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方官员形象为何多变?

当 前,地方官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各种矛盾聚集的焦点。他们的形象是多重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在国家眼中,他们可以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者,也可以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投机分子,甚至是破坏党群关系的腐败分子。在当地公众眼中,他们或者是自己身边熟悉的,光耀门庭的亲戚朋友,也可能是用公共资源为己利益的贪官。在自我的评价中,地方官员可以是收入稳定、办事容易、幸福感很高的群体,也可以是职业风险高、「五加二、白加黑」地拼命工作却面临晋升「玻璃天花板」困境的群体,更可以是爱好丰富、风格独特的个性官员。
地方官员形象的多重性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的两个因素尤其值得重视 一是地方官员内部的分化。目前的地方官员队伍既不是「革命干部」,也不是 1980 年后的「四化」干部,而是来源更为多样、利益差异明显的多元群体。来源多样体现为受教育程度、个人经历、家庭条件等不同,利益差异集中体现为收入、观念和能力方面,形成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城乡、区域、部门差别及个人情况差别(比如家庭条件、社会关系、如何行权等)。
随着官员的内部出现差别分化,除了可以用传统的「贪官—清官」标准来区分官员外,还有了其他更多的标准。如「能干与平庸」、「唯上与务实」、「改革与保守」、「会干事的与会做官的」,以及不同「类别」(比如「转业军人」、「教授学者」等)。
官员大多具有多重身份,并在不同的政策领域和具体事件中,理性地展现和使用相应身份,甚至会出现身份的冲突。但当自己所处的群体利益受损的时候,他们也会选择最低限度的共同身份,以形成群体内部的战略性联合。
第二个因素是国家—地方—社会三元关系的复杂化。复杂性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国家的职能是通过许多部门体现出来的,形成了明确的「条条」关系;其次,地方是多层级的,而且对地方官员的管理采取的是「下管一级」的方式,形成了明确的「块块」;第三,地方社会的多元化和自主性增强,地方与外部社会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互动关系。
正是以上这些因素,造成了官员形象的多重性和可变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地方官员在当代中国治理中具有能动作用,他们的努力程度,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和地方治理的绩效。
作者 杨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