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省委书记痛批之后

作者
作者

10 月 8 日,国庆长假之后的第一个工作日。

昆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退休干部张强从自家报纸箱中取出一份当天出版的《云南日报》。本想浏览一下标题就作罢的他,最后却将报纸捧在手里认真研读了半个小时。

报纸在头版显着位置,全文刊登了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在昆明城市规划建设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的标题叫做《挖掘历史文脉,突出文化优势,把昆明建设成为世界知名旅游城市》。

张强告诉《廉政了望》记者:「哪怕是党报,全文刊登省委书记讲话的事情,也不是经常发生。更有趣的是,秦书记是在 9 月 6 日讲的话,结果时隔一月后,再由省委机关报全文刊登。」

「看得出来,省委书记对昆明的城市建设工作并不满意。重炮开火,丝毫不留情面。」张强说。

同一次会议,不同的报道

今年 9 月 6 日召开的昆明城市规划建设调研座谈会,规格颇高。云南省四大班子一把手以及昆明市的主要领导悉数到会。

次日的《云南日报》头版对会议作了常规报道。「2000 多字的稿件中,仅有 100 多字来谈存在的不足,基本算是轻描淡写。给外界的感觉,成绩应该还是主要的。」张强特意给记者找出当天的报纸。

不过,就在会议结束之后的几天里,张强便听老同事们说,其实在当天的会议上,省委书记说了重话。对于昆明城市建设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秦光荣进行了系统梳理,而且遣词用语十分严厉。诸如「造成了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最终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等话,让台下立时鸦雀无声。

有参加了当天会议的人员告诉张强,昆明的一些同志,被批得抬不起头。最后还是秦书记主动缓和气氛,说自己今天话讲得重了些,希望昆明的同志不要介意。

此后几天,陆续有网站刊登了秦光荣的讲话内容。省委书记严厉批评昆明城市建设的消息,也被外地媒体提及。直到国庆长假后的 10 月 8 日,《云南日报》刊登秦光荣讲话全文,终于让相关消息有了最权威的版本。

张强拿起两天的《云南日报》说道:「9 月 7 日的新闻稿,批评的内容不过 100 多字。10 月 8 日刊登的讲话全文,有超过 4000 字,接近一半的篇幅是在指出昆明城市建设规划的不足。」

记者曾致电《云南日报》总编室,询问该报为何时隔一月后,才刊登省委书记讲话全文?总编室一名工作人员称具体原因底下的人也不清楚,并表示不愿针对此事接受进一步采访。

这类批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纵观秦光荣讲话全文,他点出了昆明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六大问题:作为城市发展内核的历史文脉被割裂;城市原有的大山大水空间格局被破坏;城市的人文之湖滇池受到严重污染;城市的街区和建筑风格没有特色缺乏个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城市的管理缺乏文化视野和战略眼光。

其中,「建筑物千篇一律,满目『水泥森林』,几乎看不到具有特色风貌的建筑和街区」,「 城市管理明显滞后于城市建设」,「 在管理途径上重人治轻法治」,「 对昆明历史文化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等语,出自一位封疆大吏之口,这在过去极为罕见。

一名在昆明市委机关工作了十余年的干部告诉记者,在他的印象中,这是省委主要领导,针对昆明城市建设规划问题,最为严厉的一次批评。「昆明是云南的省会,在各地、市、州中,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哥。被省委书记重批,压力可想而知。」该名干部说道。

省委书记的批评,当然不是无的放矢。秦光荣在讲话中提到,这次讲话经过了「半年来的调查研究」。

据记者了解,为省委书记此次讲话进行前期调研的,主要是省委政研室与省住建厅相关人员。调研组通过实地察看,听取专家学者意见等方式,掌握了大量第一手信息。2013 年上半年,云南省委组织召开数次专家座谈会,主题都是昆明城市规划建设的专门研究。省住建厅一名副处长介绍,调研持续了大半年,组织了十几拨专家,分专题探讨,包括文化开发、滇池保护、老城改造等。该副处长回忆,前期的座谈会上,专家学者发言时十分踊跃,提供了许多宝贵意见。

不过,在省委书记的讲话发表后,许多专家学者却转而低调。记者辗转联系上两名参与了前期座谈会的教授,其中一人表示在外地出差,无法接受采访,另一人则说:「如今不想多说什么。」

昆明城市规划建设调研座谈会结束 5 天后,昆明召开市委常委会,专题贯彻落实省委领导关于昆明城市建设规划的讲话精神。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田欣在会议上说道:「秦光荣书记的讲话高瞻远瞩、把握大势、抓住要害、指向明确,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云南省住建厅也在 9 月 10 日召开干部职工大会,组织学习秦光荣的讲话精神。厅长罗应光在讲话中说道:「敢于正视不足,方能找准工作的正确途径。」

省委书记讲出重话,自然也引发外界的一些联想。昆明市一名正处级干部告诉记者:「做过多的猜测没多大意义。不妨将其看成一场深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它对于促进工作,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

云南师范大学的一名教授向记者表示:「作为昆明市民,个人感觉秦书记批评的现象,在这座城市的确存在。像这类不留情面的批评,对于官员来说,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城建模式谋变?

在昆明城市规划建设调研座谈会结束后的第二天,被誉为「昆明上世纪第一高楼」的工人文化宫完成定向爆破。864 公斤炸药让这座 70 米的高楼,在两秒钟内轰然倒地。

作为曾经的昆明第一高楼,工人文化宫承载了当地人许多美好的记忆。得知工人文化宫即将拆除的消息,许多昆明市民在文化宫建筑围挡外照相留念。其中不少人还发出感慨:「一座楼使用不到 30 年就拆除,太可惜了!」

工人文化宫的命运,或许正是昆明近年来大拆大建的一个缩影,以至于有人形容说,「春城无处不飞花」。

在昆明建设系统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张强告诉记者,用大拆大建来形容过去几年昆明的城市建设,估计没人会反对。至于大拆大建的效果如何,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秦光荣在讲话中痛惜地说道:「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基本上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许多积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被拆除。」

云南省政协委员周文曙就表示,我们现在的拆迁,拆掉的是我们长期积淀下来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被改变了的是我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中国人素来讲究的是安居,这种「居」就是中国特有的建筑格局和建筑样式,是典型的建筑传统文化,从现代人的眼光看,也许这种建筑比较土,比较落后,但是通过拆迁以后,这些文化就随之消失了,也找不到固有的生活方式和人文环境了。而在西方国家,城市的建设改造与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保护是齐头并进的,是有序和有限度的,绝不会随意乱来。

云南民族大学的一名教授,说起金马碧鸡坊(昆明标志性的文物保护单位)附近的老建筑不见踪影,全部变身为 CBD 时,也是耿耿于怀:「昆明这座城市,从此失去了历史感。」同时,这名教授也表示,说到大拆大建,中国其它城市也好不了多少,甚至有许多城市,力度比昆明还大。

但在采访过程中,也有数名市民向记者表示,过去几年,昆明因为大拆大建变得更漂亮,整座城市焕然一新。

省委书记的讲话,无疑给昆明城建模式带来一个反思与修正的机会。在与昆明建筑学界及媒体界人士聚会时,他们都坦言:「省里一把手发了话,力度肯定比民间唿吁大得多。」

昆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一名干部介绍,挨了省委书记批评,局里上上下下都很紧张。「毕竟还没有谁敢把一把手的批评当耳边风。有些处室的同志,国庆长假都在加班做整改方案。」尤其是国庆长假后,《云南日报》又发表了秦书记的讲话全文,大家感觉压力不小。但他也承认,城市建设思路的调整,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甚至许多事,也不是建设系统就能决定的。

昆明市一名房地产商告诉记者,秦书记讲话之后,规划部门的各种限制开始明显收紧。如果开发商违反提交的规划方案建设,将面临重罚。而且在以后的开发过程中,也要想办法让自己企业的项目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沾上边。(应受访者要求,张强系化名。)


作者 龙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