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耦合机制研究

作者
作者

摘 要:当前随着我国发展的需要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课程思政」这一教育理念孕育而生,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适应当前思政教育大的趋势,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加强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交流、联系,促进专业课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凝聚高校「立德树人」的强大合力。目前,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已经成为教育部门、高校领导、教师关注的焦点。本文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关系进行阐述,在明晰二者一致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论述思政课在推进「课程思政」进程中的促进作用,有针对性地探索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耦合机制的工作思路,以期指导教学实践。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耦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3.05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新要求,对课程思政视域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思政课程」作为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课程,贯穿学生成长的各个时期,对于学生价值观塑造、人格养成有着深刻的影响。「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特色化和专业化,通过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和内容,展现不同课程的育人特色,发挥专业课在思政教育中的辅助、协同作用。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

1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关系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都是育人,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诚然,思政课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却绝非唯一阵地,其他专业课同样具有思政教育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思政课程的拓展和延伸,这也是「课程思政」理念提出的前提和现实基础。可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任务和目标是相同的,都肩负着学生思政教育的重任,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可或缺的载体,同样也都为实现教育引领青年学生成为奉献社会、建设国家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懈努力。除此之外,二者在方向和功能上也是一致的,所谓「同向同行」即是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政教育。因此,专业课离不开思政课的指引,思政课也离不开专业课的配合,两者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优效果。二者的区别之处则主要在于思政课作为思政教育的显性课程,其教育的重点在于政治理论方面,通过政治理论课和时事政策课,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教育体系;而「课程思政」的教育重点在于「融入」和「挖掘」,其作用发挥侧重于价值引领方面,且往往具有各自学科的鲜明特色。

2 思政课在推进「课程思政」进程中的促进作用

高校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还需注重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帮助学生在自身成长过程中修身立德、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课程思政」需要完成的任务。其中,思政课程、思政课教师的作用无可替代。其作用发挥不仅在于必修课上全覆盖式的系统教学,更在于老师用心教、学生用心学,在于师生的共同重视。推进「课程思政」,需要思政课打好头阵,需要思政课教师做好表率。思政课在「课程思政」进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思政课教师是育人的主要承担者,只有将思政课建设好,将思政课教师的作用发挥好,才能充分发挥出思政教育的作用。当前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引领主要体现为价值观教育和行为准则的培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转化为实际行动,深刻理解并积极践行各个行业的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以高度的职业责任心和责任感完成本职工作。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传承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精神,坚定建设祖国的信心和决心,以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养的目标。

3 推动高校「课程思政」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实践证明,仅仅依靠思政课无法满足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和任务,必须调动各门专业课的力量,强化专业课和思政课的协同配合,形成课程育人的强大力量。但是,通过调查了解发现,部分高校依然存在片面性认识,认为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分工明确,专业课教师只需进行专业知识传授、专业能力提升的工作即可,忽视了对学生价值观培育层面的引导。长此以往,形成了思政课程和思政课教师「孤军奋战」的尴尬局面,这不仅是专业课思政资源的浪费,更使得课程育人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具体表现为:一是思政课教师课堂笼统灌输多。思政课多为大班授课,学生专业、特点各有不同,部分教师只侧重于课堂内容的丰富性和讲授水平的提升,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的针对性教学,课堂教学普遍讲理论多,结合学生实际少,课堂效果差,缺乏吸引力,致使思政课成为学生成绩单上的「必修课」,而非学生心目中的「必学课」。二是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意识薄弱。大多数专业课教师不是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就是机械性融入思政元素、「为了思政而思政」,所谓「无教育的教学」指的就是专业课程中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脱节、相分离的现象。这种教育教学大环境培养出来的高智商、只追求个人得失而缺乏社会责任感、荣誉感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会越来越多,国家整体社会风气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课程思政」的不断深入就是为了改变高校重知识教育、轻德育教育这一现状,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领航作用,真正将「课程思政」理念落到实处。

4 构建高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耦合机制路径探析

4.1 建立健全思想政治课程体系

具体来说,思政课应该围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根本任务,在改进中不断加强。一是结合时代新变化、教学新形势和学生新特点,选用内容规范、紧跟时代发展的教材,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做好课堂教学的「把关人」。二是加强全体教师专业知识、思政教学知识、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网络技术学习等相关方面的培训。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成果纳入考核范围,不断激励各学科教师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潜力,促进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综合能力的提升,推进思政课教学科学化、专业化。三是创新教学方法。思政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结合「95 后」「00 后」学生的新特点,精心准备图片、视频穿插教学之中。所谓「教无定法」,就是不但要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还要有结合不同专业学生、不同特点的学生变换教学方法,找到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真正讲出思政课的魅力。四是在日常教育中,除了利用课堂教学的传统形式,还应将思政元素融入社会实践、实训实习、创新创业、劳动教育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教学,在实践中成长,使思政教育走出课堂,走入学生生活。

4.2 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

一是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思政教育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不仅要做好教育引导学生的工作,更要用心用情,做好理解关爱学生的工作。思政课教师不能只局限于课前准备和课堂设计,也要更多地接触了解新鲜事物,了解学生,要善于走近学生,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才能更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走近学生的心灵世界,才能「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二是强化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的联系。思政课教师应改变以往笼统灌输的课堂教学模式,探寻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选用与学生专业关系密切的教学案例,例如可以利用正面、反面案例的强烈对比感,加深学生印象,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抬头率」和「互动率」。专业课教师应积极发掘各类专业课之中的思政元素,结合所授课程内容、学生专业特点和就业方向等现实情况,开展特色教育。例如理工类课程体现的「工匠精神」、农学类课程体现的「三农」情怀、医学类课程体现的「医者仁心」等,便是各有不同,各有侧重。同时,改进语言表达形式,改变思政课堂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深入浅出讲解理论知识,使学生喜欢听、听得懂、听得进,每节课都能有所收获,让思政教育接地气、有活力。

4.3 不断加强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互助协作

新时代,构建思政课与「课程思政」耦合机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要调动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全部参与到「课程思政」进程中来,形成完整的教育链,发挥所有课程的协同育人作用,弥补长久以来思政课教师唱「独角戏」的缺憾。专业课教师由于对思政教育理论缺乏深入的学习,在实践操作方面缺乏全面系统的培训,在最初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面临不知所措、难以入手甚至是敷衍了事的局面。思政课教师在学生思政教育方面经验、资源较之专业课教师都更为丰富,可以为专业课教师提供指导及有益的意见建议,帮助专业课教师更多地发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最大程度利用思政资源。专业课教师较之思政课教师更加了解各类学生的特点,可以为思政课教师的针对性教育提供更多的启发和思路,为政治理论教学提供专业知识的支撑。同时将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课知识相结合,有利于形成思政教育大环境,提升教育实效性。因此,思政课教师应主动提供帮助,通过交流座谈、随堂听课等形式开展业务指导,运用恰当的方式,帮助专业课教师提升实际操作的能力和水平;专业课教师应不断强化思政意识,积极向思政课教师学习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做好课后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政教育水平,发挥思政教育「1+1 大于 2」的效果,使得思政课和专业课相得益彰。

4.4 推动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

思政课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课程,但思政教育不只是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责任,更不只是学校的责任,教育部门、学校领导、各院系领导、学生部门工作人员、辅导员以及家庭、社会都应该参与其中,推动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教育部门大力支持,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院系领导扎实落实,学生部门统筹规划,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坚实的保障力量。辅导员作为基层工作人员,与学生接触时间最久、对学生了解最深,既是最先最快了解掌握学生思想状态的人,也是最亲最容易影响学生言行的人。但遗憾的是,部分高校辅导员的作用更多是「生活辅导员」而非「思政辅导员」,思政教育存在辅导员队伍作用缺位的现象。必须改变这种现象,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教育培训,抓实作风建设,建立一支人员稳定、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思政工作队伍。与此同时,如果将思政教育比喻成一座大厦,将思政课看作大厦的外部轮廓,那么家庭就是这座大厦的地基。要迈好思政教育第一步,必须发挥家庭的作用,家长应注重品格教育,注意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也应积极配合学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共同实现素质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美凤.「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探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30(04):7274.

[2]胡亚楠.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困境及路径探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6):4547.

[3]万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施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4):171172.

[4]路涵旭.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5]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1.


作者 孔令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