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马屁有分工

作者
作者

干隆皇帝是个牛人,活了将近 90 岁,在位 60 年,退为太上皇之后,依然把持朝政,实际等于做了 63 年的皇帝。

干隆很自负,觉得自己不仅文章做的好,而且深明义理,儒学的道理,就是比士大夫们明白。康熙谈诗说文,有所遗漏,左右的文学侍从还可以提个醒,但到了干隆这里,皇帝已经不能有错了。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一个满人皇帝,在文的方面如此自负,无非是展示自己在文化上的正统地位。通过屡兴文字狱,以及平时的挑三拣四,彻底压倒汉人士大夫,逼着他们拍马,拍久了,士大夫在精神上主动阉割,而皇帝,也飘飘然起来,觉得自己就是天下第一。文字狱是硬的一手,软的一手,就是皇帝亲自出面,带领群臣向文化进军。只是,在进军途中,众多汉人士大夫要围绕着皇帝行进,跟众多的太监,拿着手炉和夜壶随时伺候一样。

但凡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干隆晚年的宠臣是和珅。没有任何一个臣子,能像和珅那样,得到干隆的宠信,两人关系之密切,不像君臣,倒像腻友。为了证实他们关系的非同寻常,干隆还把女儿嫁给了和珅的儿子。无疑,和珅有一套得宠之术以及固宠之道。他懂藏语,对于藏传佛教的密宗法术颇有研究,不是喇嘛的他,可以跟干隆一道,在密室里修行密宗大法。这样的事,显然是不足为外人道的。

得宠的和珅,几乎可以为所欲为,但是,唯有在文化领域,他进不去,干隆,也不让他进去。和珅虽说有点杂学,但毕竟不是文人出身。说到讲经论道,谈文说诗,和珅根本伺候不了。要玩这个,还得找那些汉人士大夫。所以,像纪昀、王杰、刘墉和朱珪这样科门高第,文章高手,一样能得到干隆的宠信。

说起来,这些文人学士跟干隆的关系,远不如和珅跟干隆那么亲密。但是,他们的作用,却是和珅所无法取代的。正因为如此,这些人的日子都很好过,一次次地被外放学差,收揽一大堆官场的门生,光是门生的孝敬,就吃不完,用不完。当然,这些人跟和珅也相当客气,彼此相安无事。小说电视中老是跟和大人对着干的刘墉、纪晓岚,其实跟和珅一点过节也没有,别说斗争了,斗嘴都罕见。

有一次在军机处,和珅和王杰一起值班,和珅拉着王杰的手,很亲腻地说,您这手生的可真好。王杰回了一句,又不会捞钱,好什么好?这故事,后来传诵甚广,被视为王杰跟和珅作斗争的事例。其实,这事如果属实的话,更可能的是两位军机大人之间谑而不虐的玩笑。

历代的文学之臣,实际上都是皇帝的帮闲,如果皇帝霸道一点,帮闲清客,就会化为弄臣。传说中刘墉和纪晓岚风趣油滑,如果都属实的话,说明他们已经接近汉武帝身边的东方朔,插科打诨的本事炉火纯青。干隆周围的这些帮闲,个个都有讲经说道、谈文论诗的本领,而且每每把皇帝说得心花怒放。顺便,也帮皇帝做好文化钳制的功课,比如纪昀领着一帮人,编出了《四库全书》,把所有碍眼的古书,以及古书里的关碍文字,一扫而空。而后来成为嘉庆皇帝老师的朱珪,更是有心计。外放做地方大员,政务不理,成天给皇帝编书,皇帝说经,则编《御制说经文》,皇帝讲史,则编《御制论史古文》;皇帝写诗,则编《御制纪实诗》;《御制几余诗》。每套书编好了,都写上长长的跋,马屁拍足,拍够。比如,他说皇帝讲经,「刊千古相承之误,宣群经未传之蕴,断千秋未定之案,开诸儒未解之惑。」伟哉,壮哉,四个伟大。这样的马屁,拍谁,谁不舒服呢?

这样贴切的马屁,和珅有一万个脑袋,也想不出。所以,只好让这些文人一头。此后,和珅遗臭万年,而这些文人,虽说不上流芳百世,却也都有个好名声。连后来拍电视剧的,都给他们脸上贴金。其实,这些人,跟和珅,又能强到哪儿去?


作者 张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