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研究

作者
作者

摘 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作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抓手,已在我国高校中广泛实施,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应用型双创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及典型案例研究,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过程中,存在与学科专业教育脱节、缺少有效指导等现实问题,并从突破学科本位、整合多元化资源和组建项目团队三个角度给予相关改进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2.028

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

自 2014 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大学生凭借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等优势成为双创人才的优质力量。创新创业培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新方向,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大学生创新创业机会、提升创业实践能力则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新的工作重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大创计划」),其「教育教学—训练实践—项目孵化—初步创业」的全链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学以致用的双创人才提供了探索的契机。

目前,多数高校的「大创计划」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模式和框架,存在着与传统学科专业教育脱节、项目缺少有效指导打磨、学生团队组建不合理等问题,导致高校「大创计划」难以持续孵化出高质量项目,并影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面对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这一现实问题,占中国高校大比例的应用型本科学校应当如何构建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以「大创计划」为抓手培养高层次的双创人才,成了该类学校新的研究课题。

2 「大创计划」的必要性

2.1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应用型本科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以行业、职业需求为导向,强调通识知识与专业知识并重;在能力结构方面,注重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大创计划」作为探索实践的重要方式,鼓励高校基于专业教育课程,面向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按照学以致用、以用为本的思路,进一步对能力突出、态度积极的学生进行长期培养,从而提高双创人才质量。

2.2 双创人才培养机制的需要

在应用型本科以产业和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高校与企业、社会机构的合作必不可少,创业项目立足于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区别于以往的高校、企业牵头项目,「大创计划」在此基础上做出模式创新,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寻找切入点并开展项目,为项目开展提供专业指导和资金支持。

3 「大创计划」训练项目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训练计划与专业教育缺乏有机联系

当前,教育部门及各高校正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与学科体系、知识结构的深度融合,是「大创计划」项目研究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大创计划」更多地被划分为第二课堂学生素质拓展的实践方式,孤立于第一课堂专业教育的纵向延伸。这一定位的局限性,微观上导致学生在自身学科专业上缺少实践探索机会,难以将「大创计划」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实现对自身学科专业的新知探索及创造;宏观上导致项目方向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通识教育、创新发明方向,而创业实践、校企合作等方向鲜有涉及。究其根本,是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上未形成科学、清晰的框架,从而实现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教育方针的有效指导。

3.2 与训练计划匹配的高质量资源不足

作为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大创计划」为创新驱动战略的推进实施提供了实践机会,但外部资源支持缺失、外部资源与项目本身不匹配等问题长期存在。不少学生以「大创计划」为契机,提出了可进一步挖掘的初步项目构思,但外部引导的缺失造成其构思仅停留在想法层面,未能最终形成系统的、完备的项目方案;而相对成熟完备的项目方案,多数也因创业导师指导、项目资金等创业必要资源的缺失,而无法真正得到孵化并落地。这一现象背后的直接原因,是「大创计划」管理机制设计得不合理及扶持条件的缺席,高校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项目检查及考评上,而对于提高项目的可实现性、引入高质量的匹配资源等工作的投入明显不足,导致项目最终流于形式。

3.3 学生团队人员构成上存在学科壁垒

现阶段的多数「大创计划」训练项目,是以社会或行业发展前沿、热点或痛点为主题的创新训练项目,无疑这对团队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交叉学科不断涌现与兴起的背景下,跨学科、跨专业组建团队成了项目高效开展的基本要求。但就已有的训练项目来看,项目团队的组建往往基于成员自身的交际关系,多数项目的成员大多来自同一院系,同一团队的成员均来自同一专业的现象更是不在少数。这一方式难以将高素质的学生选拔出来组建优质团队,也不符合「依据项目需求及分工选拔成员」的原则。团队成员学科背景的相似,造成项目思路难以发散并形成系统框架,缺少多元化知识和理念的融合,从而难以高效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 应用型本科「大创计划」探索建议

4.1 优化双创顶层设计,突破传统学科本位

「大创计划」是以学科专业教育为根基的创新创业教育途径,需要高校完善相关机制,以此为契机探索两种教育方向实现有机融合的路径。高校在项目立项时应当为师生进行针对「大创计划」的全面、专业解读,并指导院系以「大创计划」训练项目为推手,通过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等顶层设计,探索以学科专业教育为基础与双创教育融合的培养体系。学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有机融合,其关键不仅在于传统学科本位的突破,还在于注重应用型本科人才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将「大创计划」训练项目作为第一课堂课程的纵向延伸,观念上要摒弃「专业教育既知识灌输」的想法,学生需要在掌握既有知识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并探索问题,甚至专精于某一细分领域,弥补学科专业教育面对产业发展的滞后。

4.2 整合校内外资源,寻求多元化支持

行业发展趋势、技术进步动态、市场需求唿声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催化剂」。应用型本科高校所开展的「大创计划」,更多地倾向于市场需求而非学术价值,有效整合并引入校内外资源,自然成为了加强项目可实现性的重要一环。在校企合作中,单一的授课、实习成了主要合作内容,而以孵化创业项目为主体的合作却鲜有涉及,「大创计划」可在此基础上探索新模式、新方向,将学生的创新性与企业的专业性结合起来,在专业教师、企业导师的指导下打磨项目,从而使创新性想法真正落地。实现「大创计划」的多元化支持,需要高校、企业、政府开展「三位一体」的合作,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突出专业特色,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和规模优势。

4.3 以项目开展为导向,跨学科组建团队

「大创计划」从创意性想法到高质量项目的孵化,离不开高素质的项目团队,团队成员的素养及执行力是影响项目质量的重要因素。相比于「组建团队后提出创意」,「依据创意组建团队」的模式更具指向性,明确项目的基本框架及执行思路后,依据项目需要完成的工作寻找相应的团队成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项目提质增效。「大创计划」训练项目涉及理工科、管理学、营销学等多个学科,许多问题涉及多学科领域。面对跨学科交叉能力的高要求,跨院系、专业组建的项目团队无疑更具优势,有着不同学科背景的成员使各种想法向各方发散,多元知识架构生成综合性思维逻辑,在解决复杂问题时能够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

5 结语

「大创计划」作为应用型本科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模式探索,是一个帮助学生成长、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一过程的有效开展,需要优化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在传统学科专业教育之上更进一步,各方通过整合、共享资源实现共赢,真正打造高素养团队及高质量项目。「大创计划」训练项目的进一步优化,离不开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善于质疑、具备探索精神勇于创新的应用型双创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新跃,董世洪,周金其,等.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8,(3-4):122-124.

[2]徐晓君,熊森.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探索[J].高教学刊,2020,(5):26-28.

[3]冯鸿,于敏章,岳云华,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5):30-32.

[4]闫晶,尹立新.基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20,(9):30-34.

[5]巩丽霞.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基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9):43-47.

[6]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7]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 2020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EB/OL].http://jyt.jiangsu.gov.cn/art/2020/5/13/art_58320_9114340.html,2018.

基金项目:2020 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智能语音通话助手 APP——智讯小犀」(202013984028Y);2019 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2019JSJG219);2020 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金课』建设模式研究」——以《跨境电商实务》课程建设为例(2020SJA2331)。

作者简介:童川(2001-),男,江苏南京人,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互联网营销、创新创业;李悦(1981-),女,江苏苏州人,硕士,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教育学(通讯作者)。


作者 童川 李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