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帮实扶 把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作者
作者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仪陇县纪委监察局坚持以「思想扶贫、基建扶贫、产业扶贫」为抓手,倾情倾智倾力抓好定点联系帮扶村—大寅镇柏杨村的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在联系群众中解决实际问题,在服务群众中办好惠民实事,一幅「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秩序美」的新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动真情「手拉手」,帮困帮难帮发展。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委局机关干部带着感情、带着责任「结穷亲、挖穷根、帮穷户」,陆续端出一份份「民生套餐」让贫困群众真正看到幸福与希望。一是把统筹规划做细做实。先后 20 多次深入柏杨村开展调研摸底,通过走村入户、查阅有关资料、举行座谈会等形式,在精准把握住村情民情基础上,召集驻村工作队、镇村干部,研究形成《柏杨村精准扶贫发展规划》和《仪陇县纪委监察局干部进村入户结队帮扶工作方案》,确定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社会保障、重塑民心民风等四位一体的脱贫措施。二是把温暖送进群众心窝里。今年春节 35 名机关干部给每位贫困户送去 600 元「过年钱」和米油等慰问品,农忙时节积极支持贫困户发展生产,送去化肥 70 袋、玉米良种 100 斤;协调县残联、县人民医院组成残疾鉴定专家小组进村入户,对行动不便的群众作出残疾级别评定,真正把党的温暖送进群众心里。三是把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通过帮扶干部深入贫困户家中「认门子、结穷亲、添举措」,在尊重其发展意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一户一策,逐户规划产业发展。从委局机关办公经费中挤出资金 9.94 万元,各联户干部筹集资金 1.2 万元,签约式帮助贫困户大力发展「核桃 + 蔬菜 + 种养业」模式的庭院经济。

下真功「聚合力」,增产增收增后劲。把实现全村整体脱贫致富作为工作落脚点,委局主要领导积极协调争取项目资金,建阵地、兴产业、铺路修桥,系列惠民工程改善民生暖民心。一是夯实基础。全村 5.5 公里的社道水泥路全面贯通、2.5 米宽 2.6 公里的生产作业便道和 4500 米的入户便民路全面建成;4 口山坪塘、4 口蓄水池得到全面整治;1400 米长的田间渠系已竣工验收;300 平方米村级活动场所、500 平方米文化阵地已建成,并接通互联宽带网;4.5 米宽 1.16 公里的村道路经招投标全面启动实施。二是大兴产业。把核桃种植业作为该村立村产业,在栽植核桃 100 余亩的基础上,协调县农牧业局再植核桃 100 亩 4000 株,并筹建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从村情实际出发,把改建村原办公地 180 平米作为增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突破口,通过出租、办宾馆等方式,增大集体经济收入。三是建强堡垒。认真组织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组织全村党员干部认真听取定点联系领导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长专题党课报告;督导狠抓民主公开,建立规范的村务公示栏,各项惠民政策、惠农补贴资金到户情况第一时间公示公开;完善 8 项民主管理制度,真正做到「制度管人、机制励人」,实现村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用真心「出实招」,扶心扶志扶精神。坚持「输血造血」并举、「启智扶志」齐抓,多形式、多渠道鲜明正确价值导向、引领群众崇德向善。一是首重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驻村帮扶队通过讲党课、座谈等方式,引导党员干部当好孝道文化、文明新风的践行者和捍卫者;充分发挥帮扶干部引导作用,利用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拉家常等时机,开展「三五句话」、「三五分钟」小宣讲,帮助贫困群众「长志气」,根除「等靠要」懒散思想。二是注重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组织全村 320 名群众参加「感恩奋进、遵法守法、习惯养成」三大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倡导群众争当传承孝道好、卫生秩序好、自强精神好、遵法守礼好、崇尚科教好的「五好」新型农民;大力开展「孝心」示范村建设,讲孝道、树孝风、定孝制、评孝子,精心制作尊老爱幼宣传图片 78 幅,社社挂幅宣传;及时为村农家书屋添购 700 多本群众看得懂、用得上的政策类、实用技术类书籍。三是侧重村规民约治恶扬善。把感恩奋进、法纪教育、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召集群众代表、村党员干部讨论形成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入社入户,公示上墙,知晓率达到 95% 以上;挖掘典型,组织开展「五好农家」创建评活动,评出 5 大孝星、2 名感恩奋进之星、5 对「好夫妻」、10 对「好婆媳」、10 户「好邻居、4 期文明礼仪、清洁卫生红黑榜」,让好事人人传,引导群众建设「和睦、孝道、勤俭、诚信」家庭文化,大力营造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尚德重礼的良好氛围。


作者 邓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