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 要: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形式产生了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用传统的贸易理论解释不通,新贸易保护理论应运而生。战略性贸易政策引入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论证了政府政策性介入的合理性。其中,日本就是成功运用了该政策的国家。因此介绍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相关理论,全面分析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践,试图从中找到可鉴之处,为我国入世以来的贸易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战略性贸易政策;产业政策;政府干预;日本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5.026
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概述
1.1 「利润转移」理论
「利润转移」理论观点认为,由于世界市场上存在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一国可以通过实行补贴等政策手段来将垄断利润从国外向国内转移,进而增加本国福利。其中战略性出口补贴、战略性进口政策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政策是「利润转移」理论的主要观点。
1.2 「外部经济」理论
「外部经济」是指一国政府扶持或保护对本国存的巨大「外部效应」的相关产业,这样既可以促进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又可通过外部经济的效应使其他相关产业受益,从而促进本国福利的增加。「外部经济」也可以分为货币外部经济和技术外部经济。根据外部经济理论的观点,政府支持和保护对本国有外部经济的战略性相关厂商和产业进行扶持,提升相关厂商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同时,还可通过外部经济的效应让其他相关产业受益,拉动本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践
日本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特点之一是在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调整对外贸易措施和产业政策,这也是日本的经济之所以可以成功赶超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从整体上看,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践可以划成三个阶段,分别为战后初期经济复苏阶段(1945 年-1955 年)、经济快速增长阶段(1955 年-1973 年)和石油危机后更高层次阶段(1973 年-1986 年)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2.1 战后初期经济复苏战略性贸易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日本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战后的日本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一时期,日本要素禀赋的基本状态是:资本存量较低、资源匮乏、生产技术落后和大量劳动力的剩余。但日本并没有走上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化道路,而是政府通过对本国弱小企业的保护和扶持,使得原本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转化成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2.1.1 对金融、税收给予政策优惠
日本政府与 1946 年开始把重点放在煤炭和钢铁业上,以这些企业为龙头,试图全面恢复工业生产。在这一时期,一方面是日本政府成立了日本输出入银行。其主要业务是为日本厂商的车辆,工业机械等为主的出口业务提供贷款服务以促进生产扩大;提供信贷服务以促进技术的出口;提供资源开发贷款服务以保证日本企业的外直接投资业务。另一方面,日本政府针对计划重点扶持的产业提供税收政策优惠。其主要的措施是对一些重要的产品和现代化设施的进口免征关税,对出口的收入实施特别扣除等。
2.1.2 实施国家出口战略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日本成立了日本贸易振兴会来实施国家出口战略。主要目的是为日本企业整体的发展建立公共关系,主要职责是从事日本海外市场的开发和负责企业进行国际技术经济的合作,促进企业之间联合 R&D;,安排参加贸易展销会等。
2.1.3 采取限制进口措施
除了成立对外贸易组织促进出口,日本政府还采取了限制进口的措施来保护国内的厂商。通过征收战略性关税政策,日本加大了对化学、钢铁和有色金属等部门的政策保护。在日本政府限制政策的同时,还对企业施加了市场竞争压力,大力鼓励企业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这些措施使得日本的电机和汽车产业在 50 年代后期迅速发展,并取得了较大收益。
2.2 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经过经济复苏阶段,日本的国民经济开始走上了快速增长的轨道。但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日本政府迫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的压力和自身为参与全球经济化所做的必要牺牲,开始从贸易保护主义向自由贸易体制转变。1960 年之后,为了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日本政府起草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其目的是使产业结构的比重向生产率更高的部门过度,改变出口商品的结构,以高附加值的重化工业品为主,增加国民财富。
2.2.1 实施分阶段自由化政策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正处于《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时期的日本正式加入了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为该组织的第 19 个成员国。对与重新崛起的战败国来说,加入「富国俱乐部」意味着取得了一种「资格」,但是同时也必须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从封闭体系向开放的体系过度,推行贸易自由化成了当时必然要选择的道路。
2.2.2 实施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政策限制进口
进入 20 世纪 60 年代后,日本受其成员国身份相关行为准则的约束,撤销了已经实施多年的外汇配额限制,相关政策也从重点限制进口转向以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为主。除了灵活的关税制度,日本政府还采取了非关税壁垒,例如严格的技术安全标准、环境标准和卫生检疫的制度。在其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更为隐形的规定,例如日本政府虽然在形式上允许政府采购对外国供应商开放,但是制定了各种复杂的程序,使其知难而退。这些非关税壁垒的措施,在暗处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2.2.3 采取重点扶持重化工业的产业政策
在制定了重点扶持重化工业的目标后,为了加快工业现代化的发展,日本政府大量引进重化工业方面的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能够提高本国生产能力和制造能力的机械工业技术是当时引进的重点。1960 年,机械工业引进技术 251 件,化学制品引进技术 155 件,两部门引进技术占当年全部引进技术的 69%,而 1965 年这两部门引进技术占到全部引进技术的 72%。
2.3 石油危机后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在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下,日本经济的增长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国内物价暴涨,贸易摩擦加大、能源危机、经济增长率下降等等。日本政府积极应对危机,其战略性贸易政策调整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 进一步开放贸易自由化
内外环境的剧烈变化,特别这一时期是日本与欧美国家的贸易摩擦升级,使得日本政府难以为继有明显贸易保护色彩的对外贸易政策。这样,在各种压力下,日本的贸易自由化进一步开放。进口政策上,日本降低了关税并且消除了非关税壁垒。在出口政策上,日本政府实施了自愿出口限制政策以缓和对外贸易中的摩擦。
2.3.2 大力推行科技立国战略
在石油危机的冲击后,随着资源紧缺时代的到来,日本政府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而日本政府提出了「科技立国」的战略,希望能够克服资源上的缺陷,保证经济大国的地位。作为一个后进国家,日本通过确立科技立国的战略,充分利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机会,借鉴并掌握全世界一切可借鉴的先进技术,使得这一时期日本国内的经济迅速发展,极大增强了日本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2.3.3 贸易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倾斜
受石油危机的影响,全球的贸易保护更为严重。而另一种区域合作的形式也逐步发展起来,欧洲经济共同体愈发的巩固,美加自由贸易区也进入了筹建之中。日本逐渐放弃单边的市场封闭和限制进口的状态,而是开始积极的促进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促进日本在全球一体化中的发展,日本政府坚持多边贸易,大胆的提出了「环太平洋经济圈的构想」,并且积极促进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其目的是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中心的经济势力范围,与美国和西欧抗衡。
3 对中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启示
中日经济主体虽然不同,但战后日本贸易政策的演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成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实施,值得世界各国的学习和借鉴。总的来看,纵观不同时期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作,为中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提供了以下几点启示。
3.1 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条件制定战略性贸易政策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实施主要集中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到 80 年代,日本当局没有放过历史提供的大好机遇,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国情推行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正在建立起一种适应新时期的经济运行机制,通过经济体制的改革,也逐步完善该市场运行机制,这些都有利于为我国推行战略性贸易政策提供良好制度优势。
目前世界上各国都集中对资源消耗低、劳动生产率高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加以扶持。我国政府也应当重点支持发展那些技术含量高、回报率高并且有利于推广国内外先进科研成果的产业,进一步优化国内产业结构。现阶段,我们应当适时的推行贸易和产业政策,刺激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等额外收益的增长,可以增加本国福利。
3.2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比较优势的动态升级
从理论上看比较优势是一种动态的比较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转换。从现实应用中来看,我国的比较优势由长期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存在现实意义。但是,比较优势战略不能成为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唯一出路,如果辅之以战略性贸易政策,借用日本的成功经验,促进我国比较优势的动态升级,则更有利于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比较优势动态升级,主要的实现方式来源于国内的大力支持和政府的投入。国家要从政策上鼓励,资金上支持,技术上指引,提高国内相关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借助国家的竞争力使其抢占国际市场的份额。
3.3 适时推进贸易自由化,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我们能够看出,日本在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过程当中,逐步由保护主义向自由化转变。中国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经济,在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仍然有着强有力的主导作用。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调整,也是顺应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变和创新,第三次产业经济来临之时,日本政府就顺应潮流,放弃「保护主义政策」,积极加入到投资贸易的自由化队伍。在对外贸易不断创新发展的新时代,我国也应当积极借鉴别国的经验,在 WTO 的法律框架内,逐步实现贸易的自由化,找寻合理的国际贸易分工定位,不断调整我国产业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主动参与多边贸易,深度推进区域合作。
参考文献
[1]夏申. 论战略性贸易政策上[J]. 中国贸易问题, 1995, (8): 3439.
[2]保罗·克鲁格曼.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3]秦嗣毅. 日本入关后对外贸易政策演变述析[J]. 现代日本经济, 2007, (4): 3337.
[4]赵放. 新环境新变化——日本对外贸易政策动向评析[J]. 现代日本经济, 2004, (3): 13.
[5]强磊, 张二震. 日本贸易政策研究——从贸易保护到贸易自由化[J]. 财贸经济, 1999, (12): 49.
[6]麦丽臣, 关沉浮. 日本的贸易战略性政策浅析[J]. 日本研究, 2000, (3): 10.
[7]林毅夫, 蔡昉, 李周.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J]. 中国社会科学, 1999, (5):420.
作者 党琪 刘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