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民企发展,要管住公权力

作者
作者

影响中国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的因素,既有短期因素,更有一些长期因素。推动民营经济发展,需要健全和完善一个清晰、可预期、平等、法治的市场环境。

部分民企面临三大尴尬

市场经济的公平性,强调竞争的有效性和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平等地位,释放市场活力。

当下部分中国民营经济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尴尬,较明显的有以下情形:一是个别地方不公平准入。有些领域对外开放了,但对民企没有开放,仍然是国有企业高度垄断,支配着主要经济资源。有些领域名义上对民企开放了,但民企进入步履维艰,困难重重。

二是政府对国企很高的财政补贴,使国企在诸多领域能够长驱直入,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其它类型所有制企业难以实现公平竞争。

三是政府运用多种经济手段,有时具有明显倾斜性。例如利用价格手段维系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产品和服务价格,强化提高这些国企的盈利水平,但可能影响民营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各级政府掌握着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一些官员通过直接审批投资项目、对市场准入广泛设立行政许可、对价格进行管制等手段,直接对企业和个人的微观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使民营经济正常发展受到影响。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讲话中提出的那样,民营企业「在平等保护产权、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要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政府各项权力必须严格限定在法制轨道上,只有政府权力不任性,市场才有可能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经济联系的纽带,真正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在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上,目前问题是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职能缺位、错位、越位现象严重,导致了行政审批门槛多、公共服务不到位、权力行使不规范,对民营经济发展诸多政策落实不到位、效果不彰显。要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政府部门需要与「放管服」改革工作相结合,持续深入在简环节、优流程、转作风、提效能方面发力,进而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提供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军民融合等有利于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容。

全面公开行政执法部门权责清单

目前民营经济遇到的困境还在于,合法财产权利可能难以得到法律公正保护。因而,民营企业家对自身财产和人身安全的需求很强烈,他们疾唿创建法治的市场环境。

必须保障各类所有制市场主体的合法权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其核心内容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必须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应当向社会全面公开行政执法部门权责清单。切实防止一些部门在执法中对民营企业采取简单粗暴,侵犯公民财产和人身安全的做法。

创建法治的市场环境,政法部门责无旁贷。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政法部门主动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本身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因而,需要政法机关在法律框架内最大程度地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稳定社会预期。

创建法治的市场环境,关键是让民营企业和内资、外资展开公平公正合法合规的竞争。其中,法院机关积极发挥审判职能,引导市场取向尤其必要。例如,一些资源性、基础性的领域出现垄断现象,由此产生了市场的不公平。应当加强反垄断案件审理,依法制止占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市场主体滥用垄断地位。

创建法治的市场环境,需要完善产权保护等制度。其中,需要严格界定企业家个人的财产和企业的财产,应当将企业家的个人破产和企业破产区分开来,扩大破产法的适用范围,确立个人破产制度。

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也十分重要。要使政府各项权力严格限定在法制轨道上。政府权力难以任性,市场才有可能真正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近年来揭发出来的诸多腐败现象可以看出,公权力机关一旦违法插手经济活动,严重的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政法部门在处理经济案件时,应进一步细化公权力介入经济纠纷的实体条件和程序条件,进一步完善外部监督制约机制,缩小乃至消除公权力「任性」的空间。

此外,还要完善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加大减税力度,增强企业获得感,意义重大。这需要行政体制改革相伴随。如果不能够落实简政放权,倒逼行政体制改革,庞大的行政支出很难压缩,减税也难有空间。

制定营商环境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习近平同志提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 6 个方面政策举措后,各地开展了多项改善营商环境的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果。在笔者看来,还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创建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微观环境。

制定营商环境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世界银行《2019 年营商环境报告》说明,中国过去一年为中小企业改善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上期的第 78 位跃升至第 46 位,但也说明中国营商环境还有很大改进空间。目前的问题一是政策随意性大,便利化措施推进缓慢。不同区域政策不一致、同一区域政策由于「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口径也随时发生变化,直接影响了政府的诚信。二是政策可预期性不强。诸多政策存在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随着领导任期的变化而变化。一些地方政策法规出台之前没有广泛征求企业的意见、不接地气,且「朝令夕改」。因而,推进营商环境改善意义重大。建议制定各地营商环境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如果考核指标体系较为完善,一个地方营商环境改善,应当作为党政部门重要的政绩考核指标之一。

加强工会组织建设。为推动民营企业自身健康发展,工会组织建设需要提上议事日程。工会组织不仅仅需要维护劳工合法权益,也应维护包括企业主的合法权益。工会组织建设,需要得到上级工会部门的支持。

纠正侵害企业产权的错案冤案。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中谈及「要甄别纠正一批侵害企业产权的错案冤案」,获得了社会广泛点赞。保护产权意义在于,给企业家对未来有清晰预期。由于市场环境的不规范,也由于企业家自身存在缺陷,现实生活中,民营企业一般违法行为量广面大。对民营企业经营中的一般或轻微违法行为,慎用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即使对民营企业采用上述措施,也应当严格区分个人财产和企业法人财产、违法所得和合法财产、涉案人员个人财产和家庭成员财产,结案后及时解封、解冻非涉案财物。

企业产权冤假错案的形成原因,既有立法层面的问题,又有执法层面的问题,需要在司法实践中予以修正。在立法层面,我国法律中存在因所有制主体身份不同而同罪异罚或异罪同罚的现象。

目前,一些侵害企业产权的错案冤案影响不小,尽快纠正那些侵害企业产权的错案冤案尤其迫切。自 2017 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决定依法再审张文中、顾雏军等标志性案件以来,对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发挥了示范和积极推动作用。因而,尽快纠正影响重大的错案冤案,有利于重振人们信心,有利于中国民营经济释放活力。


作者 陈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