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翻译法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摘 要:语法翻译法虽然受到了众多质疑,却也在多年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课堂上,使用语法翻译法可简化语法规则讲解、帮助学生了解英汉语言差异、展现中西文化对比以及启蒙学生的翻译技巧意识,为学生在高年级阶段的翻译技能训练打好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语法翻译学;基础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5.072
1 语法翻译法的历史和发展
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亦叫作翻译法,是外语教学法中最古老而又最有生命力的一种外语教学法。
1793 年,语法翻译法随着第一本英语「语法-翻译」教程在德国的出版而成型,这大大促进了其在欧洲国家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在我国,语法教学法则起步于 19 世纪中叶,盛行于晚清,其目的是满足晚清各种考试制度的需要以及当时社会急需翻译人才之需。即是满足考试制度的需要,那么为了避免评价价值标准的随性和主观性,当时的语法翻译法强调书面表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该方法的优点显而易见:(1)打好语言基础,建立完整的语法体系;(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翻译能力;(3)增强学生书面交际能力。但是也存在着明显弊端,如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忽视语音语调教学,忽视听说教学,忽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等。这些弊端的存在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人们也将当时的语法翻译法统称为「传统的语法翻译法」。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历史悠久的教学法也在社会需求的变化中不断总结和吸取新的经验,尤其是在语言教学进入教学的「后方法时代」。「后方法时代」虽然提出「没有一种教学法是万能的」,但传统教学方法的概念并未消亡,他们所失去的只是在教学实际中的主导支配地位,其服务教学的实际效用依然明显。因此,对于一百多年来一直活跃在中国外语课堂上的语法翻译法,虽然收到了众多质疑,认为其「过时」、「弊多利少」,但是从上世纪 80 年代起就有不少外语学界的研究者为这个「最传统、最早出现的却最基本、最有用的东西」平反或寻求新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语法翻译法与其他教学法的结合并用,如交际教学法,折中法;(2)语法翻译法自身的调整和改革;(3)淡化语法翻译法的概念,强化教学中翻译活动的概念。无论是改进的语法翻译法还是教学中的翻译活动都符合「教学翻译」的定位,其目的都是「巩固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翻译并非教学的目的,而只是教学的手段和附庸。
2 语法翻译法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教学翻译比较适合于大学一、二年级或以下的外语教学,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语法翻译法对于基础阶段的英语专业学生同样适用,因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种教学法的存在与否,适应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更取决于它的执行者——教师的态度和方法。因此,符合现代教学环境的语法翻译法在英语专业的基础阶段有着重要的意义。
2.1 教学主体
教学主体在这里指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受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学生从小接受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对于尚未完全熟悉大学生活的低年级学生而言,课时多、密度大、时间长和学分多的主干课程——基础英语课程(也称「综合英语」或者「精读」)就成为他们适应英语专业课堂的桥梁,而语法翻译法在这个课堂上有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2.2 教学环境
语法翻译法或翻译法,着眼在翻译上,其存在与发展有极大的社会意义和教学意义。
改革开放的扩大和深化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商务、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密切合作与交流,整个社会对外语人才,尤其是兼备口、笔译能力的人才需求更多,更迫切,翻译工作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这也对高等学校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教育部批准实施的 2000 年版《高等学校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语言基本功「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的训练要贯穿于大学四年全过程。然而,在课程设置上,基础阶段有综合技能训练课程《基础英语》以及其他单项训练课程,如语音、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在高年级阶段才开始设有笔、口译课程,强调「译」的能力。但是,翻译能力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包括语言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两个核心阶段,这两个阶段又以能力和技能交替发展和练习策略培养为主要特征,因此翻译能力的提高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不断练习的过程。因此,在基础英语课堂上使用语法翻译法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最终提高他们的翻译水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 语法翻译法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教学翻译」主要有课文翻译和环绕课文而编的翻译练习两种形式,而课文又是基础英语学习的重中之重,语法翻译法在基础英语教学中发挥着极大的优势,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 简化语法规则讲解;(2) 对比英汉语言差异;(3) 展现中西文化对比;(4) 启蒙翻译技巧意识。本文以邹为诚主编的《综合英语教程》第三版为例(以下简称《教程》),举例说明语法翻译法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优势体现。
3.1 简化语法规则讲解
语言学习中语法体系的建立过程好比建造房子时搭建地基和框架,牢固与否决定了房子的质量和建造的高度,因此,在基础英语教学中打好语法基础是重中之重,用翻译解释语法现象可以简化语法教学,对比相似的语法规则,清晰的展示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例 1: Indeed, the brining together and initial cutting up and organizing of the materials is about 90% of the actual preparation, the cooking itself being only about 10%.(Chinese Food, 选自《教程 4》)
参考译文:事实上,原材料的粗加工,拼摆,以及搭配约占实际准备过程的 90%,然而烹饪本身只占 10%。
例 2: The goods in this store may be equal to or even better than goods elsewhere, the prices competitive, the sales clerks sharp. (Package Design,选自《教程 4》)
参考译文:这个店里的商品也许和其它地方的商品一样好甚至还要好过别的商家,而且它的价格有竞争力,售货员也敏锐。
例 1 和例 2 都是独立结构(Absolute Construction)(也称「独立主格结构」)的典型例子。独立结构是语法规则中比较容易混淆的语法现象,也是各类英语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语法考点。「独立结构」定义为带有自己主语的非限定分句和无动词分句,在句中可表示多种意义,如时间、原因、条件、方式和伴随状况等。为明确地解释独立结构在句中的关系,讲解时可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多译为主从复合句,增加表示逻辑关系的词,让句子表意明确。独立结构在翻译中多译为主从复合句,增加表示逻辑关系的词,如例 1 中体现的转折关系,增译了连接词「然而」;例 2 中体现的递进关系,增译了连接词「而且」,讲解时可从课文的背景知识和语言环境出发,让学生充分掌握这一语法结构的构成和表达的意义,保证对课文理解的连贯性。
3.2 对比英汉语言差异
东西方思维差导致英汉语言在词汇、句法和语篇构成上都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客观差异可让学生在夯实基础的语言学习阶段通过翻译的方法去感知和发现,以此提高对中英文双语的驾驭能力。
例 3: I remember that my father, a captain in the Royal Artillery, was mostly at the front, where he won the MC, and I lived in our small terraced house in Bayswater with my mother,my sister Marie, seven years older than I, my brother John, two years younger, and a nanny, and we spent occasional holidays in Berkshire. (Out of the Mists,选自《教程 3》)
参考译文:我记得我的父亲是皇家炮兵上尉,大多数时间都在前线冲锋陷阵,并获得了十字勋章。我和我的母亲,比我年长七岁的姐姐玛丽,小我两岁的弟弟约翰还有我们的保姆住在贝斯沃德的小阁楼上。我们还偶尔去勃克沙尔度假。
例 3 分别体现了中西方语言在词汇和句法层面的差异。在词汇层面上,英汉的语义范围不同,具有相同语义的词汇也不一定在价值上一一对等,如本例中的「sister」和「brother」,如果没有后面的限定「my sister Marie」和「my brother John」,很难理解作者到底是有姐姐或者妹妹,哥哥或是弟弟。因为英文中描述兄弟姐妹关系时不分年长和年幼,这与英语国家讲究独立平等和尊重个体的民族思维密切相关;而中国人则重集体、重家庭,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用不同的称谓以示区别,因此讲解时可将其译为「比我年长七岁的姐姐玛丽」和「小我两岁的弟弟约翰」。
在句法层面上,英语造句注重「形和」,通常「化零为整」,即通过连词、介词和从句等语法关系将句子很严谨地连接起来,严格区分主客体。汉语造句则注重「意和」,通常「化整为零」,即通过上下文的内在联系来表达,逻辑关系不外显,强调主观感受,重神轻形,不注意主体和个体的区分。本例中,英文是一个长句,翻译时根据语义将其译为了三个句子,且句子之间省去了逻辑关系表征词,符合汉语「模煳思维」的表达习惯。另外英汉语序之间也存在许多差异,本例中的「I lived in our small terraced house in Bayswater with my mother, my sister Marie, seven years older than I, my brother John, two years younger, and a nanny」体现出英文「前重心」和「头短尾长」的特点。翻译时需提醒学生译文中主语和地点状语的语序变化,译为「我和我的母亲,比我年长七岁的姐姐玛丽,小我两岁的弟弟约翰还有我们的保姆住在贝斯沃德的小阁楼上」,体现汉语「后重心」和「头大尾小」的特点。
3.3 展现中西文化对比
语言承载着文化,语言的差异反映了文化的不同。采用翻译法并不是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简单地转换,而是两种文化的比较、碰撞和交融。文化知识的获取非一日之功,是一个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适时向学生介绍两国的文化,体现两种语言在政治背景、历史地理、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和独特性。
例 4:I went to public school, and because of my total lack of interest in nonattendance I was asked to leave. (My Father,选自《教程 2》)
参考译文:我上过私立寄宿学校,但是因为对学习毫无兴趣并且总是缺课,被勒令退学了。
例 4 中的「public school」很容易理解成美国教育系统中与「private school」相对的公立学校。然而在英国和其他英联邦国家,「public school」指私立精英寄宿学校,百度百科解释:「为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女特别开设的独立中等学校。以培养升入着名大学的毕业生,造就未来担任国家事务领导工作的政治活动家为办学的主要目标。其办学经费不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拨款,而主要来自捐款和其他进款。」如伊顿公学就是英国最着名的贵族中学,诗人雪莱,威廉王子等名人都毕业于该校。在讲解此处时,教师尤其要注意英国教育系统的文化背景输入,同时对中国的教育系统进行讲解和对比,可加深学生对作者父亲身份的理解,也可加深对这一文化差异的印象。
3.4 启蒙翻译技巧意识
语法翻译法的运用离不开对翻译规律的摸索和翻译技巧的掌握。翻译技巧是翻译活动中某种翻译方法在具体实施和运用时所需的技术、技能或技艺。在基础阶段的课文学习中,语法翻译法可帮助学生从局部和微观层面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为他们在高年级阶段掌握宏观的翻译策略和翻译策略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 5:They permit of such homely occupations as the gatheringof watercress or the growing of osiers for basket weaving; and although the millwheels they once turned are silent now and weedclogged, men still lean over the weirs on summer evenings and watch the swallow cross the clear water under the bridges.
参考译文:人们还能在这儿找到家常的活计,诸如打捞水田芥,种柳枝编篮子;虽说那些曾经靠他们而转动的磨坊车轮如今已沉静且布满野草,人们仍旧在夏日的傍晚倾靠在拦河坝上观望燕子在桥下掠过清澈的河水。
翻译技巧大体归为五类:合译、分译、增译、减译、和转换。本例中主要运用了增译和转换。增译体现在最后一句的动词「掠过」,更好体现了原文中燕子的矫健身影,增强了画面感。转换体现在两个方面:1)词汇层面的转换。原文中的动名词「gatheringof watercress」,「growing of osiers」和「basket weaving」分别译成动词「打捞水田芥」,「种柳枝」和「编篮子」,简洁精练;2)句法层面的转换。句中的两处「they」均指英国的河流,第一处主语转换为了「人们」,第二处将主动「他们所推动的磨坊车」转换为被动「靠他们而转动的磨坊车轮」,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和规范。
4 结语
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和改革,语法翻译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吸取其他教学法的精髓,弥补自身不足,探求新的出路。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师在课文讲解中合理使用该方法既可让学生搭建牢固的语法框架,同时更能获得其他相关知识,使英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美平.语法翻译法的存在价值及其创新运用[J].广西社会科学,2007,(10): 176179.
[2]顾卫星.晚清「语法-翻译」教学法剖析[J].苏州大学学报,2002,(2):8790.
[3]冷洁.从社会、文化和民族性角度看语法翻译法盛行中国的原因及对我们的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2): 2024.
[4]罗立胜,石晓佳.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历史回顾、现状及展望[J].外语教学,2004,(1):8486.
[5]郑玉琪.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1):5964.
[6]陶健敏.「后方法时代」语言教学观与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构建[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3):1723.
[7]刁纪田.为翻译法教学正名[J].山西大学学报,1997,(1):8892.
[8]陈湛.试论传统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相结合的可能性及其运用[J].暨南学报,1997,(2):130134.
[9]韩玲.论翻译法与交际法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结合[J].高教论坛,2002,(6):3335.
[10]樊长荣.外语教学中的折中主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2): 2934.
[11]饶振辉.论兼收并容、折衷诸法的必要性性和可行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8):3942.
[12]史冰岩.近代翻译法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技巧[J].中国翻译,2000,(5): 3739.
[13]袁燕华.建构主义理念下语法翻译法的生存和发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8):1013.
[14]孟臻,虞正亭.上海科技翻译[J].翻译与英语教学,2003,(1):4345.
[15]许燕,李玉英.新课程背景下对翻译教学法的新认识——基于有声思维法的理念[J].教育学术月刊,2012,(6):98100.
[16]张美芳.论两种不同层次的翻译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5):3739.
[17]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44.
[18]常俊跃,金雪.英语专业核心必修课程「基础英语」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建议[J].外语研究,2012,(6):5458.
[19]刘和平.翻译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教学法研究[J].中国翻译,2011,(1):3745.
[20]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5:375.
[21]熊兵.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J].中国翻译,2014,(3):8288.
作者 黄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