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级不配合,基层哪敢主动创新?」

作者
作者

「算下来,我们镇的工作人员有 7 种不同的身份,编外人员占大多数,且是乡镇工作的主力。」近日,有媒体在东部某镇调研时,该镇党委书记说。这些人由于身份问题,无法在职务职级上得到晋升,一样的辛苦,却不一样的待遇,很多人看不到希望,没有工作热情。

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个乡镇打算以集体名义成立一个类似镇办企业的公司,把他们都放到公司,通过平等竞争、公平比选,承担能担负的镇上的水利工程、农田整治、绿化等工作。「公司有了收入,可以提高这部分人的收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该镇党委书记说。

于是,这名镇党委书记向县里汇报,不仅没有得到批准,反而招来责备。理由是「县里所有乡镇都没有这样的先例」。令乡镇干部不解的是,县里好几个局都有这样的公司,一些街道社区也有这样的公司,为什么乡镇不能有?

受访基层干部反映,随着社会转型加快,新问题不断出现,基层治理势必要打破一些条条框框的限制。但这种创新在实践中进展困难:当向上级请示时,上级未置可否;一旦出了问题,上级可能就要问责。没有上级的配合,不少基层干部逐渐失去探索创新的积极性。

在北方某省的农村改厕工作中,一开始是「一刀切」,要求全部采用双瓮脚踏式充水厕所。但是,有的农村改用水桶冲厕会更切合实际。「唯实不唯上,就会被问责。」一名乡镇干部说,由于不切实际,改厕工作很难推进,直到这个省的省级领导了解情况后,把「一刀切」的标准改了,这项工作才更顺畅地开展。


作者 本刊编辑部