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阅读是完善自身的手段之一

作者
作者

近 日,本刊专栏作家、学者余世存的读经笔记《微观国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初读此书,有似曾相识之感。究其原因,个人笔法风格自不必说,深层次看,本书延续了《非常道》的读史方法:对古人的故事与思想,辅以现代性的解读与人文关怀。

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治学态度在本书中得以表达与延续,从《非常道》到「立人三部曲」,再到如今的《微观国学》,一名学人的治学思想日益明显,即回归传统文化,致力于挖掘中国本土的智慧与文明,以期影响新的国家文明和个人文明。

汉语作家的使命在于开智启蒙

2005 年,一本无序文、后记,无注引的《非常道:1840-1999 的中国话语》横空出世,这本开历史写作「微博体」风气之先的书一时「洛阳纸贵」,成为当年文史类图书的畅销书。

有人说这是当代版本的《世说新语》,它「只言片语」地截取了自晚清、民国而至解放后的历史片断,记录了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的同治重臣,以孙中山、袁世凯为代表的辛亥豪雄,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先锋,以毛泽东、蒋介石为代表的国共两党,以钱锺书、陈寅恪为代表的传统文人,以李敖、王小波为代表的文坛斗士的话语。

「西方人说,太初有言,言与上帝同在,中国人也说,口含天宪。」余世存在北京大学上学期间,就留意到近代以来中国人的话语,其中有非常可观的、可玩味的,于是,他开始了漫长的收集和摘抄。后来,他强烈地意识到,这些片断言行本身就有意义,不需要自己在旁边饶舌。所以最终放弃了自己要站出来表达的冲动,而是选择由历史细节本身来说话。

余世存显然并不满足于收集历史的「边角料」,更不愿意将治学成果停留在「很好看,很八卦,很丰富」的层次。终于,经过 10 年的潜心写作,「立人三部曲」(包括《盗火与革命》《安身与立命》《世道与人心》)付梓,完整呈现了近现代中国数百位历史推手和弄潮儿的人生。

余世存说,自青年时代起,就有「野心」为笔下的人物「盖棺定论」,「希望在散乱的史书、意识形态评判之外,为当代社会贡献我个人『论世知人』的人生坐标。」同时,「立人」也是他对自己的期许,「汉语作家的使命之一仍在于自立立人的开智启蒙。」

国学不是用来拯救世界的

从近现代上溯,挖掘这个民族最本真的底色,很自然就到了先秦诸子。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本《微观国学》。余世存坦言,阅读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等学说和经典时,一边读一边写下一些思考,读经本身没有目的,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余世存看来,当代社会的国民需要对自己与自然、与人类文明、与传统文化即经典的关系做出回答。而这一问题的答案,在重返经典的途中我们能够找到。

对于某些人所言的「用国学拯救世界」,余世存并不认同,他表示从未想过国学能拯救世界。《非常道》出版后,他对天文学感兴趣,从天文学入手研读夏商周三代以上的材料,撞上了《易经》、河图洛书、天干地支。从近现代史到国学的治学轨迹,是「人生的作业」和「个人的文化自觉」。

「阅读是一种生活消费,也是人生的责任,是完善自己最好的手段之一。」余世存认为现代国民都有责任教育好自己,进而影响周围。这种责任与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他跟中国经典的关系。在先秦诸子身上,余世存看到了传统士大夫的开放胸怀,尤其是孔子的「能知能行」,他认为,孔子最重要的价值不是仁爱,而是学习。

「学习能成为现代人的人生价值,既是现代文明的需要,也是现代人的责任。我们每天都从手机上看到大量的知识、信息,如果没有学习的精神或态度,这些知识和信息对于我们就是垃圾,但我们知道,手机上的信息不全是垃圾,而且这些信息时刻都在更新。只有狂妄的人、固步自封的人才会对手机上的信息视而不见。」

在书中,余世存还为老子「翻案」。有人认为《道德经》是写给弱者的「心灵鸡汤」。

还有很多人以为老子公开地主张「愚民」,在老子的思想中,「圣人」决不许人民有自由的思想(「虚其心」)和坚定的意志(「弱其志」),所以老子反智。

余世存认为这种观点是对老子思想的断章取义。从《道德经》中可以看到,老子对知、智、明三个字的用法是有区别的。老子的「知」,一般指「了解」「知道」,这不是他所要否定的。老子否定的知,是人的欲念。所谓「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里的「智」,正是老子质疑和反对的,他是指「以知识为工具而行诈伪之事」的「巧智」,是我们常说的耍小聪明。至于智慧,老子一般用「明」来表示,是体「道」知「常」的最高智慧。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而老子的「愚」,并非愚昧,而是朴实无华的意思。

「为老子『反智』正名,对我们普通人也有重要的意义。这让我们更加明白,以老子的智慧,他跟我们普通人一样感同身受,他跟我们一样反对独裁者、专横者的自作聪明。我们应该把加诸老子身上的阴谋色彩去掉,恰恰相反,老子是反对阴谋、权术的,老子要求的,是真正的智慧。」

回忆几十年的写作历程,余世存说自己仍然在力图安慰世道人心。他对自己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文章每一本书都有着现代性的考量,「知识分子要使知识材料融进当代生活,他是在做招魂的工作,知识材料在他笔下因此成为活生生的文化和精神。遗憾的是,我们看到这类知识分子还是太少。」


作者 曾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