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开放对收入分配影响的理论进展

摘 要:贸易开放的收入分配效应历来备受学界广泛关注。本文系统梳理和总结了贸易开放对收入分配影响的相关理论,在重点阐述新古典贸易理论范式下的 H-O 模型和 S-S 定理的基础上,从技术进步、外包、企业与消费者异质性、劳动力市场监管等角度深入分析了贸易开放影响收入分配的理论机制。此外,本文也提出未来研究可拓展的三个方面。
关键词:贸易开放;收入分配;Heckscher-Ohlin 模型;Stolper-Samuelson 定理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3.012
贸易开放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是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为此提供了鲜活案例。然而,贸易开放的收益和成本并不会自动地在社会中平均分配,更确切地说,贸易开放会影响收入分配。本文试图就贸易开放对收入分配影响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以厘清现有研究脉络,并为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中的开放发展与共享发展间的关系提供借鉴。
从现有成果的发展脉络来看,贸易开放对收入分配影响的理论研究经历了以新古典贸易理论范式下的 Heckscher-Ohlin(H-O)模型与 Stolper-Samuelson(S-S)定理为基础,并在思路上逐步拓展、内容上不断创新的过程。
1 H-O 模型与 S-S 定理
由赫克歇尔和俄林(Heckscher-Ohlin)基于传统贸易理论提出的 H-O 模型奠定了贸易开放影响收入分配研究的理论基础。根据 H-O 模型,一国在贸易开放后应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来选择出口商品的要素密集度。具体而言,各国应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其相对稀缺或价格较为昂贵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进而在国际贸易中获利。此后,斯托尔帕和萨缪尔森(Stolper-Samuelson,1941)基于 H-O 模型,将要素报酬和商品价格同时纳入贸易开放影响收入分配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更具重要意义的 S-S 定理。该定理认为,由于贸易开放会使一国相对丰富要素密集型产品的国外价格高于国内,因而,随着本国出口商品规模扩大所引致的相应要素需求增加,会进一步推动该类要素的报酬上升;与此同时,该国也会通过进口的方式,以部分替代国内对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进而会致使该类要素需求的下降以及相应报酬的降低。据此定理,在考虑劳动力异质性的情况下,对发达国家来说,由于其高技能劳动力相对低技能劳动力更为充裕,生产的商品也以高技能密集型产品为主,因而,贸易开放会扩大该类国家高低技能劳动力之间的收入差距。相应地,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其比较优势要素是低技能劳动力,且出口产品大多集中在低技能劳动密集型产品,因而贸易后该类型国家高低技能劳动力的收入差距会有所减小,收入分配矛盾理论上也将趋于缓和。
然而,由于新古典贸易理论所设定的完全竞争市场、规模报酬不变、不存在贸易成本等假设条件,严重偏离真实世界的运行情况,因而,基于 H-O 模型和 S-S 定理进行的较多实证研究并不能获得与理论预测一致的结论。为克服上述局限性,后来发展的理论主要从技术进步、外包、企业与消费者异质性、劳动力市场监管等视角切入,就贸易开放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对传统理论进行拓展和完善。
2 贸易开放对收入分配影响的传导机制
2.1 技术进步与收入分配
事实上,贸易开放会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溢出、技术引进等方式促进一国技术进步,进而影响该国收入分配。
一方面,贸易开放后,本国出口企业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为在竞争中保持优势,该国出口企业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尤其是会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与此同时,出口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也会逐渐被行业内非出口企业以及关联行业模仿和学习,进而推动整个国家更大范围内的技术进步,并由此引致对高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全面增长,从而扩大了高低技能劳动力的收入差距。
另一方面,较多研究显示:当一国低技能劳动力成本上升或稀缺时,企业通常会采用先进技术对其进行部分替代(Allen,2008;Acemoglu,2010 等)。而贸易开放能够降低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成本,且先进技术的使用通常和高技能劳动力相匹配,由此会导致该国对高技能劳动力需求增加和低技能劳动力需求缩减同时发生的现象,进而引起两类劳动者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2.2 外包与收入分配
传统贸易理论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最终产品贸易方面,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水平的不断攀升,如今的国际贸易已经不再局限于最终品贸易,中间品贸易在货物贸易中的地位越发重要。因而,近期有学者从中间品贸易角度出发,基于比较优势的分析范式,探讨了外包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芬斯切和汉森(Feenstra 和 Hanson,1996)提出的外包理论。该理论认为,外包本质上是为提升企业效率而进行的一次帕累托改进过程。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会驱使高技术水平国家根据比较优势,将本国技术密度相对低的生产任务外包给低技术水平国家,从而减少本国企业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进而引致该类工人收入水平的下降。对低技术国家来说,与本国同行业相比,其所接受到的外包任务技术水平仍然相对较高,这会促使本国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并进一步提升其收入水平。由此可见,无论是对高技术水平还是对低技术水平国家而言,贸易开放均会通过外包恶化两类国家高低技能劳动力间的收入分配状况。
2.3 企业异质性与收入分配
从企业异质性角度出发,探讨贸易开放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对以往相关研究的有益拓展。梅利兹(Melitz,2003)最早将异质性企业的垄断竞争行为纳入国际贸易的理论分析框架,从而奠定了新新贸易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梅利兹(Melitz,2003)构建的异质性企业模型认为,国际贸易参与度不同的企业在生产率方面会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国际贸易参与度高的企业,生产率和利润也会相对较高,而工人工资通常和企业利润正相关,因而,与国际贸易参与度低的企业相比,参与国际贸易程度高的企业工人工资会相对更高,二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也会随之扩大。另外,贸易开放会引致高生产率出口企业对高技术劳动力的扩展性需求,特别是在高技术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占有这一稀缺生产要素,高技术企业通常会提供丰厚的劳动报酬,这会进一步促进高技能劳动力收入的提高,进而加剧高低技能劳动力之间的收入差距。
2.4 消费者异质性与收入分配
以往贸易开放对收入分配影响的研究大多基于消费者同质性假设,重点从行业、企业等供给层面展开,然而,现实中的消费者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如:年龄、偏好、收入等)。因此,在企业异质性国际贸易理论之后,有学者尝试从消费者角度探讨贸易开放与收入分配间的关系。其中,法吉尔鲍姆(Fajgelbaumet)等人是这一领域的开拓者。(Fajgelbaum 等,2009)将企业异质性、产品异质性以及消费者异质性融为一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贸易开放会通过影响不同消费者可选择的商品类型和商品质量,进而影响收入分配。具体而言,当高质量商品的物流成本降低时,预计投入低质量商品的生产要素会自动流向高质量商品,从而使高质量商品的种类增加,进而有益于同时增进贸易国相关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但与此同时,原本用于生产低质量商品的生产要素外流会使得低质量商品的供给种类减少,从而客观上压缩了低收入消费者可选择商品的空间,进而导致该类消费者福利的下降,并最终影响两类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分配状况。事实上,与以往从要素市场出发,阐释贸易开放影响收入分配机制成果不同的是,该研究开创了从消费者异质性切入进行分析的全新视角。
2.5 劳动力市场监管与收入分配
由于贸易开放的收益和成本并不会在所有群体间进行平均分配。因而,尽管现实世界中贸易自由化获得绝大多数人支持,但反对开放的声音也一直存在(例如,全球多个国家曾出现的针对 WTO、IMF、WB 等国际组织或机构的游行抗议活动)。梳理学界观点发现,反对贸易开放的学者认为,贸易自由化会诱使一些国家或地方政府行为发生扭曲,从而在劳动市场监管方面进行「底线竞争」,这会促使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通过降低甚至违反劳动力市场标准(如劳动环境恶劣和安全无保障、劳动时间长和强度大、雇佣童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报酬等)的方式来进一步压缩成本,一定程度上侵占了劳动者的部分利益,致使其实际收入下降,进而高低收入群体间的收入分配更趋恶化。当然,上述情况也在发展中国家的非正规部门频繁出现。此外,非正规部门通常也偏好于雇佣教育水平低、工资议价能力较弱的劳动者,这也会加剧收入分配不公。
2.6 其他传导机制
除上述传导机制外,贸易开放还会通过劳动力需求弹性、教育、经济聚集等渠道影响收入分配。从劳动力需求弹性机制来看,Rodrik(1997)认为,贸易开放能够通过扩大进口商品范围,以及增加对本国最终商品需求弹性等方式,进而提高劳动力需求价格弹性。而劳动需求弹性增加会使得劳动力市场面对国外冲击时变得更易波动,由此也会降低原本处于弱势地位劳动者的工资议价能力,进而对其工资和就业产生不利影响,并最终导致高低技能劳动力收入分配状况的恶化。就教育机制而言,贸易开放引致的财税增长会促使一个国家或地区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力度,而教育质量的改善能够增加受教育者尤其是受高层次教育者的技能收益,进而扩大高低受教育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与此同时,受高层次教育者的技能溢价会诱使低技能劳动者通过提升自身人力资本的方式来获得技能回报的增加,这有助于改善两类劳动力的收入分配状况。此外,新经济地理学认为,贸易开放会促使较多工业企业首先聚集于地理位置优越且基础设施更为完善的沿海地区,然后逐渐向接近国外市场的地区扩散,而农业部门通常主要分布于工业聚集区域外围,进而形成了以工业部门为中心,农业部门为外围的产业分布格局。而产业聚集和扩散不仅会扩大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也会恶化「中心」与「外围」区域之间的收入分配状况。
3 总结与展望
收入分配不均是伴随贸易开放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现象,近年来越发受到学界广泛关注。从贸易开放对收入分配影响的理论研究脉络来看,新古典贸易理论范式下的 H-O 模型与 S-S 定理是这一领域的开山之作。然而,过于严苛的假设条件使得 H-O 模型和 S-S 定理无法较好地解释不断变动的现实世界。因而,近年来,学者分别从技术进步、外包、企业与消费者异质性、劳动市场监管等视角切入,对 H-O 模型和 S-S 定理进行拓展,以更好地解释现实情况。这些成果的主要特点在于:研究视角更加丰富、研究内容逐步拓展、研究方法逐渐融入微观元素、研究结论更贴近现实。
毋庸置疑的是,已有相关研究确实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但未来仍可在以下三方面对其拓展:
(1)以「贸易保护主义」和「政治孤立主义」为代表的逆全球化现象甚嚣尘上提醒我们,贸易开放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不仅涉及经济和社会问题,同时也与国际政治密切相关,因而,后续研究可考虑融入政治这一关键因素。
(2)现有大多研究更注重从某种机制层面展开,未来可尝试将各种核心机制纳入统一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
(3)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依然不够完善这一现实情况,未来研究可持续挖掘并更多关注贸易开放影响发展中国家内部收入分配的重要机制,例如,隐形契约、政府规模等。
参考文献
[1]Acemoglu,D.When Does Labor Scarcity Encourage Innov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10,118(6):10371078.
[2]Allen,R.Farm to Factory: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Soviet Industrial Revolutio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8.
[3]Fajgelbaum,Grossman,Helpman.Income distribution, product qualit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NBER Working Paper,2009:15329.
[4]Feenstra,R.C.and Hanson,G. H.Globalization, Outsourcing and Wage Inequa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86):240245.
[5]Melitz,M.J.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2003,(71):16951725.
[6]RodRik, D.Has Globalization Gone Too Far[D].Washington,D.C: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7.
[7]Stolper and Samuelson.Production and real wage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41,(9):5073.
作者 陈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