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视组为何特别能「发现」?

巡视组成功有三点经验
与中央巡视组相关的新闻,频频出现的一个词是「发现」。如:苏荣、白恩培、武长顺等官员腐败线索,以及山西「塌方式」腐败案等,都是通过巡视发现的;中央巡视组还发现了地方一些领导干部超标准配车、多占住房和买官卖官、带病提拔等问题。有一些问题在当地不是秘密,却被长期掩盖或难以撼动,直到被巡视组「发现」才得到应有处理。
为什么巡视组特别能「发现」?是其火眼金睛,还是其另辟蹊径?细看巡视组的基本工作方式,仍以常见的听取汇报、调阅资料、个别谈话、受理来访、民主测评等为主。为何工作成效不同呢?
思考巡视组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从严治党上决心空前,态度坚决,这是巡视工作及巡视组面貌焕然一新的根本保障。
其次,「三个回避」(即任职回避、地域回避、公务回避)的原则及制度安排,使巡视组能在相当程度上超越被巡视的地方和单位久已形成,甚至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圈子,摆脱形形色色、复杂的利益关系的困扰,更能追求客观公正,彰显公平正义。
第三,恰当的制度机制激发和促成了巡视组勇于「发现」的内在动力。十八大后,中央对与巡视组相关的制度机制作出调整,明确巡视组主要职能就是「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并规定,巡视组向党的巡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并报告工作;用党内法规明确规定巡视组人员如有「对应当发现的重要问题没有发现」等情形,将严肃追责;实行组长负责制,严格考核。
建立群众发现问题的保障机制
巡视组特别能「发现」的经验,对于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及反腐败斗争,至为宝贵,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应激活地方自身「发现」问题的愿望及冲动。实践证明,巡视组与许多地方并不是在「发现」的能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在「发现」的愿望上差别明显。巡视工作卓有成效,但巡视组针对一地的工作是短时期、阶段性的,「回头看」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巩固和发展党风廉政建设成效,长久看,还是要着眼于激活地方自身「发现」问题的愿望及冲动,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学习和借鉴巡视工作经验,改进和完善地方在「发现」问题上的思路及制度机制。
其次,应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现问题」的长效机制。人民群众是「发现问题」最基本、最可靠的力量,长效机制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下决心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建立超越长官意志及地方、部门利益的党内外群众的表达和诉求机制,「切实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这包括逐步建立领导干部家庭财产申报机制,为群众的「发现」创造必要条件;建立和完善包括舆论监督在内的党内外群众公开批评机制,为群众的「发现」提供必要载体;建立党代表、人大代表约见党政领导干部的制度机制,保障群众的「发现」能及时有效传输。
第三,应建立取信于民的「发现」权利保障机制。这是能使全社会始终保持发现违法乱纪问题的动力的基本条件。这也是一些地方虽然问题不少、但抨击和「发现」之声寥寥的一个原因。因此,一方面需要党和政府严查打压党内外群众批评和「发现」权利的典型案例,「徙木立信」;另一方面,更需要在法治轨道上建立健全保障党内外群众言论的权利。
最后,着眼于建立严厉的对「应发现而未发现」的责任追究机制。这是实现党中央要求的「发现问题,形成震慑」的一条必由之路。对一些地方和单位出于各种动机掩饰问题、阻碍「发现」、欺上瞒下的行径,一经发现,就要借鉴「一案双查」机制,既严肃查处发现的问题,又严厉追究导致问题迟迟未能「发现」的责任者,并给予其相应的党纪国法处分。
作者 刘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