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培育良好政治生态「土壤」

近 年来,乐山市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积极探索实施「净土」工程,培育良好政治生态「土壤」,全市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向善。然而,「土壤净化」不会一蹴而就,甚至面临「二次污染」的风险,还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政治生态「土壤」是怎样的
土壤是多相多孔体系,与多种自然元素循环周转,共同构成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就乐山市政治生态「土壤」而言,仍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是顽症痼疾,需要认真分析研判。
个别地区和单位「四个意识」不牢,执行上级决策部署「中阻梗」,「阳光」被挡,政治生态「土壤」不健康。如市环保局对国务院办公厅 2014 年下发的《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执行不力,没有达到「2016 年底完成清理整改任务」要求,客观上造成中央环保督察组向我市交办投诉信访件居多的被动局面。
部分领导干部「有机质」作用「释放」不充分,「关键少数」未发挥「关键作用」,「有机质」缺乏致「土壤」肥力减弱。如个别市级部门班子成员间沟通交流少,因意见分歧发生党组会上争吵拍桌现象;有的班子成员相互拆台,不分场合吵架,干部队伍人心惶惶、士气低迷。
队伍管理宽松软,干部队伍「矿物质」失衡致「土壤」松动。有的干部思想萎靡,奋斗精神不足,认为「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得多错得多」,干事创业积极性不高。如市农业局 2015 年以来,3 名干部主动辞去中层职务,3 名在任中层在谈话中明确表示「不想干了」。
全市干部作风转变基础尚不牢固,「四风」反弹风险尤存,政治生态「土壤」通透性差。如犍为县违规发放奖金,13 人受到处理,县接待办购买使用高档酒水,被中央纪委通报。
腐败问题没有根除,「污染」反复致「土壤」受侵蚀。全市新发性违纪案件仍在高位运行,不收敛不收手的问题仍然突出。「微腐败」逐年上升,仅 2017 年,全市查处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数同比增长 48.4%,党纪政务处分人数占处分总人数的 29.5%。
群众信赖认可度不高,「风吹雨打」致「土壤」流失。从信访举报分析,我市群众越级向中省纪检监察机关上访呈下降趋势,但越级向市级的上访却长期维持在高位,并呈上升趋势,2015 年至 2017 年,越级上访率分别为 47%、54.7%、54.4%。
「净土」工程怎么搞
针对全市政治生态「土壤」现状,必须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切实抓好市委《关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若干意见》,探索实施「净土」工程,努力构建「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政治生态。
动态「监土」,建立政治生态「土壤」预警处置机制。深入推行两个责任「七步工作法」、廉洁风险迹象记分管理、干部廉政档案等制度,每季度分类、分区域开展分析研判,准确把握「土壤」状况,做到摸清底数、精准画像、分类排队、有的放矢。设立动态观测点,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实施监测,一旦超出设定阈值,系统自动发布预警。及时解决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焦点问题,抓早抓小,通过「治标」为「治本」赢得主动。
着力「改土」,清除政治生态「土壤」污染物。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政治职能,将查处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问题作为监督执纪工作的重中之重,重点加强对党章执行和上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紧盯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坚决打掉「一霸手」「土皇帝」。积极探索监察权向基层、村居延伸,集中开展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环境保护、工程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靶向」整治,打好正风反腐败歼灭战。
深度「培土」,不断增强政治生态「土壤」肥力。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突出政治建设。严把干部选用「标准关」「程序关」「廉洁关」,鲜明用人导向。探索健全执纪监督、监察监督、巡察监督、派驻监督联动机制,着力构建系统完备、衔接贯通、同向发力的全方位监督格局,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
科学「验土」,开展政治生态「土壤」年度评价。集成现有考核,开展政治生态「土壤」年度评价。根据测算分值,将年度评价结果划分为好、较好、一般、差 4 个等级,由市委在一定范围内公布突出刚性评价,并强化结果运用。(作者系乐山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作者 曾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