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关系应该清清爽爽

近日,有网民反映深圳市光明新区公明中学初二年级家委会发动家长为教师购买节日礼物。光明区委宣传部发布通报称,光明区教育局立即介入核查,家委会已于 8 月 30 日退回全部款项。
根据此前光明区教育局的回应,上述行为系家委会自主行为,学校教师均未参与。不过,也有很多当老师的网友表示「躺枪」,觉得「这个热搜让人感觉到冒犯,现在当老师可太不容易了,似乎做什么事都是错的」。
有人调侃,一个节日,学生嫌烦、家长闹心、老师纠结。一到教师节前夕,家长群里总会冒出几个家长,讨论要给老师送什么礼物,甚至有些家长还会自作主张地在班级群里让家长接龙表态,烦不胜烦。一些家委会发动学生家长众筹给教师购买教师节礼物,这让那些不愿送礼的家长非常为难,也让不愿收礼的教师着实高兴不起来。结果,谁对教师节都没有好感了。
众所周知,建立家委会的初衷是成为家校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发挥家长作用,促进家校合作,优化育人环境。《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明确,家委会的基本职责是在学校的指导下参与学校管理、参与教育工作、沟通学校与家庭。
对老师而言,收礼是违反师德的行为,重则可能要丢掉饭碗。教育部早在 2014 年就印发《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给教师划出 6 条「红线」,明确指出,「严禁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2018 年,教育部下发了新时代教师「十项准则」和「十不准」,其中明确了高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不得参加由学生及家长付费的宴请、旅游、娱乐休闲等活动。
虽然双方都有相应的规定和约束,但近年来,类似的荒唐事却时有发生。有的家委会在教师节众筹送礼,还有的众筹举办毕业聚餐、收取补课费等,让家校沟通性质变了味。这不但不利于育人环境的优化,反而是在败坏社会风气,滋生教育腐败。
这些现象究其原因,是家校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一些家长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认为只有通过送礼、聚餐等方式才能拉近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沟通的条件,明面上是表达敬意、增进感情,其实是为了孩子能在学校得到更多「照顾」。而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可能正是因为没有创造出平等交流的环境,才让家长产生这种地位不对等、关系不密切的认识,甚至默认送礼的行为,导致家委会群成为给老师的送礼群。
要终结此类荒唐闹剧,一方面,要对家委会进行规范管理,比如禁止家委会以各种名义向学生家长收费,严格制止校方插手家委会的选举、运行,打破家委会成员非富即贵的局面等,避免家校合作存在利益关系。另一方面,要在家校双方的良性互动上下功夫,把沟通建立在履职尽责的基础上。其实,家委会与校方都有共同的目标,就是服务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双方只要恪守本分,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就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总而言之,家校双方担起责任,放下利益,关系就会清爽一点、单纯一点,家长的纠结也少一点,教师也不会面对「热情」的家长而感到为难。

作者 张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