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脱离群众」的实践决定了中国命运

作者作者
本刊全媒体记者许然

在流淌着红色血液的革命圣地中,西柏坡有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在这里,中国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绘制了新中国蓝图。

是什么决定了中国命运,在西柏坡可见一二。走进西柏坡所在的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会发现,这里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革命传统,这也是历史选择西柏坡的原因之一。

早在 1931 年,平山县就成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到年底党员人数发展到 50 人,并组建了平山县中心支部。在抗日战争期间,平山县有近 1.2 万名青壮年参军,组成了 7 万人的武装自卫队,由此西柏坡成为抗日模范村。到 1946 年,全县党支部为 608 个,共产党员发展到近 2 万人。

因为良好的群众基础,西柏坡驻地的保密工作一直都做得很好。尽管当时中央机关迁了一万多人到平山县,但在晋察冀的老革命根据地,国民党情报系统很难渗透进去。

到达西柏坡后不久,中央工委和刘少奇、朱德主持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土地改革凝聚起了群众的力量,掀起了参军参战、全民支前的热潮。这直接体现在三大战役中,人民群众用肩挑、车推等方式,将粮食、弹药等军需物资不断运到前线,将伤病员送到后方,保证了决战的胜利。陈毅元帅直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为了让我们党经受住执政的考验,不脱离群众,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要求,夺取全国政权后要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还将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的日子称为「进京赶考」。

回顾我们党一百年来的光辉历程会发现,群众路线始终贯穿其中。实践证明,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我们党才能经受住历史和人民的检验,牢牢把握自己的命运,在前进的过程中实现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制定和落实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党中央在全党深入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将「对违反群众纪律行为的处分」单列一章,针对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增加了相应处分规定。

从精神上「补钙」到动真格批评,从扎实整改到建章立制,「四风」积弊得到有效整治,党员干部作风明显改进。这一切,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当前,我国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还需加强改进干部作风,注重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使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成为党员、干部长期自觉的行为。


作者 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