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老社长为记者「撑腰」:「错了不护短,对了要坚持」

田聪明到大连再次表明:「记者报道有问题,我绝不护短;报道没有错误,就是要坚持。我们支持记者履行监督职责,原则就是记者对事实负责,我对记者负责。」

不久前,新华社原社长、中国记协名誉主席田聪明因病逝世,享年 74 岁。作为一名资深媒体领导者,田聪明不慕名利重党性,不讲排场讲原则,为此不惜揭露和打破潜规则。尽管得罪了不少人,他却初心不改,身后受到下属、同事及诸多媒体人撰文怀念。
接触过田聪明的人回忆,坚持党性,坚守原则,是他毕生的追求,
新世纪初,新华社大连支社原社长傅兴宇曾参加一个新闻研讨会,刚履新的田聪明要听取大家对新华社报道改革的意见。一名分社社长发言时谈到,他们分社在新华社党组和「某某省委」的「双重领导」下,在什么什么方面取得成绩……
听到这里,田聪明伸出手来示意停下,批评道:「你这样说是不对的。什么时候说过分社是『双重领导』?新华社只归中央领导。我们强调新华社要履行监督地方党委和政府的责任。」田聪明还谈到,现在有的地方分社及其领导和地方党委、政府拉关系,不写监督的稿子,这是不好的现象……这次谈话,让傅兴宇受到强烈震撼。
田聪明的可贵之处,还在于面对各种压力仍然坚持原则,支持记者开展正当的舆论监督。
2002 年 1 月,按时任总编辑南振中要求,新华社记者到大连市信访办暗访一星期,写了内参《百姓告状为何难?》,揭露当地个别干部对百姓上访置之不理,中央领导做出批示。但报道引起时任大连市领导不满,给朱镕基写信告状,说报道违背事实,破坏大连形象。田聪明派人调查后,将新华社报道无错的调查结论呈报朱镕基,直至大连市向中央做检讨。
当事记者很感激:「正是田聪明撑起的『保护伞』,让我不惧怕诬告、跟踪、监听等压力和威胁。」
此后,田聪明到大连再次表明:「记者报道有问题,我绝不护短;报道没有错误,就是要坚持。我们支持记者履行监督职责,原则就是记者对事实负责,我对记者负责。」
田聪明后来担任了中国记协主席,他打破过去潜规则,推行了多项新闻奖评奖改革。
据江苏省记协原主席周世康回忆,田认为,评奖放在京外,并对承办地在获奖数上给予倾斜不公平,故此后中国新闻奖一直在京举办。田还表示,在名利面前,干部要让给群众,职级高的要让给职级低的,在位的要让给离退休的。所以,对局级以上领导干部获人才奖的比例做了限制,执行至今。
多名干部还回忆,田聪明身为高级干部,与下属、同事始终平等相交。工作中,他看望新闻工作者,总是不忘了解易被略过的文字校对情况,既热情慰问:「我们在这里会不会影响这位同志工作」,又提出要求:「校对是出版的最后一道关,一定要把好,做这个工作,最需要克服侥幸心理和浮躁情绪,要坐得住。」
作者 艾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