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社团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高校创新创业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载体之一,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业综合能力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双创」背景下,对高校创新创业学生社团的发展模式展开研究,总结梳理目前高校创新创业社团普遍存在的发展模式,并加以评价和比较。基于评价、比较结果,构建更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社团发展模式,旨在为今后推进社团管理机制改革,提升建设成效,培养更具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创新创业社团;发展模式;中心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5.037
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在近年来备受关注。2015 年「创客」一词首次出现在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我国国 家战略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到 2020 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创业人才的规模与质量,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创新创业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在传播和深化创新创业相关专业知识,提升 大学生就创业综合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双创」背景下,如何科学有效地建设、管理创新创业学生社团也受到高校学生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此背景, 本文将围绕高校创新创业社团发展模式展开研究。
1 高校创新创业社团管理状况
自 198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 21 世纪世界教育研讨会」后,我国高校开始引入了创业教育的概念,高校中渐渐出现了一批创新创业学生社团,但对这些创新创业社团的管理较为宽泛。
随着国家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日益重视,创新创业学生社团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出现了创新实践类社团、创新创业科普培训类社团、创新创业竞赛类社团、创业公益服务类社团等多种类型,高校也加强了对这些社团的管理。
近年来,众多高校也开始探索新的发展管理模式,例如搭建创新创业发展中心、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班等,旨在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社团发展建设、提高创新创业运营成效、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2 高校创新创业社团发展模式分类
为进一步探讨高校创新创业社团的发展模式,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创新创业社团发展模式进行梳理总结。
2.1 高校创新创业社团发展模式调查研究
基于高校的代表性、创新创业社团发展情况、高校信息化建设程度,研究选取了 16 所国内典型高校的共 39 个创新创业社团进行问卷调研。所选高校覆盖我国华东、华南、华中、华北、西南和东北地区,高校类型包含综合类高校、理工类高校、财经类高校、医药类高校、体育类高校等,地区分布和类型分布较广,具体情况如表 1 所示。
问卷共计发放 381 份,有效回收共计 353 份,问卷有效率达 92.65%。
2.2 高校创新创业社团发展模式分类
结合问卷调研、高校官方网站和数据库文献资料可知,高校创新创业学生社团均是在高校共青团委统一管理、指导和监督下的学生组织。根据高校团委对创新创业类社团直接管理程度的不同,高校创新创业社团发展模式大致可划分为团委直属管理、依托就创业指导部门管理以及依托「双创中心」管理三类。
2.2.1 团委直属管理
团委直属管理是高校创新创业学生社团中较为普遍的一种运营模式,视团委管理程度,具体又可分为团委直接指导、社团联合会直接管理以及在团委备案,学生自主运营三种类型,其中较为常见的是前两种。
(1)团委直接指导。
此种模式下团委对社团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社团管理、活动开展、培训教育、成员聘用等多个方面,指导更为细化、全面。采用这种运营模式的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创业协会居多。该类社团的特点为面向全校学生,通过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开展的活动类型主要为学术创新类、社会实践类等,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宣扬科技创新知识,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意识和思维的平台。同时一些社团也负责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活动。
(2)社团联合会管理。
社团联合会是在校团委的指导监督下管理社团工作、服务社团发展的学生组织,负责引导、管理、协调、服务、监督和考核全校的学生社团。在此种模式下,社团申请、注册、财务管理、活动场地批准、注销等皆由社团联合会统一负责。社团联合会管辖社团涵盖公益实践类、娱乐类、体育类、文艺类等,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一般归类于公益实践类,社团类型包括各类职业规划协会、校企联合俱乐部以及创行(Enactus)这样的非盈利学生组织等。此类社团主要面向具有相应兴趣或需求的同学,旨在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创业需求。各社团根据自身特点举办相应活动,例如职业发展指导大会、校园招聘会等。
(3)在团委备案,学生自主运营。
此类模式是指创新创业社团在团委处备案后,无其他组织机构统一管理,由学生独立运营。此类创新创业社团一般规模较小,缺乏完备的社团制度和信息化建设,在学校的影响力相对较弱。该类社团的活动主要面向社团内部成员,旨在培养成员的创新意识。
2.2.2 依托就业指导部门管理
该种模式指的是创新创业社团在团委注册后,划归到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下,由就业指导部门协助指导和管理。就业指导部门结合部门就创业资源,为创新创业社团提供更全面的创新创业资讯、更多的培训机会以及更为广阔的创新创业平台。隶属于就业指导部门的社团一般为职业规划类、校企俱乐部等创新创业学生社团。这些社团大多通过举办创新创业活动、讲座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与创业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就业意识,促进学生建立完整、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2.2.3 依托「双创中心」管理
依托「双创中心」管理的运营模式指的创新创业社团由高校建立的创新创业发展中心统一管理运营。「双创中心」通过构建创新创业平台,整合了学校创新创业相关资源,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为社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在该种模式下,「双创中心」下设社团可共同使用中心各项软硬件资源,在中心的指导下开展各种类型创新创业、商业素质拓展、企业交流互动活动,增大创新创业资源的效用,促进社团自身良性发展。
此外也有其他形式的管理模式,例如依托学院管理、创业学院等。依托学院管理是指将创新创业社团划归到学院团委处,依托高校某个具有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优势的二级学院分团委集中管理,因此本文将该种模式归为团委直接指导;创业学院通过开设创业班等形式将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组织起来统一管理指导,为学生提供创业教育、创业竞赛指导、项目孵化等服务。根据创业学院的性质也可归为「双创中心」管理这一类。
2.3 创新创业社团发展模式比例分布
在总结了高校创新创业社团普遍存在的三种发展模式后,对调研涉及的 39 个社团进行进一步资料搜集,确定每个社团具体的发展模式。图 1 为通过相关资料搜集调研到的 39 个社团运营机制类型的统计图。
由图 1 可知,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社团以团委直接管理为主,占比 60% 以上;依托就创业指导部门管理和依托「双创中心」管理的高校占比分别为 20% 和 15% 左右。
3 基于 AHP 模煳综合法对高校创新创业社团发展模式的综合评价
3.1 评价指标体系
在之前的研究中,研究者(引用)曾采用模煳综合评价法构建了一套创新创业社团评价体系,包括 5 个一级指标(社团管理与建设、社团资源支撑、社团创新创业活动开展与参与、社团可持续发展性、社团建设效益),18 个二级指标,用于定量分析创新创业学生社团建设发展情况,如表 2 所示。
3.2 不同模式下高校创新创业社团评价
3.2.1 同发展模式下高校创新创业社团评价得分和模式总得分
采用表 2 评价体系,结合问卷结果得出不同发展模式下高校创新创业社团评价得分和模式总体得分,并评定社团和模式发展等级,如表 3 所示。
根据调研数据整理计算可知,三种模式下各社团均处于良好和优秀级别,但综合来看,三种模式的的得分为:依托「双创中心」管理 > 团委管理 > 依托就业指导部门管理。
3.2.2 不同模式下高校创新创业社团一级指标评价得分
得到创新创业社团发展模式的综合得分后,为进一步研究不同模式下创新创业社团在各方面的建设发展情况,本文计算了 5 个一级指标所对应的评价得分,如图 2 所示。
从图 2 可得,在社团管理与建设、社团资源支撑、社团创新创业活动开展与参与、社团可持续发展性、社团建设效益五个方面,依托「双创中心」管理模式皆为最优,依托就创业指导部门管理模式均处于劣势,团委管理模式处于两者之间。此外,在五个指标评分中,社团创新创业活动开展与参与这一指标的分数明显低于其他指标,社团资源支撑和社团建设效益略低于社团管理与建设和社团可持续发展性两个指标。
3.3 讨论
根据高校创新创业社团评价得分可知,在不同模式下以及统一模式下不同维度上创新创业社团的建设都有所差异。
3.3.1 不同模式下创新创业社团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评价得分,三种模式下「双创中心」管理模式为最优,团委管理模式次之,依托就创业部门相对落后。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高校对创新创业社团的定位以及重视程度有所差异。
创新创业社团以传播和深化创新创业相关专业知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提升大学生就创业综合能力为发展目标。高校「双创中心」的建设发展紧密围绕「创新创业」,在这种模式管理下,社团的定位与创新创业的相关度相对较高。团委直接管理模式下,创新创业社团的定位主要集中于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科普,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依托就创业部门模式下的创新创业社团定位更偏向于学生职业发展和能力培养,关注点侧重于大学生未来职业规划,与创新创业的相关性小于依托「双创中心」管理和团委直接管理两种模式。
同时,不同发展模式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对创新创业社团的重视程度有所差异,建立了「双创中心」的高校对创新创业社团的建设发展相对更为重视,能在多方面给予支持,从而推进社团进一步发展,其他两种模式则相对欠缺。
3.3.2 同一模式下创新创业社团各维度差异分析
根据评分结果,在活动开展与参与、资源支持和建设效益方面,创新创业社团的得分情况低于其他两项,说明创新创业社团在这三个方面仍需加强建设。其中在创新创业社团活动开展与参与方面的分值远小于社团的其他几个维度分数,本文认为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创新创业社团在近几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社团活动也更为丰富多彩,但总体而言,活动的层次相对较低,大多为院部级和校级,省市级和国家级的创新创业活动相对较少;其次,社团活动数量虽然较多,但与创新创业的相关性仍不够紧密,部分活动的娱乐性较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效果并不显着;此外,社团成员创新创业竞赛参与性也需提升。创新创业类竞赛是大学生们检验自我、展示自我、实现自我的平台,现阶段创新创业社团活动主要集中在创新实践类、创新创业科普培训类等,在竞赛方面的参与度相对较低。
4 高校创新创业学生社团模式探索
由前文可知,依托「双创中心」管理模式为最优,依托就业指导部门管理模式相对劣势较明显;同时,三种管理模式下创新创业社团在社团创新创业活动开展与参与方面建设相对较差,在社团资源支撑和社团建设效益方面也存在一定进步空间。针对该情况,本文基于「四步走」的建设思路构建了「中心管理型」创新创业发展模式,即建立专门机构,统一指导管理创新创业社团,并按照「建立发展中心、联合相关企业,组织双创活动,加大项目转化」的发展思路开展建设,旨在为今后推进社团管理机制改革,提升建设成效,培养更具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思路和借鉴。
4.1 建立创新创业发展中心
高校可依托团委、就业指导部门或有创新创业基础二级学院的资源优势,设立创新创业发展中心,整合学校原有创新创业资源,建立制度化、规范化、一体化的创新创业社团管理体系。建立创新创业发展中心的优势在于改变了创新创业社团相对独立发展的模式,对创新创业类社团实行中心统一管理,同时各社团将严格执行各类规范化制度,进一步规范了社团内部建设,从而保证社团运营机制的高效性,优化了资源共享。
4.2 联合相关企业
联合相关企业对于创新创业社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创新创业社团可以从企业获取丰富的发展资源,包括资金资源、师资资源等;另一方面,校企联合为社团成员提供了更多的实践交流机会,各合作企业可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参观实习,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企业运作流程与机制;此外,通过校企联合为创新创业社团成员提供就创业「绿色通道」,扩宽了就创业渠道。
4.3 组织「双创」活动
高校创新创业社团可集中在职业规划类、创新实践类、双创竞赛类等活动,通过培训、实践和竞赛等形式提高学生就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活动可为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丰富就创业相关知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寻找更清晰准确的自我定位,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检验自我、展示自我、实现自我的平台。
4.4 加大项目转化
经过前三步的建设发展,创新创业社团在社团建设、资源、活动等都有了大幅度提高,中心发展重心应放在社团项目的孵化转化上。高校创新创业社团在发展中,不乏产生前景良好的创新创业项目,但由于资金、技术、硬件等条件的限制导致这些项目无法成形。倡导项目孵化转化,能促进大学增加在项目后期发展运营的投入,让有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的项目成果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云.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领导科学论坛,2016,(15):7072.
[2]金晓.高校就业创业类社团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学园,2014,(13)
[3]王彩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作者 方芳 孙云龙 戴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