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里的廉味

作者
作者

对于「饮食」二字,《礼记》说,「人饥而食,渴而饮」,看起来直白浅显;而《礼记》又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似乎又不是那么简单。

相传曾国藩主持江南科举,李鸿章请吃当地最负盛名的菰菜、莼羹、鲈鱼脍,曾国藩说:你端出这几道菜来,是想把我们这些人都赶回老家去吗?原来,在西晋时,名士张翰被朝廷征召到洛阳做官,当时政局混乱,他见秋风起,借口思念故乡的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辞官归去。此后,鲈鱼脍等菜肴便有了不一样的意蕴。

在古代,食物早被蕴含了更多意义,文人官员的忧国忧民、廉洁自律也体现在其中。杜甫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写满对国家命运的担心;范仲淹对达官贵人「但爱鲈鱼美」的忧思,映射着一以贯之的「先忧」情怀;苏轼既爱吃东坡肉、河豚,也认为寻常芥菜「虽粱肉不能及也」,展现出的是苦中作乐、随遇而安之豁达;以身殉国的明朝大儒刘宗周,钟情青菜豆腐,以清廉节俭的行为来印证了「一清二白」……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曾经的官府菜,早已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佳肴。人们一饮一食之间,也蕴含着流传至今的「廉」味。

策划人:舒炜  邓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