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渎色假枉,官员形象五大雷区

「危」在何处?
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对 2013 年上半年的官员形象危机「风险地图」进行了分析,其主要包括五大风险项:「贪」、「渎」、「色」、「假」和「枉」。
2013 年上半年这五大风险项,按照风险频次降序排列是:第一名「贪」(38%),第二名「渎」(32%),第三名「色」(15%),第四名「假」(9%),第五名「枉」(6%)。从动态来看,「贪」所占比重从 51% 降至 38%,「色」从 10% 升至 15%,「假」从 6% 升至 9%,「渎」和「枉」有小幅上涨。
官员形象风险要素呈增长态势,多元化趋势明显。和 2013 年第一季度相比,第二季度风险要素增加 7 项,环比增长率为 37%。
其中,「贪」和「渎」的曝光数量大、曝光范围广,往往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而「假」、「色」和「枉」曝光数量相对较少,但社会负面影响仍然非常恶劣。
从整体看,贪腐问题仍是当前官员形象危机的首因。
2013 年上半年社会负面影响较大的高层官员贪污受贿案件有 10 起,同比增长率达 233%,这既是「社会倒逼」加剧的结果,也是十八大后反腐力度加强的表现。公权力私用易导致群众的「被剥夺感」,并可能导致社会心态的失衡。
失职渎职问题包括玩忽职守、「慵懒散」和决策失误等,其曝光方式除了传统的媒体曝光外,还有多地党委通报本省、本市的「庸懒散」案件。冤假错案问题是上半年失职渎职的典型。这显示官员形象危机的「回溯性」:若干年前的官员工作问题仍会对当前官员形象造成影响。
2013 年上半年发生多起官员强奸幼女案件,性质恶劣,尤其是官员与社会组织卖淫嫖娼的人员狼狈为奸、迫害幼女的行为放大了官员形象的阴暗面,使法律蒙羞,让民心失望。
「假」包括官员造假谋求晋升、「火箭提拔」等问题。上半年,64% 的「火箭提拔」官员为「官二代」,该类形象危机具有连带性,导致其他相关官员「落马」,也给群众造成了「权力家庭化」、「权力代际化」的错觉,致使官员整体形象受损。
「枉」上,暴力执法仍是重要方面。今年上半年被曝光的暴力抗法事件中有 3 起致城管队员重伤或死亡,发展路径基本是:城管发现违法行为—进行劝导执法—相对人情绪激动—相对人袭击城管。「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则是城管在负面形象下的无奈之举。
如何转变官员形象?
破解官员形象危机,有哪些良方?
作为受人民委托行使公共权力的官员,其形象的底线是公信力。去年陕西「表哥门」事件后,福建、湖北、甘肃在随后 2 个多月相继曝出「露名表」事件,出现了一批「表叔」、「表爷」、「表嫂」等;广东番禺「房叔门」事件后,1 个多月内,广东多个城市和山西、山东、浙江等省也出现类似事件。这说明了社会公众对官员形象的普遍焦虑,也反映了公信力所受到的严重质疑。
官员形象标准的具体设定应遵循「三结合」原则:结合党和政府的内部管理制度;结合官员本地的风俗习惯;结合国际规则。当前,官员总体形象的导向,可在公信力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树立群众需要的形象。
比如善治型官员形象,会「算账」和带领群众致富,善于切实提高当地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群众型官员形象,善于回应群众的需求,擅长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满意;信任型官员形象,社会管理有理有据,言行举止尽责尽义,公共服务全心全力。
重视「形象比较效应」。官员形象经常在中外比较、行业比较、省市比较等对比中产生、夸大,甚至转变性质。因此,官员形象管理需要重视「形象比较效应」,一方面,科学树立「形象标杆」,另一方面,科学开展「形象解释」和「形象纠偏」工作,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解释某些官员形象的内在「苦衷」。
启动形象公关,引导社会心态。为了扭转和优化某些方面的官员形象,克服某些群众对于一些官员角色的思维定式,可启动形象公关,适时引入「换位思考」和「形象体验」,通过持续的、全面的社会认知和社会心态的引导工作,有助于官员形象的整体改观和优化。
作者 唐钧 尚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