程地质与土质》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基于行动导向的理念实施教学过程,形成了以工作任务为目标,以行动过程为导向,教学做合理衔接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工程地质与土质;教学过程设计;六步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145-02
《工程地质与土质》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丰富、实践性很强。因为工程地质与土质课程内容庞杂,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既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又能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因此,我们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了学习情境,基于完整的职业行为和岗位任务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根据工学交替、教学做合理衔接实施教学过程。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自学、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1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从综合职业能力来考虑路桥企业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提炼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行动的目标在实际「情境」下完成对知识构建,学习行动的过程即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是行动过程的主体,教师为行动过程的导向。通过这工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2 教学过程设计基本步骤
工程地质与土质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是,首先由教师进行任务导入,接下来进行相关知识的引导,根据知识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训练,在训练结束以后,让学生进行相互点评和教师点评,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根据归纳总结和学生实习的效果,我们来进行知识拓展,这个过程遵循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基本步骤。
(1)资讯阶段——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教师首先要向学生布置任务,随后发放学习工作单,教师简介完成本任务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职业技能,指定学生的学习内容、思考的问题、参考资料等,学生从学习任务中分析其中的必要信息。
(2)计划阶段——解决如何实现的问题。班、组长组织学生交流对学习任务的认识,根据工作单初步制定计划,包括计划成果提交,确定成员分工等。
(3)决策阶段——解决计划是否合理的问题。教师参与实施方案的调整,为进入实施阶段做好准备。
(4)实施阶段——学生按照实施方案完成任务。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学习工作单的引导下,完成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对每个完成的步骤进行记录。
(5)检查阶段——解决实施计划是否完成的问题。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完成后,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让学生回答自己这次任务完成的如何?有没有更好方法?通过不断地反思,学生逐渐积累经验,不断提高。
(6)评价阶段——每个小组选代表做汇报,培养自信心,演讲能力同时能得到提高。教师对学生团队进行评价,指出任务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学习工作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最终成果就是提交学习工作单。
3 教学过程设计实例
下面以土的压实性内容为例介绍我们的教学设计过程,确定本次课的能力目标是能够对土质路基的压实质量进行判定。
3.1 资讯阶段——任务引入
某公路施工现场附近有一土料场,该料场的土料为低液限黏土,可以作为路基填料。你作为该公路土质填方路基施工现场的工长,为了控制路基压实质量,请指导并协助试验员完成相应的工作。
3.2 计划和决策阶段
做好小组分工,编写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取土样做击实试验,确定该土料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
(2)判断工地现场土样的含水率是否满足填筑要求;
(3)路基填筑一层后,检测压实质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3.3 任务解决过程
(1)在施工现场取土样做击实试验,结果如下表,确定出工地现场土样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
表 1 击实试验数据
通过击实数据的整理能够确定出工地现场土样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那么工地现场的土料是否可以直接用于填筑?
(2)判断工地现场土样的含水率是否满足填筑要求。
要判断工地现场土样含水率是否满足填筑要求,就要对工地现场的土样进行含水率测定。分四组进行含水率测定,每组做两个试样,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试验结果,当工地现场土样的含水率满足 ω=ωop±(2%~3%)时,适合填筑,否则应进行处理。
(3)路基填筑一层后,检测压实质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设计中要求压实度为 95%)。
要判断工地现场压实质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要用到压实度的计算公式: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土样的最大干密度已经求出,只需得到压实后土体的干密度。根据公式 ρd=ρ/(1+ω),确定出土样的湿密度和含水率即可。分四组进行测定,每组做两个试样,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试验结果,当工地现场土样的压实度不小于设计值时,压实质量满足要求。
3.4 检查与评价阶段
每个小组完成自评和互评,教师对学生团队进行评价,指出任务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3.5 归纳总结
对本次任务相应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分析、归纳、总结和提升。本节主要学习内容有:压实性的概念;影响击实效果的因素(土的种类、土的含水率和击实功的大小);压实特性在现场填土中的应用,一方面用来判别在某一击实功作用下的土的击实性能是否良好及土可能达到的最佳密实度范围与相应的含水率值,为现场填筑确定合理的含水率;另一方面是判别土质路基压实质量的评价依据。
4 结论
根据教学应用的效果来看,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大为提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同时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和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因此,这种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了职业技能,理解了职业知识,进而实现了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等.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 齐丽云 杨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