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箴:古代官员的为官指南

与现代社会有各种系统、成熟的培训不同,古代官员刚进入仕途时毫无经验,很难快速适应官场。而官箴记载了一些居官格言,初入仕途的「新手」熟读这些箴言,可以汲取前辈官员的为官从政之道,迅速进入角色。经过历代以来不断发展、演变和积累,也就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官箴文化。
《文献雕龙》指出:「箴者,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这里所说的「针石」也称「箴石」,「针」即针刺用的工具,「石」指的「砭石」,是像针一样的石头。《素问》称「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也就是通过针刺、砭刮的办法来治病,由此形成了「针砭」这个词,比喻发现或指出错误,找到摆脱困境或解除弊病的方法。
箴石可以「攻疾防患」,箴言则可以帮助人们解决思想上的困病。箴言的类型有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类重要的箴言是对从政者提出的,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类箴言通常是一些道德戒律和行为规范,称为官箴。
最早的官箴可以追溯到周武王时期,《左传》记载:「昔周辛甲之为太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阙。」辛甲是商末周初的史官,他倡导百官「官箴王阙」,即以箴言的方式针砭国君的缺失,得到百官响应。
随着古代王朝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和官员队伍逐渐壮大,官箴也得到不断地发展,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官箴文化,其内容也逐渐集中于对各级各类官员的劝诫方面。到了唐代,朝廷重视用官箴文化教育和警戒广大官员,一些做过官的文人学士,创作了许多「官箴诗」「官箴文」,如韩愈的《五箴》、皮日休的《十箴》、柳宗元的《诫惧箴》等,朝廷则推出了集大成式的官箴《臣轨》,阐述为臣者的正心、诚意、爱国、忠君之道。
除此之外,唐朝统治者还利用各种形式宣扬官箴文化。《旧唐书》记载,武则天天授二年(691 年)二月,「朝集使、刺史赐绣袍,各于背上绣成八字铭」,这 8 个绣在官袍上的字是什么,史书没有具体记载。不过,次年正月武则天又「赐新除都督、刺史绣袍,绣作山形,绕山勒回文铭」,此次赐袍所绣的是 16 个字:「德政惟明,职令思平,清慎忠勤,荣进躬亲。」可以理解为,这些字是从《臣轨》中提炼、浓缩的做官箴言,强调了为官之道,包括明理、公平、清廉、谨慎、忠君、勤劳、躬亲等丰富内容。
在武则天统治时期,为百官赐袍并绣上官箴成为惯例,史书记载,「自此每新除都督、刺史,必以此袍赐之」。武则天延载元年(694 年)五月,朝廷「内出绣袍,以赐文武三品以上官。其袍文,仍各有炯诫」,这次绣的内容更丰富,共有 32 个字:「忠正贞直,崇庆荣职。文昌翊政,勋彰庆陟。懿冲顺彰,义忠慎光。廉正躬奉,谦感忠勇。」
勒石着书,保存、交流「为官之术」
在古代,文书档案保管条件有限,对于极为重要的东西,为了保存它们,人们通常将其刻在石碑上,不仅方便观瞻、阅读,更可以长久保存。对于官箴,除了写成各式文章及诗赋,并通过「绣字」的方式提醒官员们随时学习和牢记外,勒石刻碑也是重要的传扬方式之一。
在唐代,朝廷经常颁布一些对官员的戒敕,或者将一些为官之道颁赐给地方,命各地在官衙门口刻石立碑,作为官员们的戒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朝廷一连颁布了多道戒敕,包括《令长新戒》《处分县令敕》《戒牧宰敕》等,属于「为官之戒」,也是官箴的一种形式,朝廷命各地方将这些戒敕勒石刻碑。
宋人欧阳修《集古录》中也记载,开元年间唐玄宗曾「自择县令一百六十三人,赐以丁宁之戒,其后天下为县者,皆以新戒刻石」,这个「丁宁之戒」,就是叮咛之语,是唐玄宗希望官员们时刻牢记的箴言。根据欧阳修所述,唐玄宗下令所立的这些碑石到宋朝时「犹有存者」,宋人赵明诚《金石录》中也收有此类碑石 4 方,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博物馆里还存有一通刻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的残碑,上面的内容就是该年唐玄宗下令立于各地的《处分县令敕》。
将官箴勒石刻碑并非唐代所特有,人们最为熟知官箴碑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馆里,它刻制于清代道光年间。道光四年(1824 年),陕西长安令张聪贤受陕西延榆绥道道台颜伯焘之托刻了这通碑石,其上的官箴共 6 行,内容如下:「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段官箴出自明代理学家曹端之口,早在明代就已经被人勒石刻碑了,明代山东巡抚年富曾亲自书写这段话,并刻石立碑于官衙之内。同样内容的碑石除西安碑林保存的这通外,还有一通保存在河北省无极县,该碑石是明代无极知县郭允礼所立,说明这通「官箴碑」上的内容在当时就已经很普及了。
宋代以后官箴文化继续得到繁荣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官箴由原先常见的「诗文体」「碑铭体」发展成为长篇着作式的官箴书,它们的作者多是担任过各类官职的文人,在这些官箴书中,除继续强调为官之道、为官之德外,更多的则是探讨交流做官的经验和体会,所讲的是「为官之术」。
这类官箴书,有的属于「从政指南书」,如宋人吕本中的《官箴》;有的属于「州县入门书」,如宋人陈襄的《州县提纲》。虽然这类官箴书探讨的多是做官的「技术型」问题,但其中无时无刻不融入为官之道、为官之德的内容,在指导官员如何理政、决狱以及如何协调上下关系时,遵循和强调的都是当时主流的为官理念。
由于官箴文化的重要性,《四库全书》专门将其列为一种类属,归在史部职官类。《四库全书》所收的此类着作有 6 部 17 卷,《四库全书》「存目」另列有 8 部 107 卷,但历代以来的官箴书远远比这个多,还有大量的官箴书没有列入《四库全书》中,有学者认为「汉唐以降,官箴类的专门之作为数不少,留存至今者亦不下百余种」,还有学者经过进一步的搜集,认为仅保存至今的官箴书就多达 300 多种。在为数众多的官箴书中,虽然也有许多过时、落后的地方,但其中也不乏有值得今人参考借鉴的内容,它们是古代官箴文化的重要集结,也是值得进一步发掘的文化宝库。
作者 陈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