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制度,必缺德 等

作者作者

贪官被抓,俨然喜讯传来,群众总是备感振奋,媒体也热闹炒作。这本来也没什么可奇怪的。贪官招人嫉恨,干的坏事应该不少,很多人早就窝着一肚子气。坏人一朝得报,人们奔走相告且喜形于色,不过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但孔子有种说法,叫「哀矜勿喜」。 贪官固然可恨,而一旦面临审判与制裁,就变成一个可怜虫了。物伤其类,何喜之有? 更何况,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这是常识,交换位置,你我他都可能一样。

有一个短篇小说叫《蜘蛛丝》,讲佛祖释迦牟尼一天漫步于极乐世界莲花池畔,从莲叶间隙直视十八层地狱的底部,看到一个叫做犍陀多的人和其他罪人挤在一起蠕动,陡生怜悯,于是放下一根蜘蛛丝。犍陀多攀着蜘蛛丝,准备脱离苦海,而其他罪人也急切跟进。犍陀多大吼一声,要他们「滚下去」,这时候蜘蛛丝断了,大家一起堕入深渊。

就人性而言,贪官与好人之间并无善恶之分,而只有际遇不同。贪官,就是有机会贪的人。如果我们把权力规范好了,贪官其实也很难得手,这是我们必须做的。否则我们会像犍陀多一样,跟着贪官一起掉下去,不知伊于胡底。(《长江日报》,文/杨于泽)

虽说中国传统中有非常多的优秀官德资源,但当下的官德建设,并不能够简单地等同于把传统文化中的官德直接拿来使用,因为,传统中国是个人治国家,「有治人,无治法」,这种社会环境中生成的官德,显然没有今天法治的「权利本位」等新道德因素,因此,当下我们的官德建设必须以权利为基础、从权利本位出发。

其实,当下官德不彰的背后是权力制衡机制的严重缺失,要真正遏制贪腐现象蔓延,不应当是道德先行,而应当是制度优先。制度是道德发挥效力的先决条件,给官员讲道德的前提是他们必须是一位守法公民。

胡适先生曾说:只有人人都开始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才会变成一个有人味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人性才能向善有序。规则和秩序的形成都有赖于制度的强力支撑,至于官德建设,唯有融入刚性制度之中才会奏效。(《民主与科学》,文/魏干)


作者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