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电子商务产业学院「模式」改革与探索

摘 要:本文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路径出发,提出实现就业的可雇佣性,打造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即构建产业学院。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商学院为案例背景提出了构建电商产业学院的「123 模式」,分析了该模式的内涵、目标和具体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产业学院;123 模式;产教融合;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1.067
0 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高校普遍按照「学科的合逻辑性」来设置学科下设的相关专业,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比较重视,而忽视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使得很多学生在毕业后缺乏职业技能的可被雇佣性,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而市场经济下企业对学生的需求是毕业后走出校门便能具备相应的就业能力,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用人培养培训成本。因此我们认为以职业技术技能培养和提升为主要特点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从传统的「学科—合逻辑性」向「就业—可被雇佣性」的变化,落脚点便是打造适应于新形势下的校企合作模式。
1 研究综述
在国外,实施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1903 年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下设的工程系和土木系便实施了「三明治」教育模式;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则在 1906 年实施与英国比较相似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该校把这种教育模式称之为「合作教育」。1983 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东北大学成立了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成员来自全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固定召开一次国际性的合作教育会议,正在全球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当前,欧美发达国家在校企结合教育模式上发展的重心是为实现教育国际化,跨国界安排学生的工作实践。2000 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理事会讨论决定,将校企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在名称能进一步体现产学合作的基本特征。
在国内,一些学者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进行了相关研究。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陈解放教授对合作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认为教育是一种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策略。一些高校也开始进行校企合作方面的实践,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实施产学合作、开展顶岗实习已有 20 余年时间了,是国内较早开展产学合作的高校之一。
2 为何实施产业学院改革
2005 年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下大力气推动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06 年教育部发布的指导性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是工学结合。一般而言,「校企合作」属于办学合作机制;「工学结合」属于育人模式。
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要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深化「引企入教」改革,要积极推进职业学校和企业成立产教联盟、与行业和园区实现联结。
因此作为培养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职院校,构建产业学院不失为新形势下探索产教融合有效的路径。文章以产教融合为研究视角,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产业学院为研究对象,以深化产教融合为立足点,针对现有发展基础上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了「123 模式」,即以「校地共建电商产教园区」为发展契机,实施「德商为本、双制育人、3S 联动」的 123 模式,对产业学院的发展目标、发展体制和发展路径都进行了改革和完善。
3 改革现状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因此我们认为高职教育要强化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开放和合作办学,实现学校与企业、行业间的融合,密切关注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先进技术,将先进技术动态融入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以满足不断发展的企业技术进步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实施产教融合,培养动手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职业院校的主要的办学改革方向。各个学院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和行业发展需要,实行形式多样、模式不一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改成效。但建立产教融合的有效运行机制是很多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难题与关键问题。尤其在学生顶岗实习单位选择,优质实习岗位的确定、实习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需探讨的问题。
成立于 2015 年的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学院是全校最早开展产业学院建设试点的学院之一。早在 2009 年电子商务专业成立校内 E 商工作室,2011 年升格为宁波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外包服务基地,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 8 年来,完成电商代运营项目 100 多个,助力企业孵化电商项目 150 多家,完成了近两百个中小微企业的电商业务和模式咨询项目,为企业输送了 1000 多名高技能电商人才,其中创业学生有 100 多名,形成了「引企驻校」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从 2013 年开始学院开始涉足跨境电商产业领域,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主体先后与慈溪市 E 点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和宁波电商经济创新园区等宁波当地知名电商园区共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积极开展当地中小企业电商项目的运营和服务咨询等电商保姆式的服务,形成了「入园办学」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近年来学院积极的建设成果,受到了省市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高度关注,宁波市教育局和宁波市商务委员会先后授权学院牵头组建宁波市电子商务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宁波市电子商务学院和全国跨境电子商务产教联盟,并由学院承担秘书处和办公室日常管理工作,是当前指导区域职业教育系统开展电商类专业建设的重要平台,通过开设宁波市高校应届毕业生电子商务紧缺人才培训班、开展市电商师资培训班、实施全市大中专院校双「十一」活动等工作,切实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作为产业学院试点,电子商务学院已初步建成「入园办学、引企驻校」人才培养模式,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具备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人才培养定位偏重于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技能,学生思政教育与园区日常管理工作联系不够密切,尚未建立企业文化与思政文化相结合的特色文化。
(2)政校园企合作利益松散,协同运行机制不顺畅,现代学徒制内涵建设不够到位。
(3)尚未形成和区域产业链发展相适应的专业链,园区化办学路径特色不鲜明。
4 产业学院「123 模式」改革的内涵
所谓「123 模式」,主要指 1:即一种精神(德商为本)。以立德树人为引领,秉持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培育传承宁波商帮精神和义利观的创新创业人才。2:即双制育人。贯彻国家职教改革精神,以现代学徒制为抓手,构建院政企三方联动协同运行机制,重点实施中高职衔接的五年一贯制现代学徒制工作。3:即 3S 联动。夯实人才培养目标,以「三三三制」创新办学主体(三位一体)、特色(三区联动)和制度(三链对接),其中有以下几点:
(1)办学主体(Subject):从单一主体向三位一体转变,实现学院、政府和企业共建共管,打造一个具有独立运营功能的电子商务产教园区。
(2)办学特色(Specialty):从传统校区向三区联动转变,实现校区、园区和社区共生共荣,打造一个区域电商产业生态圈。
(3)办学制度(System):从专业教育向三链对接转变,实现专业、产业和服务共享共融,打造一条符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特色专业-产业-服务链。
5 产业学院「123 模式」改革的路径探索
(1)电子商务学院与宁波某镇政府、1-2 个牵头企业合作共建一个具有独立运营功能的电商产教园区。按照专业分工原则,电商学院负责品牌输出、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场地改造;镇政府负责场地提供(承担至少五年场租)和装修补助,运营资金补助和产业政策支持;牵头企业负责招商引资、物业管理和社区管理。
(2)以新生引导课、企业家精神大讲堂、课程思政、企业文化进课堂、园区品牌文化节、三师协同育人(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思政生活教师)等形式为抓手,强化立德树人,全过程倡导义利观,打造新时代德商。
(3)园区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由学校、政府和行业企业等代表组成,定期召开理事会,负责园区战略规划、重大事项决定并听取院长工作报告。院长执行理事会决定,并向理事会负责,在职责范围内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副院长、兼职专业副主任和兼职专业教师,实施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建设并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工作,实现一个专业至少拥有一个以上紧密性生产性实训基地。
(4)开展现代学徒制建设,实施入园企业专家和学生开展师带徒工程并签订实习(就业)协议,开展学生首席学徒评选活动。以「有课进课堂,没课进工场」为原则,鼓励专业教师组建项目组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性专业活动。同时提前介入宁波市职教中心、宁波行知职高等中职院校相关专业五年一贯制(或 3+2)学生的现代学徒制建设工作,吸收该部分学生进入园区,以现代学徒制为抓手开展中高职衔接工作。
(5)将产教园区建设成为人才培养校区、产业集聚园区和当地社区学院,实现 500 名左右电商、国贸、跨境电商等专业学生入驻产教园区,吸收 50 家左右企业(重点为婴幼儿、户外用品、服装服饰等产业)以整体或电商项目的形式入园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基本达到 10 名左右学生服务于一家企业。同时以互联网思维重点打造集家乡特色美食、生活服务、休闲服务于一体的 O2O 邻里中心,开放园区内图书馆、体育场、实训基地等公共设施,成为社区文体中心,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向周边居民开展电子商务普及培训、技能提升培训、素质培训等公益培训项目并定期举办人才集市,同时开设社区老年大学、幼儿英语培训中心和商业路演中心,承接政府相关政策服务工作,使产教园区成为当地的人才服务中心和智力中心。
6 结束语
我们以落实立德树人,塑造学生义利观,培育现代德商为根本要求,高度重视企业文化与思政文化的结合。以产业学院为主统筹运作,使校企协同运行的相关诸要素有机组合、协调运作,有效结合了学院、当地政府和入园企业的利益诉求,形成了一套能最优化实现目标的协同运行机制,并有效设计了产业学院的实施路径,希望能对高职实施产业学院提供些许改革参考思路。
参考文献
[1]蔡简建,胡赤弟,陈珊,等.专业—产业链—基于可雇佣性的专业建设制度创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
[2]陈珊,蔡简建.互联网经济下高职院校「入园办学」模式实践探究——以宁波市电子商务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7,(26).
[3]蔡简建,陈明.基于专业-产业链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协同育人机制改革与实践——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33).
[4]庄素媚,刘书敏.旅游产业学院建设与实践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
作者简介:蔡简建(1985-),男,浙江平阳人,管理学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陈珊(1989-),女,浙江宁波人,管理学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作者 蔡简建 陈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