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政府管理

作者
作者

数据是 21 世纪的原油,国家、行业和个人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大数据」时代核心要通过「大数据」启动透明政府建设、引领社会变革。

2012 年 10 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到广东省财政厅视察,荐书《「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

他敏锐感知到「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指出,「大数据」是世界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力提高的前沿,是政府工作一个新的战略制高点。

一个月后,广东经信委起草《广东省实施「大数据」战略工作方案》,在财政、环保、招投标等领域率先开展数据公开试点,通过互联网等形式开放数据。

这是一个数据挖掘的时代,从数据中可以发现知识和智能。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

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仅 9 分钟,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就发布了详细的海啸预警。其快速反应得益于全球范围内庞大的海洋传感器网络。

通过这些置于海面和海底的传感器,NOAA 源源不断地获取全球范围的海洋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存储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数据中心。

这一机构每年预算高达 10 亿美元。花费巨大,美国却乐此不疲,因为数据关乎生命。

数据正在成为 21 世纪的原油,国家、行业和个人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哈佛大学教授加里金说: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

不仅在危机的发现、预警与应对上,「大数据」具有无法比拟的作用,在政府日常管理、服务创新和效率提升方面,「大数据」也有重要意义。

美国交通管理局和治安管理局是两个独立部门。一次,他们把数据记录加总到一起,把治安案件发生的地点、时间和交通事故发生的案件、地点、时间,印设到同一张地图上,发现记录高度重合。

这引发了他们执勤方式的变革——两个部门联合执勤。后来证明这是有效果的,然后在全美国推广。

政府「大数据」意识、数据公信力不够

对于政府管理而言,「大数据」的价值在于提高决策科学化与管理精细化的水平。然而诸多局限制约着我国政府对「大数据」的利用。

一是管理部门缺乏「大数据」意识,收集数据的能力较差、数据量少。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互联网、手机大国,互联网用户是美国的 2 倍,手机用户是美国的 3 倍。我们应该是个数据大国。但很可惜,中国的数据很少。

以 2010 年为例,这一年我国新增数据量,连美国的 1/10 都不到。我们经常说日本是「弹丸小国」,但是我们的数据量竟然比他们还少!

为什么会如此?《「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的作者徐子沛认为,这是因为我们收集数据的意识比较差。

在技术层面,我们与美国等国家差距并不大。但由于缺乏「大数据」意识,很多数据得不到收集和存储,也就无法有效利用。

鉴于此,「大数据」意识的培育是「大数据」战略实施的基础和准备。

二是管理部门的数据公信力不够,公开和透明度不高。

在我国,普通市民要想看到政府相关数据不是一件易事,对政府公布的诸多数据也持一定程度的不信任。往往政府公布一个数据,大家都会提出质疑,嗤之以鼻。在网络上,也充斥着大量无标签数据。

同时,我国文化传统也不重视数据,数据是一个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有很多手段修改、操纵这些数据,历史上也出现过「亩产 2 万斤」。

由于管理部门公布的数据公信力不够、公开和透明度不高,也就大大降低了数据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

数据完全是一个工具,是为其他事情来服务的。国外都把数据作为一个基础,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做决策。

要逐步开放数据,用「大数据」说话

历史学家黄仁宇曾追寻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结论是:别的国家实现了数字化管理时,近代中国还不能合理运用数据。

如今,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政府应如何应对呢?

一是要从长久计,做到「大数据战略」规划先行。

实施「大数据战略」具有深远意义,欧美等国也有经验可借鉴,因此实施「大数据战略」必须规划先行,抢占时代先机。

「大数据战略」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诸多法律问题,所以,立法工作要超前进行。美国在 2000 年就颁布了《数据质量法》,规定公民、公司、组织对政府公布的数据可以质疑,可以提起审核,甚至上诉司法。

中国也需要这样的法律来规范数据的发布。

二是要逐步向公民开放数据,用「大数据」说话。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当选总统之前,曾去谷歌拉票,他说他上台要做两件事:第一,任命一个首席信息官;第二,开放数据。

2009 年,美国,也是世界首位政府首席信息官诞生,年仅 34 岁。

有人认为,政府层面数据化工作有两层含义,一是借鉴他国经验,在政府工作中注重数据梳理,从而为下一步工作积累数据,同时亦是政绩考核的重要参考标准;二是指狭义的政务公开,诸如财政的支出、分配等细节公之于众,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重视数据积累,从关乎纳税人利益的财税领域,到日常生活中天气的变化情况,政府主动公布相关数据,有利于提升决策的科学水准。而从城市建设角度看,公开部分数据,让过去收费的数据免费,亦能为各方参与公共决策讨论提供参考。就后者而言,无疑将直接作用于备受关注的政务公开议题。

「大数据战略」或可成为政务公开的有力实践,鉴于其战略意义,除了当前回应民众诉求的应急之需外,还要看到它在中国社会治理的创新价值。当前中国正走出「人治」痼疾,但在政府转型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权力彼此制约,还应通过「数字管理」来观察、论证权力运作是否合乎规范。

三是可以尝试利用「大数据」开展防腐反腐工作?

利用「大数据」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就必须做到公开信息、公开数据,让老百姓去查、去质疑。这会形成一个监督的力量。

在各地「房叔」、「房嫂」一窝蜂被曝光之际,我国正式确定在 2014 年 6 月前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

十八大以后,我国的反腐败工作力度继续加大。近日,我国更正式确定在 2014 年 6 月前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被看作「反腐新利器」。

笔者试想,利用「大数据」开展防腐反腐工作也有可取之处。我们相关部门可以尝试给官员设立电子数据档案,绑定工资、财产、考核、晋升等方面信息,逐步做到向社会公开,「让掌权者在阳光下行走」,方便群众监督。这样可为防腐反腐工作提供科技和数据支撑,可以更加有效地推进反腐败工作,建设廉洁政府。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美国信息开放的历程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们要理性看待、吸取经验、渐进地推进、大胆地突破,能做到数据的逐渐公开和透明。(作者系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作者 冯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